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鄂尔多斯田园牧歌织锦绣 绿色发展更生“金”

一座座民居亮丽多彩,一条条道路四通八达,一项项产业生机盎然……展开乌审旗乌审召镇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这里正把沃野变成令人向往的诗意田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乌审召镇坚持画好生态“山水画”,走好生态小康路,大力发展绿色产业,聚焦乡村建设,建设生态美镇,绘就一幅镇强、业兴、民富、景美、人和的乡村画卷。

绿色宜居美起来

“土路变成了水泥路,不再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村里有了保洁员,环境干净多了,大家住得更舒心。”巴嘎淖尔村村民赵金荣说,现在村子变化很大,尤其是居住环境,路硬化了,路灯亮了,还新增了几处休闲场所。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牧区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也是基础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乌审召镇始终坚定不移地落实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相关政策,大力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生态修复工程,累计完成重点公益林管护70.15万亩,落实京津风沙源治理1130亩,实施阿里巴巴“蚂蚁森林”绿化项目2万亩,各类造林项目6.4万亩。与此同时,乌审召镇持续做好“水文章”,积极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扎实推进环湖生态治理、河湖淖尔补水等生态建设项目。

截至2022年10月底,乌审召镇生态治理总规模已达230万亩,较“十二五”末增长27%;植被覆盖率由“十二五”末的74%提高到82%,生态环境和小气候明显改善。

特色产业火起来

巴嘎淖尔村依托股份经济合作社“一社”,以信用合作部为“突破口”,先后成立购销合作部、耕地入股合作部、农机合作部、羊产业合作部、草原入股合作部、湖区产业联合部等“N”个服务职能部门,形成以资产为纽带、成员权制的“一社N部”综合性集体股经济合作社。

走进巴音陶勒盖嘎查的颗粒加工厂内,现场机器飞速运转,运输车辆来来往往,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破碎、粉碎、烘干、制粒。

中乃村依托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质疏松、耕层深厚、日照充足等优势条件,大力推广中蒙药材、小杂粮、红葱等特色种植,嫁接企业形成“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牧户”发展模式和“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供应链,2022年上半年接到10万元订单。

布日都嘎查与多个养殖大户建立“托管代养”协议,集体经济年均分成收入可达20余万元,2022年又采购2台移动颗粒机为嘎查集体所有,帮助农牧民平茬沙柳进行饲草料加工。

近年来,乌审召镇注重在传统产业优势基础上布局新的发展,积极与中国乡建院建立战略合作,稳步推进乌审召镇为农牧服务中心体系建设,突出抓好“嘎查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一社N部”村社联合体工作,激活沉睡资源,抱团发展特色产业。通过端稳“饭碗”,让农牧民腰包鼓起来。截至2022年6月底,全镇7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已达292.9万元。

文明乡风浓起来

“‘胖大姐’——方秀兰是我们村里的榜样,她影响了许多人……”乌审召镇浩勒报吉村村干部乔宽荣在村里一月一次的道德讲堂上,讲述着方秀兰的感人事迹。

60多岁的方秀兰,性格爽朗、热情大方,村里人都亲切地喊她“胖大姐”,她悉心照料卧病在床的奶奶、肝癌晚期的公公、常年患病的父亲、老年痴呆的婆婆和患脑梗的母亲,任劳任怨地相继送走了这5位重病家人,尽到了一个做孙女、女儿、儿媳的责任,成为流传在乌审召的一段佳话。

民风淳,乡村兴。文明实践站内,动人的红色党课传递精神力量;繁忙的马路边,志愿者微笑服务做文明代言人;社区里,文化活动出新出彩受群众喜爱……近年来,乌审召镇持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破立并举,积极培育新型社会主义文明乡风,通过创新多种举措、开展多样活动,不断催生农村牧区原生动力,使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农牧民群众面貌等焕然一新。

2022年以来,乌审召镇各嘎查村通过完善村规民约,组建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委员会“一约四会”,引导村民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提升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促进农村牧区文明新风尚的形成。同时,全镇组建52支志愿服务队,注册志愿者1400余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为支撑,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政策法规宣传、疫情防控、健康义诊、互帮互助、纠纷调解、种养殖培训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让文明新风吹遍乡村各个角落。

聚焦乡村振兴战略,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提高农牧民生活质量,乌审召镇正一步步把乡村振兴的“设计图”变成“施工图”。下一步,乌审召镇将在产业、人才和资金等方面持续发力,为农村牧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聚势赋能,让农牧民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责任编辑:赵鑫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