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呼和浩特回民区:农文旅融合让乡村更“有范”

春意盎然之时,行走在回民区攸攸板镇一间房村文化创意产业园内,别具特色的墙体涂鸦、独具特色的主题文化、色彩缤纷的游园让人耳目一新。

“我们以打造现代艺术园区为目标,整体规划生活区、商业区及道路、景观、停车场等配套设施,推动文化创意+研学体验+特色文化融合发展。同时,在现有农家乐、田园综合体等乡村旅游经营模式基础上,将500亩闲置土地以入股形式和第三方企业合作,种植有机玉米、药用观赏芍药等,实施绿色循环、优质高效有机农业项目,不仅为近百名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还带动村集体每年增收40余万元。”回民区攸攸板镇党委书记白建华介绍说。

近年来,回民区紧紧围绕“文化旅游特色发展城区”定位,聚焦乡村振兴,找准特色产业与乡村游、生态游的结合点,对休闲农业景点进行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全方位优化,通过将农耕文化、红色文化、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相结合,服务半径不断扩大,打造多样化、特色化、高品质的乡村旅游产品和线路,为乡村振兴提质提速。

抓产业项目就是抓发展,谋产业项目就是谋未来。回民区通过引导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等经营主体党组织和职能部门党组织深度融合,将各类组织和农户群体连接起来,先后打造了攸攸板镇党建引领生态文旅休闲特色产业发展共同体、东乌素图村党建引领林果经济产业发展共同体、一间房村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文教振兴产业共同体和段家窑村党建引领文旅休闲和采摘观光产业发展共同体等各类产业共同体,构建起特色鲜明、附加值高、成长性好的文旅融合现代产业体系。在开发乡村民俗、乡村美食、乡村特产、农事体验、农家生活等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培育了一批具有特色竞争力的乡村文旅产业。全区11个村(居)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其中50万元以上达到7个,收入最高达到700万元。

回民区以“农业+文化+非遗+创意”为核心,结合当前受众喜爱的“文创”潮流,在传统文化、祈福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度挖掘放大,通过举办“杏花节”“采摘节”“丰收节”等文旅活动,运用产品故事讲解、旅游营销、直播带货等方式,把农特产品培育成有设计感、有情怀的品牌文创,不断增加消费者在乡村文旅中的“沉浸感”“认同感”“获得感”。如今,“杏福树下”品牌已经成为回民区农文旅融合新名片。位于回民区段家窑的国家3A级景区莫尼山非遗小镇将脑阁、爬山调、剪纸、晋剧、蒙古皮雕画等内蒙古上百个非遗项目聚集在一起集中展现,并通过感受体验和参与,达到了非遗创作功能和研学传习的作用,为当地非遗文化传承发展铺下“新路子”。

春意盎然之时,行走在回民区攸攸板镇一间房村文化创意产业园内,别具特色的墙体涂鸦、独具特色的主题文化、色彩缤纷的游园让人耳目一新。

“我们以打造现代艺术园区为目标,整体规划生活区、商业区及道路、景观、停车场等配套设施,推动文化创意+研学体验+特色文化融合发展。同时,在现有农家乐、田园综合体等乡村旅游经营模式基础上,将500亩闲置土地以入股形式和第三方企业合作,种植有机玉米、药用观赏芍药等,实施绿色循环、优质高效有机农业项目,不仅为近百名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还带动村集体每年增收40余万元。”回民区攸攸板镇党委书记白建华介绍说。

近年来,回民区紧紧围绕“文化旅游特色发展城区”定位,聚焦乡村振兴,找准特色产业与乡村游、生态游的结合点,对休闲农业景点进行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全方位优化,通过将农耕文化、红色文化、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相结合,服务半径不断扩大,打造多样化、特色化、高品质的乡村旅游产品和线路,为乡村振兴提质提速。

抓产业项目就是抓发展,谋产业项目就是谋未来。回民区通过引导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等经营主体党组织和职能部门党组织深度融合,将各类组织和农户群体连接起来,先后打造了攸攸板镇党建引领生态文旅休闲特色产业发展共同体、东乌素图村党建引领林果经济产业发展共同体、一间房村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文教振兴产业共同体和段家窑村党建引领文旅休闲和采摘观光产业发展共同体等各类产业共同体,构建起特色鲜明、附加值高、成长性好的文旅融合现代产业体系。在开发乡村民俗、乡村美食、乡村特产、农事体验、农家生活等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培育了一批具有特色竞争力的乡村文旅产业。全区11个村(居)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其中50万元以上达到7个,收入最高达到700万元。

回民区以“农业+文化+非遗+创意”为核心,结合当前受众喜爱的“文创”潮流,在传统文化、祈福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度挖掘放大,通过举办“杏花节”“采摘节”“丰收节”等文旅活动,运用产品故事讲解、旅游营销、直播带货等方式,把农特产品培育成有设计感、有情怀的品牌文创,不断增加消费者在乡村文旅中的“沉浸感”“认同感”“获得感”。如今,“杏福树下”品牌已经成为回民区农文旅融合新名片。位于回民区段家窑的国家3A级景区莫尼山非遗小镇将脑阁、爬山调、剪纸、晋剧、蒙古皮雕画等内蒙古上百个非遗项目聚集在一起集中展现,并通过感受体验和参与,达到了非遗创作功能和研学传习的作用,为当地非遗文化传承发展铺下“新路子”。

[责任编辑:赵鑫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