首页 > > 正文

2023乡村振兴这么干(包头篇)

加快“四个转变” 真抓实干 善作善成   在全区率先实现农牧业农村牧区现代化、率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023年,包头市将突出“四个转变”, 坚持用工业化的思维和产业化的方式推动农牧业发展,加快推动农牧业强起来、农村牧区美起来、农牧民富起来,在全区率先实现农牧业农村牧区现代化,率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建设农业强国贡献包头力量。    

  ——加快向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特色高效农牧业发展转变    

  一是聚焦提升粮食产能,同步发力稳面积、提单产、建良田、减损耗。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因地制宜做实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大力推广无膜浅埋滴灌、绿色防控等增产技术,向单产、亩均要效益,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05万亩左右。继续高质量稳步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争取打造全国示范。同时,在粮食生产、储运加工、消费环节完善流程配套,减少浪费损耗。  

    二是围绕重要农畜产品供给,全面抓好“菜篮子”“肉盘子”“奶罐子”。以现有8个高标准现代设施农业园区为重点,推动设施农业扩面提档升级,丰富“菜篮子”。坚持设施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方向,加强肉牛、肉羊、生猪现代化设施养殖建设,肉类总产量突破20万吨,保障好“肉盘子”。特别是要加快推进奶业振兴,提档升级现有7个规模化奶牛养殖场,装满“奶罐子”。 

     三是推进农牧业科技创新,提高农牧业生产效率。着力推进种业振兴,通过建设良种繁育基地、打造“看禾选种”平台、推广主推品种、加强品种改良、应用新型装备、强化指导服务,推动优良品种、先进技术、适用机械下乡进村,提高产出效益。深化与高端科研院所合作,加强番茄、草莓、戈壁短尾羊等技术研发平台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特别是以黄灌区为重点,通过工程技术、品种改良等推动农业节水,年内新增黄灌区农业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万亩、实现节水300万立方米。  

    ——加快向以工促农、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转变   

   一是立足本地优势,着力挖掘“土”的资源。注重开发农牧业产业新功能、农村牧区生态新价值,抓好规划和策划,不断拓展农牧业产品供应、生态旅游、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做好乡村休闲旅游场景开发,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都市休闲观光农牧业。     

 二是突出地域特点,着力放大“特”的优势。体现地域风情,挖掘“人无我有”、消费者认可、能形成竞争优势的特色荞麦、燕麦、黄芪等产业,打造特色优势“包头有礼”品牌,提升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是聚焦延链建群,着力提高“产”的效益。强化全产业链发展,加快推动由原料、原粮初级品加工向深加工、终端产业和精品化、品牌化发展,建成产业、形成集群。按照“园区+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动优势产业和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实现加工就地转化增值。   

   ——加快向城乡一体并重特别是加快补齐农村牧区短板转变  

    一是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提升以县域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水平。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推进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县域统筹,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逐步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让能进城愿进城的农牧民更快更好融入城市。 

     二是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持续改善乡村宜居水平。加强村庄规划建设,继续实施好水电路讯等基础建设工程,优先安排冷链物流、数字乡村等入乡进村,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扎实推进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从实际需求出发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生活污水治理,深入推进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加快补齐防疫、养老、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短板,让广大农牧民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三是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夯实乡村振兴基层基础。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积极推行各类务实管用的治理方式,不断提升农村牧区治理水平。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机制,常态化推进农村牧区扫黑除恶,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乡村建设。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续在农村牧区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深入推进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评选,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引导广大农牧民“爱包头、作贡献”,营造充满活力、崇德向善的淳美乡风。  

    ——加快向更加注重拓宽农牧民增收致富渠道转变  

    一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强化防返贫动态监测,稳定完善帮扶政策,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支持脱贫地区发展壮大特色产业,逐步提高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至60%。谋划实施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农牧民期盼度高、联农带农效果好的产业项目,夯实众产业增收基础。进一步完善脱贫群众参与产业发展和分享增值收益的机制,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发展差距。   

   二是持续促进增收,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抓好农牧民转移就业,组织开展好订单式、定岗式技能培训,帮助农牧民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大力发展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加快提升农牧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生产效益和农牧民收益。结合产权制度改革,盘活村集体“三资”,推动资源变资产、农牧民变股东。  

    三是深化农村牧区改革,激发发展动力活力。扎实做好二轮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前期工作,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深化农村牧区宅基地制度改革,稳妥有序推进农村牧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逐年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牧业农村牧区比例。鼓励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积极开展风险较小、收益稳定的经济活动,力争年内所有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

[责任编辑:王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