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中医养生】保持心态平和

保持心态平和,适应社会状态,积极乐观地生活与工作。

解读:中医心理学认为,人的精神活动是整个生命活动的一部分,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都与五脏密切相关,均受心理支配和调节;而心理活动的产生及其变化过程,也都与五脏有关,从而产生全身性影响。

保持心态平和就是要调养情志,适应社会状态。人的“怒、喜、思、忧(悲)、恐(惊)”与“肝、心、脾、肺、肾”五脏相对应,当发生突发、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失调时,便会损伤有关的脏腑。反过来,人体五脏失调又会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导致情志失调。所以保持心态平和,就要学会控制五情,做到不嗔怒、莫狂喜、慎思虑、控悲忧、防惊恐。

《黄帝内经》提出:“和喜怒而安居处”,就是要求我们适应社会状态,面对事物变化,不狂喜,不大怒,保持居住环境祥和稳定。喜与怒是作为常人都有的一种情志表现,喜怒反映人的性情修养,生活甘辛和人体的健康状况。人多阳则多喜,多阴则多怒,狂喜大怒是阴阳失调、肝气等实邪上逆所致。因此,要以积极的心态预防和避免情志病。《黄帝内经》强调要“和喜怒”,关键是“和”,喜怒不要强忍控制,也不要过分宣泄,而是要学会调整心态,适应社会状态。所以,“和喜怒”是养生防病的良方。


[责任编辑:张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