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内蒙古机场集团:聚焦改革与发展 将一张蓝图绘到底

位于祖国北疆的内蒙古各机场,承载着区内外各族群众对飞行畅达的美好向往,是各地经贸往来与文化沟通的重要通道之一,发挥着民航业“一业带百业”的时代效应。在近20载的奋进岁月中,内蒙古机场集团积极践行“人民航空为人民”的宗旨,以服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紧紧围绕改革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发展实际的道路。

内蒙古机场集团探索出符合实际发展的道路。(内蒙古机场集团供图)

二次创业——长空拓荒 擘画蓝图

2002年,民航启动以“航空运输企业联合重组、机场属地化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体制改革。2003年12月19日,内蒙古自治区民航机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内蒙古机场集团”)正式成立,内蒙古民航机场事业开启了新的篇章。

成立之初的内蒙古机场集团,面对的是地区经济欠发达、航空运输市场疲弱、支线航空运力不足的发展桎梏。加上非典的考验,当年全集团及所属7个机场收入只有4600万元,亏损近亿元。除了要面对经营方面的巨大亏损,企业化运作后的机场集团如何提振员工士气,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并走出发展困境,成为摆在所有内蒙古机场人面前一道看似无法逾越的鸿沟。

“最好的守业是创业”。内蒙古机场集团首任董事长、总经理董志毅带领领导班子成员和全体干部职工开启了“二次创业”的艰难征程。

2005年,在董志毅的多方斡旋和争取下,首都机场集团公司受托管理内蒙古机场集团。内蒙古机场集团引入首都机场集团先进管理理念,加速企业化发展。2006年1月,民航总局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签订《关于加快内蒙古民航发展的会谈纪要》,明确提出“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将内蒙古作为发展支线机场的试点,研究制定支线机场运营补贴政策时将充分考虑向内蒙古自治区倾斜”。2006年4月,民航总局正式批复在内蒙古自治区进行支线航空运输发展试点工作。民航上级部门在机场建设、航线网络、运力引进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为内蒙古机场集团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发展舞台。

经过一年的属地化管理和企业化运营,内蒙古机场集团更加融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关注航空公司和旅客需求,更加注重自身管理能力提升,并形成了初步的愿景和使命,描绘出了“二次创业”宏伟蓝图:一是要以服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大胆提出运用模拟航空的形式探索内蒙古航空市场发展,为自治区通达全国、走向世界不懈奋斗;二是通过深化改革、管理创新,逐步由直接经营型向管理型机场转变,努力打造国内同层级领先的机场集团。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张好的蓝图,只要是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符合人民愿望的,就要一茬一茬接着干。这次“摸着石头过河”的长空拓荒,奠定了内蒙古机场集团此后近20载的前进方向,也成为内蒙古机场人矢志不渝的追求。  

立足发展——三次飞跃 民航大众化在内蒙古落地生根

发展是内蒙古机场集团永恒的主题。在近20载探索中,内蒙古机场集团始终坚持“人民航空为人民”,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美好出行接续奋斗。  

第一次飞跃:让老百姓“坐得上”飞机

与华北地区其他省份相比,内蒙古自治区东西狭长,民航难以建成区域性航空枢纽和轮辐式航空网络,且当时支线飞机运营成本居高不下,航空公司运营航线的积极性不高,支线航空运力有限,区内百姓的出行需求得不到满足。内蒙古机场集团在成立之初就面临“断航”的局面。

“飞出去”才能打开局面。2006年,内蒙古机场集团以时任总经理韩志亮为首的领导班子拓宽航空市场发展思路,成立了“模拟航空公司”。时任副总经理杜强牵头强力组织实施,租用6架飞机,不注册实体,不购买飞机,不以盈利为目的,采取承包飞行小时的形式,自己编排航班计划并负责座控销售,全力拓展支线航空市场。2008年,在“模拟航空公司”的带动下,内蒙古机场集团全年共运营航线99条(国际航线4条),通航点达45个,完成旅客吞吐量384.99万人次,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集团管理的所有支线机场均实现了稳定运营,支线航线数量、支线航班频次得到了极大增加,实现了让老百姓“坐得上”飞机。

第二次飞跃:让老百姓“坐得起”飞机

让老百姓“坐得上”飞机并不是内蒙古机场集团的终极目标。随着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让各族群众“坐得起”飞机成为内蒙古机场集团新的使命。  

2009年,内蒙古机场集团以时任总经理邱蕴琦、党委书记伊克苏苏(2009年5月~2009年9月主持全面工作)为首的领导班子,继续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实施“支线强区”和“呼和浩特区域枢纽”两大战略。2010年4月,内蒙古机场集团创新推出“支线快线”,通过“小机型、大密度、高客座率、低票价”的公交化、大众化运营模式,提升了支线机场与呼和浩特机场的航空通达性。“支线快线”模式为支线机场运输生产持续快速发展打了一剂“强心针”。呼和浩特—锡林浩特快线运营仅1年,锡林浩特机场旅客吞吐量就突破了20万人次,而此前突破10万人次用了整整52年时间。此后,“支线快线”模式被迅速复制推广到区内主要支线机场。  

2016年,为进一步满足区内外百姓多元化出行需求,高效衔接干线与支线机场的运力,内蒙古机场集团把“支线强区”和“呼和浩特区域枢纽”两大战略深化统一为“干支联动”战略。一方面,增加支线机场到呼和浩特机场的航班频次,在确保高频次运行的同时,缩短中转衔接时间;另一方面,呼和浩特机场借助支线客源进一步完善了航线网络布局。“干支联动”战略使过去两个单独的战略和相对独立的各机场握指成拳,实现干带支、支促干的协调联动发展,进一步提升了航空通达性。  

“十三五”期间,内蒙古机场集团旅客吞吐量年均增速为17.5%,高于自治区GDP增速8个百分点。支线机场与呼和浩特机场实现了“当日往返”,呼和浩特机场实现了与除拉萨外所有省会城市和主要二线城市通航。随着各机场老人免票、学生免票、航空月票等政策的出台,区内百姓航空出行成本大幅下降。以锡林浩特—呼和浩特航线为例,“支线快线”运行后,全年开放三折以下特价舱位,提前购票还可享受单程150元、往返200元的“百姓舱”,机票平均价格降幅近40%。自治区支线航空进入了公交化和大众化时代,实现了让老百姓“坐得起”飞机。  

第三次飞跃:让老百姓“坐得好”飞机

为打通航空运输“最后一公里”,内蒙古机场集团创新启动“通用+支线+干线”的“全网通”短途运输新模式。通过“定期飞、上网飞、并表飞、省心飞”4项举措,乌拉特中旗通用机场2019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万人次,创造了我国通航短途运输的新纪录。  

2021年,内蒙古机场集团立足自治区内航空需求,积极推广通程航班服务,推动干支、支支、支通航线互联互通,激活三、四线城市潜在市场需求。同年9月16日,自治区机场间互联互通首条“支支通”航线——呼和浩特—锡林浩特—乌兰浩特航线——正式开通。截至目前,区内已开通24条互联互通航线,民航局“干支通,全网联”航空运输服务在内蒙古1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成为现实。

面对快速发展状态下结构性矛盾凸显及新冠肺炎疫情对航空运输业的影响,内蒙古机场集团以总经理陈建军为首的领导班子进一步丰富战略内涵、拓展战略外延,从航线网络开拓及均衡发展向管理运营集中化、产业融合集聚化、要素统筹集约化转变,深化形成全方位、全系统、全要素的“干支联动”战略。 

全方位、全系统、全要素的“干支联动”,旨在以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地方发展、服务广大旅客、服务航空公司的“四个服务”推动全方位统一,从航空运输业、非航空运输业、机场管理三个维度推动全系统干支联动,从人才要素、资金要素、资产要素、信息要素、时刻资源要素等方面实施全要素统筹联动。财务共享中心、人力资源共享中心、航空情报中心相继成立,中心配载业务开展,优化了业务模式,加强了内部资源整合,发挥出“大集团、小机场”应有的规模优势,“干支联动”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  

“模拟航空”“支线快线”“干支联动”“全网通”“支支通”的探索发展,是内蒙古机场集团借势而为的创新与求生之路,是内蒙古机场人保持战略定力的丰硕成果,更是对“人民航空为人民”初心的深刻践行。“二次创业”近20载,内蒙古机场集团运营的航线从30条增加到420多条,通航点从23个增加到110余个,内蒙古地区人均乘机次数从0.04次增加到接近1.08次,雨后春笋般崛起的各类机场和逐渐完善的航线网络,让无数偏远地区的农牧民从草原飞向蓝天…… 

聚焦改革——三步转型 管理型机场初见成效

自属地化和企业化改制以来,内蒙古机场集团坚持遵循市场规律,聚焦推动直接经营型向管理型转变,在发展中破解难题、汲取力量,不断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  

第一步:跟着改,主辅分离和专业化重组

自属地化以来,内蒙古机场集团以航空客货运输为主的定位更加清晰、明确,管理方式和运作模式随之发生变化,剥离了幼儿园、物业管理等应由社会化经营主体或公共机构承办的社会服务职能,不断向做强主业聚焦。

自2006年起,内蒙古机场集团按照首都机场集团的战略布局,积极推动主辅分离和专业化重组,明确了机场管理定位,规范了产权关系,清算了“僵尸企业”,逐步将客货销售代理、后勤服务、广告、停车服务等非航空性业务与各机场相关业务进行剥离和重组,实现非航空性业务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集团成立了地服、配餐、贵宾、商贸、广告、餐饮等专业化公司,开启了非航空性业务六大板块运营。各专业化公司不断转变经营理念,积极向外拓展市场,在管理方法、服务流程、品牌建设、经营品质等方面实现了较大提升。

2008年,内蒙古机场集团实现非航空性收入1.38亿元,同比增长43.05%,占当年营业收入的53.3%。非航空性业务逐步登上经营管理“舞台”,成为内蒙古机场集团经营收入的“半壁江山”。

第二步:摸索改,非航业务市场化经营

自2009年起,面对金融危机对国内宏观经济的巨大冲击和影响,国内企业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内蒙古机场集团及各成员企业整合企业资源,摸索出一条非航空性业务的市场化发展道路。

随着首都机场集团将地服和配餐业务逐步交回,内蒙古机场集团以呼和浩特机场为主体,与海航集团合作成立了航食公司;以赤峰机场搬迁为契机,与首都地产公司成立了合资公司,启动了首地红山郡项目,以股权多元化形式推进非航资源价值最大化。

发展总会伴随着新问题。机场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力成本的增加远远快于生产、服务、运行品质的提升。为此,内蒙古机场集团以为企业创造利润、为客户提升服务为推动力,坚持市场化经营原则,集中精力搞主业,适时退出部分经营保障性业务的经营主体,将客票销售、问询、停车场和行李打包等具有市场化条件的功能性业务,通过外包形式在市场上公开招标,引进有资质、有能力的专业管理公司,开展市场化运营尝试。这一探索可谓卓有成效。仅呼和浩特机场停车场一项业务的收入就从自营时每位旅客0.5元增加到1.35元(2009年招标价格)。停车场业务也逐步从粗放式的人工管理走向停车管理系统的智能化管理阶段。

2015年,内蒙古机场集团成立非航发展总公司,率先对行李打包业务进行统一招商,以干带支,开启了非航资源价值最大化的探索。贵宾、商贸、广告、餐饮业务依托“干支联动”战略,将管理优势延伸至支线机场。其中,“贵宾业务一体化”推动了区内机场贵宾网络服务与效益协同发展;商贸、餐饮启动“同城同质同价”,旅客在候机楼的消费体验得到极大提升。2019年,内蒙古机场集团非航资源商业价值持续提升,候机楼商业收入和呼和浩特机场候机楼商业销售收入均突破1亿元。2021年,贵宾服务进一步走向市场,并受托经营呼和浩特、包头、乌兰察布高铁站贵宾服务业务。

第三步:创新改,航空性业务专业化运营

改革是挑战,更是机遇。2019年,全国民航机场工作会议要求,推动机场管理机构由直接经营型向管理型转变,实现机场、航空公司以及地面服务商的协同运作、共同发展。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民航业遭受巨大冲击。“回血、造血”的双重压力,让企业亟须进一步精干主业,创收益、创效益。内蒙古机场集团在非常之时采取非常之举,将改革的方向瞄准部分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安全关联度低、市场竞争充分的航空性保障业务,尝试探索走市场化、专业化道路。

2020年,内蒙古机场集团抓住赤峰机场改扩建后即将投入使用的窗口期,以赤峰机场为试点开展管理创新。赤峰机场将值机、问询业务交由第三方运营,加速机场管理转型。此次管理转型对机场来说是一项挑战,内蒙古机场集团坚持业务可以外包,但责任、安全不能外包的原则,与合约商构建命运共同体,致力于将赤峰机场值机服务打造成为国内同层级机场标杆。据统计,自管理转型以来,赤峰机场外包业务每年总成本同口径相比降幅达到40%,服务品质得到大幅提升,2021年全年值机业务共收到锦旗、表扬信及12326平台转发的旅客表扬等共计16件,“中国服务·赤诚有礼”服务品牌深入人心。

尝到管理创新带来的服务品质和经济效益双提升的“甜头”,各成员机场抢抓窗口期,把管理转型作为管理型机场建设的重要抓手和直接动力,积极稳妥加以推进。2021年,呼和浩特机场地服值机业务和中转服务转型,成为全国首个对地面服务保障业务进行外包的干线机场;具备相应条件的乌兰浩特、锡林浩特等机场也对部分地服业务进行外包,全集团当年同口径相比累计节约总成本1117.55万元。此外,12个支线机场还结合实际开展了登机桥及行李系统运维业务模块专业化转型的尝试。2022年,呼和浩特、呼伦贝尔、锡林浩特、机务分公司等8家成员企业相继开展了值机、旅客服务、特车驾驶、飞机监护和安检维序等业务转型。

实践证明,推动机场由经营型向管理型转变是民航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被内蒙古机场集团实践证明的正确选择。面对生产经营的风险和挑战,内蒙古机场集团敢为人先,勇于开拓,深刻践行了“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敢想、敢干、敢担当是内蒙古机场集团在发展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已深深融入企业基因,未来必将汇聚成推动管理型机场建设的强大动力。

续写蓝图——立体联动,提质增效

从“五顶帐篷起家”的筚路蓝缕到“二次创业”的艰辛探索,再到北疆各地的往来通达,内蒙古机场集团在“二次创业”宏伟蓝图的指引下,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坚持以市场化为第一原则,在传承中创新实践,在实践中发展提升。内蒙古先后成为中国民航支线航空、通勤通用航空的试点地区,其试点成果为中国民航贡献了内蒙古智慧。与此同时,他们正在为民航机场由经营型向管理型迈进,开展积极探索和有益实践,并取得了初步成果。务实、创新、担当已融入内蒙古机场人的血液,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内蒙古机场集团顺势而为、借势发展、逆势而上的生动实践,凝聚了历任领导班子成员和全集团干部员工的心血和汗水,历史将铭记他们为内蒙古自治区民航机场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也将激励全体员工励精图治、团结拼搏、开拓进取。

一路走来,大考中有担当,变局中见定力。从“二次创业”的艰辛探索开始,改革与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就已经成为贯穿内蒙古机场集团发展历程的主旋律。身处发展新阶段,面对企业经营新挑战,内蒙古机场集团将传承红色基因,大力发扬“右玉”精神,践行“人民航空为人民”理念,聚焦发展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坚定不移推进全方位、全系统、全要素的“干支联动”战略,为百姓“坐得上”“坐得起”“坐得好”飞机赋予新的内涵,让创新创效成为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为民航与区域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贡献力量。(通讯员 王羽娟)

[责任编辑:王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