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湾区绿金对话丨世界资源研究所李晓真:建议推动大湾区金融机构设立科学碳目标,探索实践碳标签体系

SBTi(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科学碳目标倡议)是由全球环境信息研究中心(CDP)、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UNGC)、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联合发起的一项全球倡议,旨在推动企业和金融机构采取更为积极的减排行动和解决方案,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为SBTi的发起方之一,WRI近年来呼吁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SBTi,以制定科学碳减排目标为抓手,推动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WRI北京代表处可持续金融总监李晓真拥有多年的绿色金融和低碳发展领域的研究咨询及项目管理经验,同时也是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专家库专家成员。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专访时,李晓真表示,低碳转型的资金缺口巨大,金融需要设定科学碳目标,发挥更加积极作用支持“双碳”目标的实现。与企业相比,金融机构制定碳目标的进度相对落后,主要原因在于金融资产层面的碳核算数据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不足以及标准体系有待完善。

李晓真建议,大湾区转型金融的参与者应先行先试,在标准制定、目标设定、金融工具产品开发等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同时探索实践碳标签体系,开展企业和产品碳标签认证,进一步探索未来延伸到金融机构碳管理业务的市场应用前景。

金融机构急需设立科学碳目标 

南方财经:金融机构设立科学碳目标SBTi的意义和动力有哪些?全球范围内金融机构参与SBTi的现状如何?

李晓真:金融机构制定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和路线图迫在眉睫。根据不同口径的绿色低碳投资的需求测算都得出结论,转型的资金缺口巨大。金融需要更加积极地发挥作用才能确保实现“双碳”目标。

我们了解到,目前积极参与绿色金融实践的一些金融机构在内部论证加入SBTi的可能性。

金融机构设立科学碳目标的动力主要来自有几方面:彰显企业社会责任和品牌价值,服务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低碳转型及相关政策倡导,体现金融机构业务延展、全面提高服务能力和竞争力,出于国际议程、倡议的推动,以及源自国际同业影响、国际展业需求。

截至 2023 年 1月底,全球参与科学碳目标的金融机构由 2015 年的10家增加到211家,其中50家金融机构完成了科学碳目标的设定。具体而言, 200余家金融机构来自全球 39个国家和地区,覆盖了综合性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共同基金)、资产所有者(养老基金、封闭式基金、保险公司)和抵押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

截至当前,最早加入SBTi计划的几家金融机构,已经拥有了相对完善的计划和具体的目标。比如英国的NatWest银行已承诺,以2020年为基准年,在2030年前减少一半的碳排放,2030年1月1日完全退出煤炭投资。当前,NatWest开发了帮助中小企业客户进行碳管理的工具,助力企业制定科学碳目标。  

南方财经:目前中国金融机构参与设立SBTi的现状如何?推动的难度在哪里?

李晓真:国内有145家企业已加入SBTi,其中53家已完成目标设定,不过目前暂无金融机构参与。

这也说明作为资金融通的部门,金融在充分发挥支持实体经济低碳转型的作用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

首先是金融资产层面的碳核算数据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不足。由于企业碳排放数据未披露或不可获取,相关的核算标准和方法也处在起步阶段,因此金融机构对难以其范围三(金融机构贷款和投融资行为产生的间接温室气体排放)进行测算。SBTi建议应尽可能地覆盖全部资产组合,但是这对金融机构的挑战很大。目前我们看到,SBTi对于范围三的覆盖也仅限于以发电企业、房地产业以及公开发行的股票和债券。

其次是金融标准方面。在碳目标边界、覆盖范围以及减碳策略的制定等方面,金融机构与实体企业是有区别的。这其实不仅对于国内的机构是一大挑战,在国际上也如此。不过,近年来,中国的监管部门也在积极推动碳核算和披露标准,比如人民银行推出《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积极推动金融机构进行碳核算和披露的进程。

此外,SBTi也在推进更多资产类别标准的开发,比如保险等。我们呼吁国内机构尽早参与到国际标准的制定讨论,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南方财经:如何更好地按照SBTi“披露-转型-淘汰”的方法学,推动转型的实现?

李晓真:“披露-转型-淘汰”的方法,指的是首先金融机构要披露其与化石燃料有关的金融活动,其次是与化石燃料企业积极沟通并鼓励企业制定净零目标和转型路线图,最后是对完全没有能力和意愿转型的企业进行撤资。这一过程更多强调的是金融机构从客户或者被投企业的角度出发,通过主动沟通支持企业转型。

由此可以看出,金融机构制定碳目标的意义重大。在担任资金中介的过程中,金融机构不仅是被动地为企业提供资金,更是主动地为企业转型赋能。国内的金融机构在这方面相对能力不足,不仅需要提高赋能和服务的意识,而且也要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

需要强调的是,达成目标是很重要,但是制定目标的过程本身也很有意义。金融机构开始净零的道路并不是从提交目标开始,而是从决定开始制定目标开始的。                   

作为SBTi的发起方之一,在推动制定金融机构科学碳目标的过程中,WRI通过组建国际技术专家顾问团队,邀请各类金融机构和行业专家参与标准制定。从2020年SBTi发布金融机构短期科学碳目标的标准和指南以来,WRI不断地与金融机构进行交流沟通,包括研讨会、路演、一对一访谈等。在这个过程中,WRI帮助金融机构熟悉了解科学碳目标的方法并提供相应指导;而金融机构也提高自身能力,通过对目标进行认证,有助于规避“洗绿”等声誉风险,更加得到利益相关方的认可。

南方财经:转型金融对金融机构来说有可能面临什么风险?如何规避?这方面发达国家有什么可借鉴的经验?

李晓真:由于对转型的定义不明确,金融机构对相关的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并没有深入的理解,这将造成资金的错配,可能无法实现转型目标,面临“洗转型”的声誉风险。

规避“洗转型”风险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推动监管制定行业标准,形成对于转型的共识,建立市场信心和信用。目前人民银行已基本明确了转型金融的基本框架原则,并正在开展钢铁、煤电、建筑建材、农业等四个领域转型金融标准研究制定。另一方面,加强金融机构自身能力建设。包括设定转型的目标和路线图,建立更加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对转型技术和创新商业模式的理解,提高服务实体企业转型的能力。

从全球范围来看,对转型活动的界定仍缺乏权威的方法。就像此前各国对“绿色”的定义不同,对于“转型”的定义则面临更大的分歧和差异。哪怕在国内,由于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及发展阶段不同,不同地区对于支持的重点行业转型活动也各有侧重。

因此,我们建议,一方面权威机构应发布框架或指引,指导市场行为。比如日本的气候转型金融指引中包括具体行业的路线图,新加坡的转型目录则采用了交通信号灯系统。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和经营主体也应该主动去探索、了解哪些是真正需要资金支持的转型活动和转型主体。

大湾区可先行先试探索实践碳标签体系

南方财经:现阶段,大湾区要如何依托自身资源,探索金融赋能粤港澳大湾区落实“双碳”战略的有效路径?

李晓真:金融支持大湾区“碳中和”的实现,需要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同时发力。当前,绿色金融的发展已经走上正轨。为了更好发挥转型金融在大湾区落实“双碳”战略的作用,需要在标准制定、目标设定、金融工具产品开发等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首先,香港的转型金融发展考虑更多的是引入国际资本和采纳国际标准,内地转型金融则是按照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研究制定相关标准和激励政策。建议建立粤港澳大湾区转型金融的协同机制,研究制定大湾区转型金融目录及相应的信息披露标准,推动大湾区市场中的出资方和资金需求方之间的标准互认和市场统一。

其次,建议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香港绿色金融协会、广东绿金委等,推动大湾区金融机构和企业制定科学碳目标。建议发挥区域内一些已加入SBTi的外资金融机构的引领示范作用,促进大湾区金融机构实践“碳中和”银行,包括自身运营碳中和及贷款投资组合的目标设定和减排路径,从而推动企业的绿色低碳转型。

最后,建议转型金融工具产品要更贴合大湾区“碳中和”实际需求的发展。金融机构应与港交所、深交所等加强互联互通,发现市场中对转型金融的需求,并积极开发相关金融工具及产品,如转型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等。

南方财经:目前,碳标签在国际上的应用情况如何?大湾区如何先行先试推广落地碳标签?

李晓真:在全球关注气候变暖、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碳标签应运而生。碳标签可以识别产品生产周期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一些公司明确要求其供应商在商品出口时提供碳标签。

从未来发展趋势上看,碳标签将成为国际贸易出口的通行证。随着欧盟、美国陆续提出“碳边境税”,中国需更加重视企业供应链的绿色低碳化。

国内碳标签体系在标准制定、数据核算、市场认知、绿色溢价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及培育。粤港澳大湾区在出口贸易、金融开放、科技创新等方面具有显著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可先试先行。比如识别一些重点行业与产品,探索实践碳标签体系,开展企业和产品碳标签认证,进而推动国内标准体系的建立以及与国际标准的对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未来延伸到金融机构碳管理业务等应用前景。

[责任编辑:赵鑫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