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呼伦贝尔:种下“金豆”灌满“油瓶”

人勤春来早,备耕正当时。迎着春天的脚步,在呼伦贝尔垦区600万亩沃野良田里,职工群众不负春光、挥洒汗水,在春耕备耕中期盼着一个丰产丰收年。

呼伦贝尔市是自治区的粮食主产区,守住国家粮食安全责无旁贷。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抓好油料生产,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以农牧业增量增质发展为奋斗目标,深入实施农业提质增效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加大黑土地保护力度,不断夯实农业产业基础,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把“油瓶子”紧紧攥在手中。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要保证丰产丰收,优质的种子是关键。在呼伦贝尔农垦绰尔河农牧场有限公司的粮仓中,一粒粒饱满圆润的大豆正静静地等待着春播的到来。

“这就是我们现在的大豆主栽品种‘华疆二号’。它的豆蛋白能达到42%,在市场上特别受欢迎,许多客户都是慕名而来。”绰尔河农牧场公司工商贸易部部长王旭,回到农场工作13年,见证大豆种植从试验到大田推广全过程的他感触很多,“当时种植小麦和油菜经济效益已经遇到瓶颈,不能适应公司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2016年探索试种大豆,2017年根据试验情况调整,到2018年种植规模逐渐扩大。”

绰尔河农牧场公司深处林区,昼夜温差大,无霜期95—105天,常年积温在1900摄氏度左右,平均积温-1℃,种植模式和种植品种相对单一,也一直是大豆种植的“禁区”。为实现农业产业破题发展,该公司结合实际条件,主动转变思路,经过深入调研,迈开改革步子,开始试种大豆。

经过近几年的总结与探索,在大豆种植上逐渐摸索出大垄高台垄上三行种植模式。更加合理的群体布局,使优良品种丰产性状得到优化,品种完熟度大大提高。

目前大豆种植模式和技术已趋于成熟,逐步形成集成良种良田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的绿色优质高效技术模式,并通过耕放寒蓄水提温、无人机补肥防病灭虫、微肥叶喷促早熟、防灾减灾技术和气象信息综合运用等综合科技措施,促进大豆产能、产量、品质全面提升。大豆平均亩产从170斤提高到349.7斤,个别地块单产突破458斤,亩效益达到传统作物的3倍以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高。

稳产量,保供给,调结构,前提是政策好。国家推出稳定2023年大豆生产一揽子支持政策,补贴、保险、收储协同发力的一套政策“组合拳”释放出明确信号,让大豆市场前景广阔。在优惠政策的不断助力下,绰尔河农牧场公司全力响应中央一号文件部署,进一步扩大大豆种植面积,今年预计种植大豆5.3万亩,在以“华疆二号”为大豆主栽品种的同时,新引进“华疆34”“星农5号”等大豆品种进行繁育扩种实验,不断充实大豆品种布局,全面促进粮油供给和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切实担起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重任。

实现增产增收,离不开科技支撑。田间地头放眼望去,整地机械驰骋在肥沃的土地上,正在为土地“舒筋活络”,所到之处耕层松软、土碎地平,为春播奠定坚实基础。场院里,农业技术人员正在抓紧时间检修春播机械,全力以赴打好春播生产第一仗。农机停放在库内,各类农用物资码放整齐,为春播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绰尔河农牧场公司抢抓农事农时,坚持以科技作为保障措施,全力推进春耕备耕工作有序高效进行。

[责任编辑:赵鑫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