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五原史纪事 | 五原地名的由来和变迁

五原县隶属巴彦淖尔市,县城南依黄河,北靠中旗,西接临河区,东界乌拉特前旗,面积2544平方公里。从古至今,五原的地域范围一直在变化。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三十二年),蒙恬率30万众北逐何奴。翌年,取河南地,又渡北河,取北假,于阳山之上修筑长城。与此同时,秦沿黄河设34县(一-说44县)今五原县第一次纳入中原王朝版图,并建立了县级地方行政机构,但具体地名已无从考证。秦始皇设九原郡,管辖今巴彦淖尔市河套灌区,包头市南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达拉特旗。

秦朝的暴政引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天下大乱。秦昭王时期,长城以北地区再度成为北方游牧民族的游牧之地。公元前140年(建元元年),汉武帝即位,此时的汉朝经过60余年的休养生息,国力空前强盛。汉武帝凭借雄厚的国力,发动了与匈奴的大战。公元前133年(元光二年),马邑之战拉开了汉匈大规模战争的序幕。经过几次交战,公元前127年(元朔二年),汉武帝派车骑将军卫青出云中,至高阙。南渡黄河,击溃并驱逐驻牧河南地的匈奴楼烦王和白羊王部。

据《汉书,武帝纪》记载,公元前127年。“卫青、李息收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这是“五原”一名首次见于史册。

通过比较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秦代关中诸郡图和西汉并州朔方刺史部图可以看出,西汉朔方、五原两郡基本是由秦九原郡分割而成的。秦九原郡东部,即今包头市南部及达拉特旗沿河一带为西汉时的五原郡;而今巴彦淖尔市河套地区及杭锦旗为西汉时的朔方郡。五原郡郡治仍称九原,实际是九原郡的延续,只是将九原改称五原。而今天五原县的辖区则基本都属于西汉朔方郡。所以,以今天的情况看,当时的五原郡实则是今天的包头,而现今的五原县则属于朔方郡。汉武帝为什么将原来的“九原”一名降格给 了五原郡的县,而另取“五原”这一郡名?元代胡三省在给《资治通鉴》“匈奴人五原”词条作注时云,“宋白日:五原郡有原五所,故名。谓龙游原、乞地千原、青岭原、岢岚真真原横槽原也”。意思是说,因为郡辖区有此五原,所以取名“五原”但“原" 应如何理解?这五个原又分别对应什么地方?目前无法知道。

东汉末天下再乱,民众流离失所。215 年(建安二十年),东汉政府城销云中、定襄、五原和朔方郡的行政机构,并把这些被裁撤郡的残留 人民集中迁到新兴郡。221 年(三国魏黄初二年) ,新兴郡迁于陉南(今山西雁门关以南地区)。于是,今呼和浩特、包头、巴彦淖尔地区被舍弃,成为不受曹魏、西晋等政权管辖的少数民族牧地。

此后,北魏在今五原县一带设置军事重镇沃野镇负责治理。

北周时设五原郡,今五原县地区第一次以“五原"命名。

隋朝时这里或称五原郡,或称丰州,屡有变更。

唐朝时更名为九原郡,或称丰州。

唐末五代时,这里先后为辽和西夏所占领。

元朝时,归属兀刺海路管辖,此时的河套内外皆为蒙古部族的游牧驻地,但相关文献记载很少。

明初一度设东胜卫,但力量有限,鞭长莫及。不仅是狭义上的河套地区,就是整个鄂尔多斯地区,明朝都未曾行使过管辖权。直至清朝,这里始终是蒙古部落的牧地。达延汗以后,右翼鄂尔多斯诸部在此游牧。

随着清政府移民放垦政策的推行,汉人大量进入塞外。1903年 ( 光绪二十九年) ,清政府设五原厅治理此地。今五原县的名称区划从此逐渐定型。

本题作者:曹永年

来源:五原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

[责任编辑:王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