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春风犹见紫荆开

春阳煦暖,春风骀荡。花儿最耐不住春光的诱惑,叶尚未出,有些花朵已急不可耐地绽开了,迎春、玉兰、桃花、樱花,如风姿绰约的女子,笑靥嫣然,其中属紫荆花色泽最为耀目。

“鹤骨龙筋结寿枝,红绡紫绮曝仙衣。”但见那铁干虬枝之上,紫红娇俏的花朵密匝匝爬满枝条,一簇簇、一团团,如翩飞的蝴蝶,似炸开的爆竹,在春光里燃烧起如火的激情。远观又仿如紫衣仙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将四周映照得霞光一片。

关于紫荆的命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这样的注释:“其木似黄荆而色紫,故名。”与别的花木不同,常说的紫荆分为两种:一种南方常见,即一般所说的红花羊蹄甲,也叫红花紫荆、洋紫荆,为豆科羊蹄甲属植物,它1880年在香港被首次发现,花大如掌,形似兰花,花瓣紫红,清香怡人。另一种紫荆产于我国东南部,豆科紫荆属植物,花紫红色或粉红色,2至10朵聚集成束,簇生枝条之上,又称“满条红”。洋紫荆和紫荆,名称仅有一字之差,却是不同属的两种植物,分布地区也有所不同,花形迥异,都被大众称作“紫荆花”,这在植物界并不多见。

紫荆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为常见花木,它闻春而绽,满树嫣红,娇美的容颜深受人们喜爱,因而被请进家园成为传统的庭院树木。与人的亲近,让它成为故园亲情的代表植物,那根植在远方故居的紫荆牵动着诗人们的情思。“杂英纷已积,含芳独暮春。还如故园树,忽忆故园人。”唐代韦应物的这首《见紫荆花》,表达着游子忆念故里的款款深情。唐代窦蒙的“流转三千里,悲啼百万行。庭前紫荆树,何日再芬芳”,则是诗人为其弟的《述书赋》作注后意犹未尽、心绪难平而作。此诗与杜甫的《得舍弟消息》异曲同工:“风吹紫荆树,色与春庭暮。花落辞故枝,风回返无处。骨肉恩书重,漂泊难相遇。犹有泪成河,经天复东注。”安史之乱,让诗人经历了国破家亡、亲人离散的悲痛,当得知其弟的音讯,不免激动落泪。紫荆在诗中不仅象征着诗人对故园的牵挂,也借风吹紫荆、落花无数的景象,表达睹物思亲的况味。

紫荆花开,簇簇相拥,人们常用紫荆花比拟亲人手足之情。南朝文学家吴均创作的志怪小说集《续齐谐记》中有一篇《紫荆树》,说的就是京兆兄弟三人分家的故事。“田广、田真、田庆兄弟三人,欲分财。其夜庭前三荆便枯,兄弟叹之,却合,树还荣茂。”当看到紫荆树枯萎、落花满地,兄弟长叹,不再分家,和睦相处,那株紫荆树也颇通人性,随之恢复了生机,且生长得花繁叶茂。西晋文学家也有诗句:“三荆欢同株,四鸟悲异林。”由此衍生出一个成语“三荆同株”,指紫荆树虽三杈而同一株干,比喻同胞兄弟,也指兄弟分而复合。紫荆也成为亲情、团结、和睦的象征。后来李白还把这个典故反用到《上留田行》诗里。他在上留田行走看到一座新孤坟,得知是田家弟弟死了,哥哥不管不葬,同村人将其安葬,愤而写下:“田氏仓卒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荆 。”

不过,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却赋予紫荆不同的意象。“然少枝无叶,贴树生花,虽若紫衣少年,亭亭独立,但觉窄袍紧袂,衣瘦身肥,立于翩翩舞袖之中,不免代为踧踖。”这个亭亭独立的紫衣少年的身影,虽然有点局促不安,但仍让人觉出了清新脱俗、不媚不矜的风骨。这也是紫荆的气质所在吧。

清华大学与紫荆也颇有渊源。1916年闻一多在校学习期间,曾以《紫荆魂》为中文名,演出莎士比亚戏剧,该剧至今仍在校园活动中常演不衰。更多清华学子对紫荆的深刻印象,源自于清华大学的校色就是紫色,而每年校庆时校园里的紫荆花都会大片盛开,其紫红色调与校色浑然相容。紫荆是十几枚单花簇生为一朵花团,几十朵花团装点成一束花枝,成百上千束花枝凝聚成一株高大的紫荆树。因此,紫荆也代表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团结和繁荣,这种“团队精神”映照了当代学子积极向上、奋发进取、众志成城的风骨。

开放时旺盛灿烂,繁花似锦,紫荆花的花语除了兄弟和睦、家庭和美之外,还有繁荣的寓意。所以,春天的群芳谱里怎能少了紫荆花的身影?那团明艳动人的色彩,照亮了世界,也陶醉了人心。(张筠)

[责任编辑:孙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