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清茶入联 滋味悠长

中国是世界上种茶、制茶和饮茶最早的国家,茶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古往今来,爱茶之士比比皆是,达官显贵、文人雅士,乃至佛寺道观、街坊茶肆,无不以烹茗煮茶、品香识味、以茶论道为赏心乐事。特别是爱茶成癖的文人“茶控”,留下许多茶诗、茶联和传说佳话,为中国茶史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内涵。其中,茶联集楹联、诗情、茶韵于一体,言简意赅,风味独特,耐人寻味。

茶联,简而言之就是以茶为题材的对联,讲究平仄对仗,上下联巧妙对应,是茶文化的一种文学艺术兼书法形式的载体。茶联包括茶店对联、茶栈对联、茶庄对联、茶楼对联、茶馆对联、茶园对联、茶亭对联、茶文化对联等。从唐至宋,饮茶兴盛,在文人墨客的力行下,茶联应运而生。这些茶联多姿多彩,或匠心独具,道出茶疗功用,或引经据典,述说茗茶特色;或五字、七字短小隽永,或长篇巨制书不尽言,文采斐然与诙谐直白兼而有之。或书于纸上、张贴于茶馆大门两侧,或镌刻于木板上、张挂于店门两边,或刻写于茶亭抱柱上、盎然生趣,或与丹青画轴相伴于茶室中堂之上,上下辉映,妙趣横生,增添了几许馥郁的茶韵气息。

谷雨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亦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每年暮春四月下旬,是采制二春茶的黄金时期,故有“谷雨茶”和“雨前茶”之称,民间素有谷雨这天喝谷雨茶祈求健康的习俗。“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宋末元初诗人黄庚《对客》中的五字茶联,曾出现于许多茶庄、茶店门首,“诗写”与“茶煎”相对,“梅花”与“谷雨”呼应,上下联对仗巧妙,道出了谷雨茶乃茶中上品的价值内涵。

山川风物,名茶风流,自古以来都被嗜茶雅士极力颂扬,许多茶联以茶名入联,赋予了茶别样风情。“瑞草抽芽分雀舌,名花采蕊结龙团”,雀舌为贵州湄潭名茶,龙团为宋代贡茶、饼状,因上有龙纹故名“龙团”,二者经常被古人联系在一起,凸显名茶风范。如明人汪廷讷,在《种玉记·拂券》中就曾写到“玉壶烹雀舌,金碗注龙团”。这副上下联以“雀舌”“龙团”两种名茶收笔,既突出了名茶的特色,又显得别具一格。“龙井云雾毛尖瓜片碧螺春,银针毛峰猴魁甘露紫笋茶。”这副茶联更有趣,上下联各有十一字,分别将杭州龙井、庐山云雾、都匀毛尖、六安瓜片、太湖洞庭碧螺春、君山银针、黄山毛峰、太平猴魁、蒙顶甘露、顾渚紫笋等十种闻名遐迩的名茶来了个一网打尽,不但毫不晦涩,而且对仗工整,独具一格。

饮茶品茗、以茶会友的交流方式,也在茶联中俯拾皆是。“为爱清香频入座,欣同知己细谈心。”这副茶联尽管没有一个“茶”字,却通过“清香”二字,描述了同道中人因茶结缘成知己的画面。还有“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美酒千杯难成知己,清茶一盏也能醉人”“客至心常热,人走茶不凉”等茶联,都是以茶会友成为知交的生动写照,从中亦可窥到茶的高雅品质。

古人饮茶,静思悟道,偶有所得就引入茶联,饱含人生哲学。“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一碗酒来。”这副茶联,以茶、酒为媒介,直白道出人生不要为名利忙碌、劳心劳力的感悟。“四方来客坐片刻无分你我,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自东西。”像这样的茶联,简直就是一幅旧时茶馆场面的写生图。也有单道饮茶妙处的,如“尘滤一时净,清风两腋生”“饮一盏新绿,染满身清香”“香飘屋内外,味醇一杯中”等。“茶香高山云雾质,水甜幽泉霜雪魂”之类的茶联,则道出了烹茗所用之茶叶、水质的佳妙。

自古以来,茶与禅寺息息相关。尤其是中唐以后,禅寺茶风的兴盛,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茶文化的形成,以茶会形式切磋交流诗词文章一度长盛不衰。“禅榻常闲,看袅袅茶烟随落花风去;远帆无数,坐盈盈酒水从罨画溪来”,这副茶联,充满了禅家佛理。“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斗茶也称斗茗、茗战,是古人茶道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文人雅士和深山禅寺中蔚然成风。这副茶联,道出了茶与禅寺的渊源之深。

在品味香茗之时,古代文人往往能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人生境界,于是就煮叶索句,以茶入联,融茶香、茶味、茶道、茶礼、茶艺、茶事及书法艺术于联中,创造出许多茶联佳作。还有用回文联、嵌字联等形式写的茶联,更是别开生面,让悬挂之处也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无论是市井俚语,还是文采斐然,均雅俗共赏,睹之赏心悦目,读来情趣横生,为博大悠深的中国茶文化增添了无穷魅力。(蓝山竹)

[责任编辑:孙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