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实录)最高法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余茂玉解读最高法工作报告

3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副主任、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余茂玉接受新华网专访,解读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主持人:今天下午,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人民大会堂作了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首先,请您简要介绍一下今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有哪些特点?

余茂玉:今年的报告是报告过去五年人民法院工作。回顾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人民法院在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一般都是报告过去五年法院工作情况。报告的是人民法院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实践成效,展现的是人民法院坚持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履行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职责任务情况。今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个目标展开,报告的总体特点可以概括为“两多四讲”。“两多”就是案例多、数据多。有名有姓的司法案例达到98个,这是历史最多的;点到了160多处数据,也是历史最多的。“四讲”是指报告的内容。一是聚焦大局讲忠诚。报告体现了人民法院牢记“国之大者”、忠诚履职尽责的鲜明本色。用16个段落讲述人民法院维护安全、促进发展的履职成效,全面介绍惩治腐败犯罪、打击网络赌博、开展扫黑除恶、维护公共安全等工作,介绍了助力稳经济增信心、促进优化营商环境、服务绿色发展、保护“农业芯片”等情况。二是紧贴民生讲温暖。人民有所呼、司法有所应。报告用10个段落,从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破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两个维度,阐释了“坚持走好中国特色司法为民之路”的内涵。介绍了严厉打击整治养老诈骗,出台促进消费30条、稳定就业14条,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全面加强人格权保护,坚决纠正就业歧视等情况。三是守护公正讲法治。报告不仅通篇贯穿着公平正义,更把“坚决守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单独作为一个专题,用大量案例生动阐释了人民法院恪守法治精神、守护公平正义的担当作为。这些案件大家都比较熟悉,其中既有“百香果女童被害案”、“鹦鹉案”、“兰草案”等各界广泛关注的案件,也有一系列事关价值取向的“小案件”。在介绍这些案例的同时,讲述了背后的法治规则,由点及面展现新时代法治发展历程。四是深刻变革讲奋斗。报告描绘了新时代人民法院工作从司法理念到具体实践、从体制改革到科技应用、从司法作风到履职能力发生的深刻变革。新时代人民法院工作的新变革新发展,都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司法领域的生动实践。报告提到一系列新变革新发展,比如,“建成中国特色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中国特色执行制度机制更加健全,执行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已经形成”,老百姓通过网络都可以看到,我们公开了审判流程、公开了庭审活动、公开了裁判文书、公开了执行信息,等等。这些都是全国3516个法院和59万名干警,以团结奋斗、实干担当推动新时代人民司法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具体体现。

主持人:过去三年,疫情对经济生活方方面面影响很大,很多行业、企业、店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请问法院做了哪些工作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在稳定经济、增强信心方面有哪些工作亮点?

余茂玉:面对疫情冲击,人民法院竭尽所能为企业减负纾困,帮群众排忧解难。报告主要介绍了完善司法政策、化解涉疫纠纷、善意文明执行等方面的情况。比如,加强司法政策供给,出台助力中小微企业20条、促进消费30条、稳定就业14条等司法文件,一方面帮助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帮助他们解决挤压生存发展空间、侵害产权、拖欠账款等难点痛点问题,另一方面充分保障消费者利益,努力稳就业、促消费、提信心。比如,妥善化解涉疫矛盾纠纷。疫情三年来,人民法院化解合同履行、商铺租赁、物流运输等涉疫纠纷77.9万件,这些纠纷多数通过调解方式解决。特别是对于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人民法院积极协调以延期付款、分期付款方式履行债务,鼓励业主或债权人减免租金、减免逾期利息,引导市场主体互谅互让、守望相助、共渡难关。再比如,坚持善意文明执行,大家在电视中经常看到的是对“老赖们”进行强制执行,其实在这同时,对于守信的企业,尤其是受疫情影响的企业,人民法院更多是通过依法采用“活封活扣”、及时修复企业信用、暂缓适用强制措施等柔性措施,“放水养鱼”,让企业摆脱困境、轻装上阵。报告列举了这方面的数字,有效释放361万件案件所涉查封财产的价值,修复企业信用179万件次,对13万个企业暂缓适用查封等强制措施。

主持人:企业要生存,更要发展,这就离不开良好的市场环境、规范的市场秩序。在这方面,人民法院作了哪些努力,请问有什么工作亮点?

余茂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依法维护规范有序的法治化市场环境,是人民法院的重要职责。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全面梳理了近年来人民法院服务市场经济建设的举措和成效。比如,加强产权司法保护,出台加强产权司法保护的意见,依法再审纠正张文中案等209件重大涉产权刑事冤错案件,向全社会传递了党和国家依法保护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的鲜明态度,让有恒产者有恒心,让创业者有信心。比如,坚决保护市场主体合法的合同权益,依法认定合同效力,加强合同执行,严防以虚假诉讼方式逃废债,通过司法裁判弘扬契约精神。再比如,加强品牌保护,对于企业而言,品牌就是价值,就是竞争力,人民法院依法审理涉“五常大米”、“沁州黄小米”、“云南白药”等商标权、不正当竞争案,坚决对“傍名牌”等不正当竞争行为说“不”。

最高法工作报告中还提到了,下一步人民法院将发布优化法治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就是要进一步把“两个毫不动摇”落实落细,释放更加坚决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财产权益的强烈信号。针对侵犯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的案件,最高法工作报告明确表示“对错案一经发现、坚决予以纠正”,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加坚实有力司法保障。

主持人:确实,疫情影响下,每个人都不容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几类比较受关注的群体上。先来说说快递小哥。快递小哥们极大地便利了我们的衣食住行,同时我们看到,这些年,关于快递小哥权益保护机制不健全,利益受损的报道也屡见报端。能不能介绍一下法院在保护快递小哥,以及这一类的新业态从业者方面,有哪些做法呢?

余茂玉:近年来,网约车、外卖、直播带货等新业态快速发展,也创新了企业用工模式。人民法院高度重视新业态就业者劳动权益保障问题,将规范、促进平台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和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统一起来,持续加强对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护。2021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联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八部门发布维护新业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之后,通过监督指导全国法院审理相关案件、发布典型案例等方式,明确相关纠纷的裁判标准、法律适用规则,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这些话语听上去都是专业晦涩的法言法语,但到了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老百姓身上,那就是非常鲜活的、带着温度的。人民法院通过这些努力,致力于破解新业态用工模式中劳动关系难认定、工伤无赔偿、社保零缴纳等问题,就是要让快递小哥、外卖骑手、带货主播、网约车司机等新业态从业者有尊严、有保障。

主持人:我们再来关注一类群体,医务人员。我们能够走出疫情阴霾,取得决定性胜利,白衣天使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医务人员的权益需要得到保护,法院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余茂玉:长期以来,特别是疫情期间,广大医务人员是最美逆行者,无私奉献、勇于担当,为守护人民健康付出了艰苦努力。最高人民法院联合有关部门出台了依法惩处涉医违法犯罪、维护正常医疗秩序的意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发布多批涉医犯罪典型案例,有效传递司法对涉医犯罪“零容忍”的坚决态度。报告中有专门内容介绍了这方面工作情况。人民法院通过发挥刑事审判职能,严惩暴力伤医、扰医、闹医等侵害医务人员权益的违法犯罪,切实让暴力伤医者付出代价,坚决捍卫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安全和尊严,在全社会营造尊医重卫的良好风尚。

主持人:我们还想聊一聊一个群体,他们也是诉讼活动的参与者,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那就是律师。人民法院近年来在保障律师依法履职方面,都有哪些举措呢?我看网友对这方面都很关注。

余茂玉:律师是诉讼活动的重要参与者,是推动人民法院公正司法的重要力量。律师通过调查取证、举证质证、法庭辩论等活动,有助于人民法院查清案件事实、正确实施法律,确保审判质量、效率和效果,有利于防范冤假错案,促进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力。这些年,人民法院高度重视律师执业权利保障。一方面,积极发挥律师在诉讼活动中的作用。比如报告中提到的,全面落实死刑复核案件法律援助制度,各方合力把好死刑案件质量关;推进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共同维护司法公正;指导各级法院畅通律师协会维护律师执业权利渠道,等等,全方位保障律师依法履职。另一方面,积极为律师执业提供高效服务。2021年,最高人民法院会同司法部出台《关于为律师提供一站式诉讼服务的意见》,为律师提供集约高效、智慧便捷的一站式诉讼服务。人民法院律师服务平台,提供立案、排期避让申请等35项在线诉讼服务,运用信息化手段打造律师参与诉讼的绿色通道。目前,已超过42万名律师注册使用,占全国律师总数的70%多;在线办理立案、阅卷等事项884万件次。

主持人:今年的最高法工作报告还列举了大量的案例,这些案例包括曾经引起热议影响比较大的案件,比如“百香果女童被害案”“鹦鹉案”“兰草案”,也包括发生在我们身边小案件。为什么要把这么多案例写入最高法工作报告?这些案件从审理到判决体现了司法怎么样的价值考量?

余茂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并且明确要求所有司法机关都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来改进工作。10年来,人民法院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目标,坚持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忠实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依法公正审理各类案件。“一个案例胜过一打文件”。之所以把这么多案例写入报告,就是要用鲜活的案例努力讲好有力量、有是非、有温度的新时代司法故事。报告中所列举的案例,既有大案,也有小案,既有刑事案件,也有民事案件。比如,“鹦鹉案”、“兰草案”等,体现的就是人民法院在审理刑事案件中,坚持国法天理人情相统一,坚持罪责刑相适应原则,让重罪重罚、轻罪轻罚、无罪不受刑事追究,使司法裁判真正符合人民群众的公平正义观。再比如,朱振彪追赶肇事逃逸者,肇事逃逸者在逃跑中发生交通事故导致死亡,法院判决朱振彪对此不承担责任;医生在电梯内劝阻吸烟,被劝的人突发疾病离世,法院判决驳回向医生索赔的诉讼请求,这些案件体现的就是要旗帜鲜明支持见义勇为、不让好人吃亏的价值取向。司法通过符合法理、情理、道理的判决,着力破解长期困扰群众的“扶不扶”、“劝不劝”、“追不追”、“救不救”、“管不管”等法律和道德风险,努力通过“小案件”讲清“大道理”,用公正司法呵护道德的勇气,让老百姓敢做好事、愿做好事。

主持人:如您所说,关注民生、贴近人民一直是人民法院秉持的理念,也是每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重点和亮点。提到民生,我们首先想到了家庭。家是幸福的港湾。和谐的家庭关系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都非常重要。不知道这些年,人民法院在促进家庭和谐方面,都有哪些亮点做法呢?

余茂玉: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没有“小家”和谐,就没有“大家”安定。人民法院深化家事审判改革,完善家事调解、家事调查、心理辅导等制度,建立健全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工作机制,兼顾法理情,巧断家务事,司法助力家庭成为人们美好生活的港湾。比如,针对“家庭暴力”这一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人民法院及时发布办理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司法解释,过去五年签发保护令1.3万份,联合妇联等部门推动人身安全保护令落地执行,努力在施暴者和受害者之间筑起安全“隔离墙”。比如,围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专门出台司法服务措施,健全适老型诉讼服务机制,妥善审理“空巢”老人、再婚老人赡养案,回应老年人精神赡养方面的需求,依法支持相关诉求,就是要让老人晚年幸福自由受到尊重,让子女常回家看看成为自觉,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

主持人: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我们每个家庭、全社会都关注的热点。回顾这五年,有哪些突出的亮点,请向我们介绍一下?

余茂玉:保护未成年人就是保护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报告从两个维度总结了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一方面,做好未成年人犯罪打击和预防工作。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不同于一般案件,不能简单一判了之,报告中提到了,人民法院注重综合运用圆桌审判、合适成年人到场、回访帮教等制度机制,发挥我国少年司法制度优势,努力做好教育感化挽救工作,同时宽容但不纵容,该严惩的坚决严惩。近年来判处未成年人罪犯数明显下降,体现了很好的效果。另一方面,为未成年人提供全方位司法保护。对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严惩不贷,让侵害过未成年人的犯罪分子终身不得再进入相关行业,彻底阻断“重操旧业”带来的风险,常态化开展“法治进校园”等活动,与行政机关、家庭、学校、社区等一起携手,织密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网。

主持人:最近讨论比较多的ChatGPT,可以说它其实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一种产品。数字经济也是最近几年的热词,发展的越来越快,也产生一些争议。请问余主任,法院如何规范、引导数字产业健康发展?

余茂玉:数字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产生一些纠纷。人民法院依法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一句话概括就是明规则、保权益、划红线。明规则,就是通过审理大数据权属交易、公共数据不正当竞争等新类型案件,总结实践经验、制定司法解释,明确数据权利司法保护规则,让市场主体有遵循、有预期。保权益,就是既保护数字经济中市场主体的合法权利,又保护数字经济领域消费者、新业态劳动者等群体的合法权益。比如,报告中提到的北京、天津、上海法院对盗播北京冬奥会、世界杯等行为及时作出禁令,促进优化数字文化市场环境。再比如,制定网络消费司法解释,还有我前面提到的出台维护新业态劳动者权益意见等。划红线,就是通过司法手段引导数字经济规范发展。依法惩处滥用数据、算法等排除、限制竞争等行为,平等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促进行业规范健康持续发展。

主持人:刚才讲到数字经济发展问题。我看周强院长报告中讲到了人工智能司法应用问题。您能给我介绍一下这方面发展情况吗?

余茂玉: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深入推进现代科技和审判工作深度融合,全面推进智慧服务、智慧审判、智慧执行、智慧管理,建成了全业务网上办理、全流程依法公开、全方位智能服务的智慧法院。智慧法院在疫情期间“大显身手”,实现了“审判执行不停摆、公平正义不止步”。这几年,人民法院还在积极推动人工智能的司法应用。“法信”平台就是成果之一。“法信”是个法律知识和案例大数据融合服务平台,可以提供一站式专业知识解决方案、类案剖析、同案智推、裁判规则参考等服务。与此同时,最高人民法院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司法应用的规范问题。2022年12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规范和加强人工智能司法应用的意见》,率先提出“安全合法”、“公平公正”、“辅助审判”、“透明可信”、“公序良俗”等人工智能司法应用五大原则。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明确指出:“人工智能只能辅助,不能代替法官裁判”,也就是说,无论技术发展到何种水平,人工智能都不得代替法官作出裁判。我国的司法人工智能还在发展中,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大的进步。

主持人:这几年,一股“文物热”席卷而来,《如果国宝会说话》《我在故宫修文物》都收获了很高的热度,这背后体现的是我们的文化自信。法院在保护文物、传承经典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呢?

余茂玉:文物是重要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意义重大。近年来,我国文物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文物犯罪时有发生。最高人民法院指导各级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依法惩治文物犯罪,切实维护国家文化遗产安全。认真落实与国家文物局签署的《关于加强司法文物保护利用、强化文物司法保护合作框架协议》,通过强化执法司法协同、共同发布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典型案例的方式,推动形成加强文物保护的工作合力。近几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都提到了加强文物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典型案例,2021年报告提到福建法院加强对古厝、廊桥的司法保护,2022年报告提到江苏法院完善大运河司法保护机制,等等。今年报告突出强调“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司法保护”,重点提到了“章公祖师”肉身坐佛像案,人民法院通过妥善审理这个案件,开创了以国内民事诉讼追索流失海外文物新途径;还讲到了人民法院加强长城文化遗产司法保护等方面的情况,河北秦皇岛法院专门成立了山海关长城文化保护人民法庭,集中管辖辖区内涉及长城文化资源和文化保护的案件,同时加强长城文化法治宣传,以司法力量守护历史遗产。这些都是人民法院加强文物司法保护工作的缩影。

主持人:这几年,老百姓解决矛盾纠纷越来越方便了,无论在哪里都能快速联系到人民法院,找到调解、诉讼等合适的纠纷解决方案。在这背后,法院做了哪些工作?

余茂玉:面对人民群众与日俱增的多元司法需求,人民法院担当作为、迎难而上,尽最大努力为人民群众解决矛盾纠纷提供全链条司法服务。首先,让矛盾纠纷能进来。2015年全面实行立案登记制,破解了长期以来群众解纷立案“门难进”的问题。其次,把矛盾纠纷调解好。建成中国特色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把各种调解资源都引进来、利用好,形成工作合力,充分发挥了诉前对矛盾纠纷的过滤、化解作用。报告中也提到了,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开通以来,在线调解纠纷3832万件,2022年平均每分钟75件成功化解在诉前。再次,把诉讼服务质效提上去。大力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运用智慧法院建设成果,通过科技赋能司法,实现诉讼全流程“一网通办”,司法服务全天候“不打烊”,群众办事随时随地“掌上办”,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公平正义。

主持人:今年最高法的工作报告全面回顾五年的工作,在五年中,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令人印象深刻,黑恶势力受到法律严惩,老百姓拍手称快。请介绍一下法院在这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余茂玉:黑恶势力是社会毒瘤,只有坚决予以清除,老百姓才能安居、安业、安心,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党的十九大闭幕后不久,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作出在全国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英明决策。人民法院积极参与扫黑除恶斗争,狠抓审判执行,强化业务指导,延伸工作职能,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殷殷期盼。报告从多个方面介绍了这项工作。依法严惩方面。报告提到,审结涉黑涉恶犯罪案件3.9万件26.1万人,孙小果、杜少平、陈辉民、黄鸿发等一个个罪大恶极的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头目被依法判处并执行死刑,为害一方、为患多年、欺压残害人民群众的黑恶势力被连根拔起。“打财断血”方面。报告提到,依法运用追缴、没收违法所得及判处财产刑等多种措施,彻底遏制黑恶势力“造血”功能。“黑财”执行到位2461亿元,有效摧毁黑恶势力再犯罪能力。综合治理方面。报告提到,通过精准发送司法建议,扎实推进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一批“村霸”、“街霸”、“矿霸”等受到依法惩治。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审判执行工作取得的成果,是五年来人民法院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依法严惩各类刑事犯罪的一个缩影。报告介绍到,数据显示,我国刑事犯罪案件、严重暴力犯罪案件总体呈持续下降态势,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

主持人:刚才说老百姓对扫黑除恶拍手称快,另一个拍手称快的应该就是反腐败了。请您介绍介绍人民法院在过去五年依法惩治腐败犯罪方面的工作。

余茂玉:五年来,人民法院坚决贯彻党中央反腐败工作部署,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审结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件11.9万件13.9万人,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犯罪高压态势,全力配合“打虎”、“拍蝇”、“猎狐”,为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提供了有力司法服务。报告主要从3个方面介绍了这项工作。一是依法审理了一批重大职务犯罪案件。依法从严惩处孙政才等92名原中管干部,其中对赵正永、孙力军、王立科、傅政华、刘彦平等依法适用终身监禁,对赖小民依法判处并执行死刑。二是健全完善反腐败审判体制机制。全力配合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完善监察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积极参与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工作,出台了配套司法解释,有效打击外逃贪腐人员。审理许超凡等外逃人员回国受审案件979件。对长期外逃的程三昌缺席审判,裁定没收张正欣、彭旭峰等死亡或外逃腐败分子境内外违法所得,让腐败分子无处躲藏,产生极大震慑。三是突出反腐败工作重点。严厉打击民生领域腐败,对挪用惠农资金、克扣征地补偿、贪污危房改造补助等侵害群众利益的“蝇贪”、“蚁腐”严惩不贷。推进受贿行贿一起查,审结行贿犯罪案件1.2万件1.3万人,严惩多次行贿、巨额行贿、长期“围猎”干部的行贿犯罪,坚决破除权钱交易关系网。除此之外,我们还加强反腐败基础理论研究。上个月,最高人民法院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同成立职务犯罪研究基地,围绕职务犯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研究攻关,积极为职务犯罪司法实践提供决策咨询。

主持人:这几年,网络上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电信诈骗、网络暴力等频频出现,法院在维护网络安全方面,主要有哪些思路和举措?

余茂玉:在数字时代,互联网在提供种种便利的同时,也带来诸多网络安全风险,电信诈骗、个人信息泄露、网络暴力、金融科技安全风险等不仅影响每个人的工作生活,也威胁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乃至国家安全。这些年,人民法院聚焦影响网络安全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审判职能,切实筑牢网络安全的“法治屏障”。比如,报告里提到,五年来共审结电信网络诈骗及关联犯罪案件22.6万件。一方面,从严惩处犯罪,加强追赃挽损,通过审理网络诈骗案件揭露花样翻新的诈骗套路,尽最大限度守好老百姓的钱袋子。另一方面,出台相关司法意见,用好用足一揽子政策措施,加强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助力全民反诈。报告提到的“10·18”特大跨境电信诈骗案,被评为“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1年度十大案件”。再比如,个人信息保护也是公众高度关注的网络安全议题之一。以人脸识别为例,一些经营者滥用人脸识别技术侵害公民合法权益的事件频发,引发公众的普遍关注和担忧。有些门店使用“无感式”人脸识别技术擅自采集消费者人脸信息,有些物业服务企业强制将人脸识别作为业主出入小区的唯一验证方式,等等。此外,因人脸信息泄露导致“被贷款”、“被诈骗”和隐私权、名誉权被侵害的问题多有发生。针对此类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人脸识别司法解释,审理可视门铃侵害邻里隐私、扫码点餐侵害个人信息、社交软件私自收集用户信息等案件,切实为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构筑“防火墙”。再比如,网络给社会公众提供了表达意见和发表言论的重要渠道,但不能胡说、乱说,更不能造谣诽谤、实施网络暴力。报告里提到,人民法院审理侵害“两弹一星”功勋于敏、“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名誉案,依法维护英烈名誉荣誉。人民法院就是要通过案件审理宣示鲜明态度,审理一案、教育一片,还网络空间“天朗气清”。

主持人:除了保护文物,我知道,法院自身的文化建设也是如火如荼。这些年,法院推出多部出圈的电视剧、歌曲,展示了新时代法院干警的精神面貌。去年电视剧《底线》爆火,多次上微博热搜。请您介绍一下法院文化建设的情况?

余茂玉: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人民法院始终把法院文化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大力弘扬新时代法院文化,发挥法院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立德树人、凝心聚力功能。去年召开的全国法院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上,将新时代人民法院文化概括为“忠诚为民、崇法尚德、公正廉洁、刚正不阿、改革创新”二十个字。《底线》作为法院题材电视剧的典型代表,集中展现了新时代人民法院干警的精神风貌,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人民法院文化的精神内核。在这种先进文化的引领下,人民法院涌现出了邹碧华、周春梅等一大批重大先进典型,不断激励全体法院干警争做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新时代好法官、好干部。

[责任编辑:章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