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疫情下的急诊故事

如果说抗击疫情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那么急诊科就是与疫情短兵相接的“前沿阵地”。面对呼和浩特市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的挑战,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以下简称附院)急诊科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做到“一手抓抗疫、一手保日常”,确保附院急诊医疗救治工作不中断,与时间赛跑,为生命接力。

“急诊科党员在各自岗位践行初心使命,带头支援、主动留院,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我们要用行动诠释担当,用奉献书写使命,凝聚起疫情防控的强大合力,弘扬急诊科党员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奋勇向前的精神。”附院急诊科副主任牛君义说。

凌晨2时的紧急抢救

10月2日凌晨2:30,一辆“120急救车”驶入附院急诊科……

“男子,38岁,10月2日凌晨1点多,无明显诱因出现剧烈胸痛,由于居住地仍处于封控状态,所属街道开具转运单后经120转来”,患者的信息迅速传达至急诊医生。这是一名来自封控区域、考虑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

急诊医生火速将患者转入抢救室,当班医护人员做好隔离防护,在患者床旁接诊、完善心电图、核酸采样、心肌酶检查……经过一系列检查,明确了该患者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紧急抢救

急诊科主任陈凤英依据疫情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预案,下达了“在全程闭环、全程防护下行急诊介入手术治疗”的指令。

凌晨3:10,急诊科主任医师单鸿伟带队开始手术。冠脉造影显示患者右冠脉中段闭塞;3:20,导丝通过、球囊扩张、血管开通,紧急情况随即发生了,患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低血压。

“给予快速补液、升压、阵痛……”

经过一系列有效的抢救措施,患者生命体征逐渐恢复平稳,顺利植入支架,血管恢复畅通,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患者转入急诊重症监护室,病情平稳。当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按要求依次脱下灭菌手术衣、铅衣、防护服时,才发现自己的全身都已被汗水浸透,疲惫的面庞满是口罩的勒痕。

在这个特殊时期,急诊科接诊量陡增,像这样“生死竞速”的例子还有很多。急诊科作为“永不熄灭的明灯”,陈凤英第一时间通知党员带头同科室人员留守医院,尽可能减少因居住地封控而造成的人员紧缺,全力保障日常急救工作顺利开展。

留守驻地的医护人员勇挑重担,以院为家。急诊科采用“日排班”模式,最大限度保证在岗人力,期间,不仅急诊救治任务不间断,还要确保24小时核酸不停歇,快速、准确地完成早期核酸筛查,做到精准疫情防控。

“哪怕目前人员极度紧张、每日就诊量及危重病患数量激增,急诊科在兼顾疫情防控工作不松懈的同时,始终坚持‘抢救为先,生命至上’的原则,将每一位患者的生命健康放在首位”,陈凤英说。

紧急增派救护车上岗

随着感染人数增加,如何及时有效地转运患者也成为了一大挑战。特殊时期,120出诊变得异常艰难,要想到封控区接患者就要先到发热门诊进行排查,出诊医生还要判断接收医院是否有能力为患者开展进一步治疗。

附院在接到120指挥中心下达的增派救护车指示后迅速反应,立即部署,救护车的物品火速配齐、急诊人火线上岗,以确保附院两辆救护车的正常运行。在只有4名120医生的情况下,承担起救护车的出诊任务,实行“一人一班,一班24小时的轮岗制度”,辛苦程度不言而喻。但他们没有懈怠,因为尽最大努力有效转运是急诊人的使命,克服一切困难为等待救治的患者带去希望是急诊人的责任。

开绿色通道先救人

特殊时期,有些患者没有核酸报告怎么办?先救人。

10月3日15:30,急诊抢救室转入一名腹痛、休克的老年患者,考虑肠梗阻、感染性休克,需要紧急实施剖腹探查手术。该名患者的核酸检测已进入加急流程但尚未报告,急诊外科随即启动疫情防控下急诊手术应急方案,立即为患者做手术。绿色通道随即开通,附院手术室紧急启用备用隔离手术间,患者避开主要临床工作区,搭乘单独备用电梯。

18:25,患者被推进手术室,医护人员已穿好隔离衣,18:40开始手术。打开腹腔后可见长约1.5米小肠坏死、粘连,在主任医师王琦、要憨宇,值班医师武杰的共同努力下行坏死小肠切除术、肠吻合术等一系列手术。经过近2小时的全力抢救,手术顺利结束。

坚持生命至上

“到急诊的患者,很多都没有近期核酸报告,这种情况下,我们会根据病情进行分级分类处置。对危重症患者,必须先救人,同时进行严格防护”,陈凤英说。

疫情之下,人们的生活节奏被动放缓,城市可以按下“暂停键”,但急诊科的工作似乎被按下了“快进键”。急诊科全体医护人员始终都是疫情阴霾下那盏永不熄灭的“明灯”,为广大患者带来希望与信念,为这座城市带去温暖与光明。文/草原全媒·正北方网首席记者 王树天

[责任编辑:孙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