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实践有力量 | 推动农牧交错带重点区域节水农业发展

乌兰察布市大力发展高标准马铃薯种植,“小土豆”变成乡村振兴的“大产业”。(摄影:邢俊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治水兴水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为解决好新时代粮食安全、水安全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十四五”期间,内蒙古农业发展既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又要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水资源,就必须拓展农牧交错带农业生产空间,加强高效节水农业生产,加快走农业节水化之路。

农牧交错带重点区域节水农业发展的可行性

位处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的29个旗县是农业部划定的农牧交错带重点区域,其耕地面积约占全区的17%,粮食产量约占全区的20%,是我区玉米、杂粮、马铃薯等的重要产区,对保障全区粮食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农牧交错带重点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契合农业节水化要求。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地域广阔,东西跨度大,气候和土壤条件差别较大。作为典型的水资源缺乏地区,区域内农田基础设施薄弱,耕地立地条件较差,耕地保水保肥、抵御干旱能力有待提高。发展节水农业是内蒙古农牧交错带水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的内在要求,也是国家所积极倡导的绿色发展方式。从农业节水视角关注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模式与布局问题,加强农牧交错带重点区域节水农业发展,有效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既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需要,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举措。

农牧交错带重点区域节水农业发展有长期实践基础。“十三五”期间,内蒙古节水农业基础得到夯实,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效率逐步提升,平均灌溉水利用系数不断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显著;农牧交错带有良好的农业节水作物适种条件,农业节水化生产空间潜力巨大;因地制宜的高效节水技术模式得到推广普及,信息技术支撑节水应用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农业生产智慧化节水用水建设全面推进,为节水农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农牧交错带旱作农业发展为节水农业积累了经验,培育出了优良旱作品种,地膜覆盖技术、软管微喷技术和膜下滴灌技术等方法手段,因地制宜实现了农业用水节约利用。

农牧交错带重点区域节水农业的创新发展

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必须高度重视内蒙古农牧交错带重点区域农业节水生产潜力,加快拓展这一区域农业节水生产空间,创新推动农业节水化工作。

要大力提升农牧交错带农业生产用水效率。坚持以水定地、以水定产,构建与农牧交错带重点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农业产业结构,完善农业节水工程、技术体系、管护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节水服务体系。

要加快补齐农业节水化制度短板。加快调整农牧交错带重点区域农业生产政策,提高生产效率,探索农业节水化发展基金的运行,打造多要素融合的农业节水利益共同体,探索构建基层农业节水管理机制。

要增强农业节水科技支撑力。加强先进节水技术和装备的应用推广,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节水管理,围绕培育抗旱节水作物新品种,建立科学化标准化种植体系,打造内蒙古在中西部地区具有竞争力的高科技节水企业,实现精准节水。

要充分运用市场手段激发农业节水内生动力。探索建立农业节水回购制度,推动水权流转,深化农业水价改革,健全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依靠市场机制促进节水,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节水和供水项目的建设运营。

要因地制宜发展旱作农业。从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农业发展长远战略出发,要解决发展旱作农业的关键性障碍,因地制宜调整旱地作物种植结构,创新抗旱农作物品种引进与推广路径,加强旱作节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力度,健全旱作农业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体系,大力推进旱作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农业绿色发展。

[责任编辑:朱国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