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和林格尔剪纸口述史:记录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档案(上)

2023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项目——中国剪纸(和林格尔剪纸)履约保护项目启动,该项目由和林格尔剪纸学会承担,将抢救性收集当地400位传承人的口述史,并通过文字、音视频及代表性作品收集、出版书籍等方式,建立和完善和林格尔剪纸档案及数据库建设,抢救、整理出中国剪纸在内蒙古的独特原始文化档案。

独特的非遗之美

2月初,在王润梅家的炕头上,中国剪纸(和林格尔剪纸)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著名剪纸文化学者段建珺拿着纸笔、打开录音设备,跟这位农妇聊起了家常。段建珺和王润梅老两口很熟,经常下乡看望他们,当天的拜访却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王润梅被列入了和林格尔剪纸学会计划采访的400名剪纸传承人之一,正进行着口述史的记录。

段建珺(右)在进行口述史的记录

74岁的王润梅是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榆树洼村的村民,如今和老伴两人住在村里的老房子里。在她家里,处处能看到传承于乡间的习俗——大门口挂着端午时做的鸡造型挂件;屋子里相框和财神像前面,供着自己捏的“枣山”和“爬娃娃”的面塑;炕上的箩筐里是自己绣的鞋垫;炕席下面压着的,是王润梅闲时用废纸剪的“猫卧碗”“娃娃拜庙门”等小玩意儿。

这些看似简单的剪纸作品所蕴含的文化符号,只有段建珺能说出门道:猫和虎属阳性,碗则寓意阴性,“猫卧碗”构成阴阳的协调,碗上又剪了个“寿”字,寓意生命永生、健康长寿,所以“猫卧碗”是当地窗花中常出现的形象。另一幅作品娃娃拜的庙门,寓意“生命之门”,这种形象符号传承历史悠久,在当地古墓的砖雕中,就出现过类似造型。

王润梅的剪纸作品,处处透露出和林格尔剪纸无可比拟的特色。经过几代农村劳动妇女的不断积累和传承,该区域的剪纸形成了其内容和形式上的独特性。例如,在物象的造型表现上,她们不追求过多的琐碎细节描写,而注重表现物象的大轮廓的本质特征。在大轮廓定势后,才开始在内部进行必要的装饰和美化。另外,她们还会恰到好处地运用锯齿纹、月牙纹、雨点纹,把一些传统剪纸装饰纹样发挥得随意又灵动。

这些创作者们多数都没有读过书,更别提专业的艺术培养,她们从来不知自己随手剪的窗花可以称为“艺术”,但她们却都能够熟练地运用艺术夸张、变形的造型,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极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剪刀下的文化传承

看见随行的女记者,王润梅盘腿坐在炕上,拿起有点生锈的剪刀,随手剪出了一幅“抓髻娃娃”。梳着两个发髻的姑娘,穿着宽大的袍子,微抬起双臂,两只公鸡就立在她的胳膊上。这个特殊的纹样造型,包含了不少文化符号。鸡在民间有辟邪的说法,因此常出现在各种造型艺术中。

说起鸡,王润梅讲述了一个个鲜活的乡间习俗。过端午节时,家家门口都要挂上用布做的鸡的造型,里面装着五谷,有避毒虫辟邪的作用。农历的五月被称为“毒月”,各种毒虫盛行,为了让家里的孩子免遭毒虫的侵扰,人们就有了做鸡饰品、吃五毒饼等习俗。

王润梅的剪纸作品

而家里有老人去世时,也要用白布做成“鸡鸣枕”,取天明前十字路口的土塞进枕头,让逝者枕着。脚底还要贴上莲花剪纸纹样,都是辟邪吉祥的意思。父母、公婆去世时头枕的鸡鸣枕和脚踩的莲花,都是王润梅亲手做的。这样的传统,如今只有她这个岁数的人知道了。

和林格尔剪纸,有着悠久的文化传承脉络,作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遗存的具有代表性的剪纸文化形态,它被誉为“农耕与草原图腾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一幅幅“老代幼、母传女”的剪纸作品,与当地社会风俗紧密联系,渗透到当地农牧民的衣食住行之中,反映了数千年的古老文化传统,展现了和林格尔节日风俗、人生礼仪、丧俗丧祭、信仰禁忌等方面的内容。

留下文化的活档案

随着社会的发展,乡土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的逐渐转变,和林格尔剪纸的发展也面临十分严峻的境地,抢救和保护迫在眉睫。为其留下系统的、完整的资料,是传承和保护工作的第一步。口述史记录,就是其中关键环节。

王润梅的闲话里和剪刀下,正是段建珺重点收集整理的内容。当天下午的拜访,段建珺要录制音频、视频,并整理出5000字左右的文字资料,还要收集王润梅有特色的剪纸作品。

这是段建珺今年以来正在进行的和林格尔剪纸传承人口述史工作的基本流程。段建珺想从传承人身上记录的,不仅是剪纸的故事和作品,更是当地乡土空间内的文化传承和民俗生活。

王润梅的剪纸灵动活泼

2009年,中国剪纸(和林格尔剪纸)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是目前内蒙古自治区4个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之一。2023年,由段建珺主持、和林格尔剪纸学会组织实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中国剪纸(和林格尔剪纸)履约保护项目”正式启动。

在为期一年的保护周期内,和林格尔剪纸学会将集中深入分批、分类对和林格尔剪纸的400位传承人开展口述史田野考察记录工作,并分别开展对70岁以上、50岁至70岁的老一辈和林格尔剪纸代表性传承人的民俗剪纸文化人类学抢救、调研工作。

田野考察和建档记录过程,包括整理形成文字资料、征集重点传承人剪纸作品、拍摄和录制入档剪纸民俗资料图片及录音和视频资料等。同时,组织开展对和林格尔剪纸资料搜集、挖掘、整理、分类等工作,建立和完善和林格尔剪纸档案及数据库建设。

这些珍贵的文字、影像资料,将为下一步保护和研究工作,留存大量鲜活、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这是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后,中国剪纸(和林格尔剪纸)第一次系统的、大规模的口述史收集整理,对其文化内涵的进一步研究,也将深入开展。文·摄影/草原全媒·正北方网首席记者 查娜

[责任编辑:孙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