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内蒙古兴安大地“种田一身轻”:纵横田埂上奏响春耕生产交响曲

图为归流河镇农民正在田中翻地。 韩冰 摄

图为巴日嘎斯台乡村民正在大棚中育苗。 侯瑞芳 摄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4月20日电 题:内蒙古兴安大地“种田一身轻”:纵横田埂上奏响春耕生产交响曲

作者 张玮 贺心欣

从旱地到水田,从院落到大棚,翻地、育苗、耕种……行走在希望的田野上,随处都能采撷到春耕的旋律。

这几日,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前旗境内,一排排纵横交错的田埂,犹如一行行五线谱,奏响抢抓农时、春耕生产的交响曲。

随着一台台农机车在田内来回穿梭,松软的良田跃然眼前。翻地是代耕代种的第一步,近几年,代耕代种逐渐走入农户视野,不仅让农户实现了“种田一身轻”,也让春耕生产跑出了“加速度”。

“我们合作社为无劳动能力的农户提供代耕代种服务,解决他们的种地难题。”科右前旗东太平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福民向记者介绍。

春耕在即,科右前旗大石寨镇各村推行以代耕代种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的耕种模式,既解决了村里土地闲置问题,也让各村种地困难户当起了“甩手掌柜”,稳稳地走上致富路。

目前,大石寨镇太平村已有150余户农户签订了代耕代种服务协议,让“为谁种地”“谁来种地”更明晰。

“政府也鼓励村民进行套种增收,为种植户协调了有机肥、氮肥、复合肥,减少种植成本,提高了种植收益。”福安村党支部书记王宝生说,“今年我们村打算把蒜套菜规模扩大到300亩,预计增收270万以上。”

“蒜套菜”在科右前旗并不算是新鲜词,大石寨镇福安村人均耕地较少,土地资源有限,制约着全村的发展。村里的老人发现大蒜和白菜的生长期是错开的,兼种不仅不影响产量,还能得到两笔收入,“蒜套菜”便应运而生。

在福安村的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农民栽蒜的场景,这正是“蒜套菜”组合的先锋—大蒜,每亩地可产青蒜20000头,白菜20000斤,收入可达10000元,这种精种模式让老百姓挣得盆满钵满。

精种增收,科技致富。春耕时节,科右前旗各地的农民使出“十八般武艺”,额尔格图镇白音浩特嘎查村民张国华将科技农机装备驻扎田间,从“会种地”变身“慧种地”的能手。

“我去年开始用北斗导航,自动驾驶拖拉机种地,这样每垄地位置都十分精确,粮食都能精准收割。”额尔格图镇白音浩特嘎查村民张国华乐呵呵地“显摆”科技种田的成果。

耙地、起垄,这两天,张国华忙着春耕前的准备工作。他告诉记者,去年他流转了3900亩土地,在科技种田增产增收的基础上,又增收60000余元。

秧好一半禾,苗好喜丰收。放置育秧盘、铲底肥、递秧盘、加稻种、调节水量……巴日嘎斯台乡幸福村村民刘刚家大棚内热火朝天,不一会儿,一盘盘成品秧盘生产出来,再过几天,这批秧苗就可以在插秧机上完成春耕栽种。

“好的秧苗是产好大米的保障,我们地处归流河上游,水清澈,土质好,种出来的大米香,口感也好。”每每提到兴安盟大米,刘刚总是有说不出的自豪。

春耕的大幕已然开启,耕作的农民们干劲儿十足,不负春光,不误农时,丰收在望。(完)

[责任编辑:朱国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