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传承鄂尔多斯木器手艺的老木匠

全神贯注的傅四才

今年3月,鄂尔多斯木器传统制作技艺入选鄂尔多斯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项曾与当地百姓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传统手工技艺,如今渐渐淡出现代生活。而在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一位老木匠,却仍坚守着这份手艺,希望将传统技艺的文化内涵和智慧传承下去,他就是王爱召镇新民堡村村民傅四才。

在自家木器作坊工作的傅四才

4月20日,记者采访了鄂尔多斯木器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傅四才。年过七旬的傅四才如今仍是闲不住,经常制作一些木器小玩意儿。经过他的双手制作出来的木器,既精巧又耐用,如同一件件艺术品。傅四才出身鄂尔多斯木器世家,他的爷爷是从陕西府谷县走西口过来的手艺人,在达拉特旗落户,就成了村里的木匠,并将手艺传给子孙。

傅四才从十五六岁就跟着父亲开始学艺,他们兄弟七个有五个都是木匠,傅四才干木工活儿将近60年,在时间的打磨中练就了一身精湛的本领。傅四才告诉记者,木匠曾是乡间受人尊敬的行业,因为他们的手艺与普通人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联系。

“主要是盖房子时做门窗和结婚时的家具。”傅四才说。那时候,打一套门窗和家具对家家户户都是个大事儿。雇主两年前就要砍好木柴晾晒,等木材干透后,木匠就要根据雇主的需求下料和设计了。做成的款式和尺寸,木匠要在动手之前就了然于胸。

傅四才画的木器样式

传统的木艺步骤繁琐,包括选样子、画样子、选料、下料、推刨、画线、裁剪、榫卯、组装等一系列工序。以前颜料少,价钱贵,要给木器上色,木匠们就把红高粱穗放在水里煮,用煮出来的红水和麻油混合在一起,最后熬制成浅红色的油脂染料,再刷到家具或门窗上,就上了色了。

那时候乡亲们请木匠主要是做一些日常家具,如填心桌子、六十四眼窗子、躺柜、梳妆台、高低柜、门箱柜、床柜等。“那时我做一个门箱柜,要用四天半时间,工钱是12元。”傅四才笑着说。

五十年前傅四才制作的门窗

如今,村里有一户人家还在用傅四才五十年前给做的门窗,虽然已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但是这扇门窗看上去样式依然精美,结构依旧牢固。手工制作的木器,和工厂生产线上的产品不同。手工打造的家具,不用一个钢钉,连接处都是榫卯,因为木头是有弹性的,越磨合越紧,所以很多老家具都能经历百年而传世。传统的木器制作包含着丰富的技巧、工艺和智慧,是普通人家珍贵的家庭财产,记录着一代代人的家庭记忆。

傅四才最难忘的一件事,是帮一户村民家做儿子结婚用的家具。这户村民家里特别穷,夫妻俩都是残疾人,儿子结婚时想要做一套家具,可是家里既没有钱也没有料,这可难坏了傅四才。

于是,善良朴实的傅四才到处寻找木材,用别人做家具剩余的边角料,和生产队多余的木料,还在野外捡一些树木,拿回来精打细算,硬是用一个月的时间,帮这家人做好了一套家具。多年后,这家人还对傅四才怀着感恩之情。

傅柱和父亲研究传统技艺

傅四才的儿子傅柱也是一名木匠,从小跟着父亲学习木工手艺,如今在东胜经营一家装修公司,傅柱和父亲一样,想将鄂尔多斯木器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下去,并将其发扬光大。傅柱说,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木工活逐渐被流水线生产所取代,耗时长、费用高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市场空间越来越小了。

在作坊里干活的父子俩

承载着家乡传统习俗和文化的木工手艺逐渐被遗忘,让他和父亲很痛心。父子俩想建一个小型的木器传统制作博物馆,收集和仿制明清至今的传统木工作品和部件,向人们展示传统木工制作技艺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博物馆的周边,傅柱还想种植北方常用做木料的树种,让人们看到一棵树如何经过木匠的巧手,成为普通人家里的日用品,在其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文/草原全媒·正北方网首席记者 查娜 摄影/王鹏飞

[责任编辑:杨旭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