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通辽机场机坪运行管理提升纪实

“此时风速较大,请机坪各保障单位注意对机坪设施设备做好系留,保障完毕后注意FOD清查”,“6号机位的传送带车,为什么没停在指定车位?”“通辽机场机坪安全监管群”里正传来机坪监管员通报异常情况的信息。一位机坪监护员打趣道,连脚下的小小井盖,也逃不出机坪监管员的“火眼金睛”。

通辽机场公司自2022年开展机坪运行专项整治以来,通过聚焦顶层设计、优化人才队伍、抓好制度落实、用好考核工具,分析痛点、持续创新,逐步打造机坪运行管理的一支正规军,通辽机场机坪运行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聚焦顶层设计,深化机坪运行管理内涵

机坪运行保障阶段汇集了航空器、设备设施、货邮行、作业人员和旅客等多方因素,运行环境十分复杂,运行风险也较高。一个环节的违规和失控,很有可能造成后续保障环节断裂,引发不安全事件。因此,在机坪运行保障过程中设置“瞭望台”,安排监管人员以“第三人”的角度实时对人员违章、设备的不安全状态及变化的环境因素开展监控,对规范人员操作、及时纠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022年11月,内蒙古机场集团下发《关于切实落实机坪运行管理职责的通知》,旨在解决机坪运行无人管理、现场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在此之前,通辽机场公司机坪监管职责划归多个保障部门,在体系建设和监管过程中“即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极大影响了监管作用的发挥。针对这一情况,通辽机场公司领导带领安全管理部门深入机坪运行保障现场,跟踪现场运行监管和视频监控情况,深入了解日常值班方式、监管模式、存在难点等,对目前机坪运行管理现状进行问诊把脉。结合体系建设基本思路和机场实际运行情况,机场公司将机坪监管职责由运行保障部门调整到安全质量部,在部门内下设专职监管班组,打造专职机坪运行监管队伍。完善运行监管工作机制,安全质量部先后完成1部公司级管理手册、1部台队级作业指导书及6套监管记录的修订完善。

优化人才队伍,打造全覆盖全天候监管模式

不落地,再好的顶层设计也不会发挥作用。面对依然存在的“机坪监管人员不足、监管工作与航班运行时间不同步、监管效果疲软”等突出问题,机场公司结合现有监管人员配置情况,强化专业需求和用人导向,选优配强监管人员,增加专职现场流动监察员及视频监管员,每日保证至少3人在岗在位,明确分工、划定区域实施全覆盖、全天候的监管模式。调整之后,机坪运行监管人员平均年龄由45岁降低至35岁,业务水平显著提高,监管能力明显提升。建立现场监管和视频回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各岗位备勤情况、设施设备运行适用性、各运行环节合规性等情况实施全流程检查,为全员的头顶点上一盏“警戒灯”。机场公司全面实施内部准入退出机制,实施考试准入、履职积分和考核退出,对于履职不到位、不达标的运行监管人员予以调岗,确保监管有力不走样。

抓好制度落实,提升机坪运行监管能力

根据《运输机场机坪运行管理规则》和各机坪保障岗位作业指导书要求,机场公司制定机坪现场和视频监管记录,从航班落地完成保障直至起飞,对33个相关岗位制定了检查标准,从原来的“一天一张单”转变为“一机一卡单”的监管记录模式。明确规定了监管员的现场监管频次和视频回查时长,做到监管无死角、无盲点。据统计,通辽机场1-2月累计保障航班1488架次,机坪现场监管632架次,视频监管和回查录像累计38.5小时。同时狠抓内部监管作风,期间共对4起监管人员履职不到位情况实施问责。目前,机坪监管和航站楼监管已常态化实现与航班运行时间同步,监管频次和发现问题数量实现双提升,提升幅度达300%左右。

用好考核工具,确保机坪运行监管压力传导到位

机场公司将抓员工违章与部门绩效考核相挂钩,确保监管效能层层传导、层层落实。一方面基于机场公司内网自主研发搭建控制区证件扣分系统,详细记录扣分数据,供员工登录实时查看扣分情况,实时掌握自己的“安全信用余额”。实施控制区证件扣分的同时,要求各部门将违章行为纳入安全质量管理系统及个人安全档案,实施作风量化考核,并与评优选先挂钩。机场公司每周讲评会通报违章情况,做到“红脸出汗”。另一方面设定年度重要安全绩效指标任务,对各保障部门从“机坪监管效能提升(含隐患倒置率)”和“机坪监察问题整改落实”两个维度设定考核指标,在考核周期内任何一项指标任务未完成,对责任部门实施扣除浮动绩效,甚至下调部门年度安全绩效基数的处罚措施,从而推动各部门内部抓违章的积极性,促进员工树立依法履职尽责、100%按章操作的安全工作作风。

风好帆正悬,奋进正当时。短短半年,通辽机场机坪运行监管完成了从监管疲软到风行雷厉的转型蜕变,带动全体机场运行值班人员练就了一双双“火眼金睛”,运行监管能力逐步提高,整体监管效能大幅提升。下一步,机场公司将持续固化和优化机坪运行专项整治各项举措,同时不断总结经验、开拓进取,在发挥机坪运行监管作用、为航班保驾护航的征程上继续探索,真正实现机坪运行保障“齐抓共管”。

(通辽机场:李嘉琪)


[责任编辑:王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