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行程卡“摘星”彰显底气担当

6月29日下午,工信部宣布取消通信行程卡“星号”标记的消息一出,各大社交平台刷屏,广大网友喜大普奔。最近几天,国家卫健卫发布的“九不准”要求、入境和密接人员管控期由“14+7”调整为“7+3”、整治“一刀切”和“层层加码”问题……这些信息意味着在全国疫情形势趋稳的背景下,我们的防疫政策更加有的放矢、科学有力。

取消行程卡“星号”意义不容小觑。多家旅游平台搜索大数据显示,消息发布半小时内,旅游目的地、酒店、机票搜索量激增。更为重要的是,人们出行、出游所要遵守的防疫政策将实现全国一个规则、一把尺子,有利于人员流动和经济活跃。理性分析,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前提下,一个地区零星出现少数病例实属正常,因为几个人确诊一座城市带星,客观上放大了社会情绪,实在大可不必。

事实上,工信部在设计之初,本意是为地方疫情防控提供“数据支持”,并一再强调“星号备注仅用作旅行提示,与健康状况无关”。然而实践中,不少城市把“行程卡信号”当成了防疫的决策起点,并且在“守土尽责”的竞赛中,无一不是从严运用行程卡“星号”、对“带星”人员严防死守。对“带星”“摘星”“防星”的过于执拗,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防疫体系的理性与效能。

国家下决心要把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真正统筹起来,防疫会在现有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坚持下去,过度防疫将不会再受到鼓励,这对各地政府的社会治理和应急能力构成严峻考验。取消行程卡“星号”,目的就是要让各地的疫情防控秉持科学精准原则,聚焦于个人,而不是以地域为标准进行“一刀切”。虽然这会带来新的困难和不确定性,但各地必须做出最大努力应对好这个挑战。

当然,取消行程卡“星号”,不意味着疫情防控政策放松,更不意味着动态清零的总方针发生了改变。取消行程卡“星号”在地方落实过程中,有关方面需要加强督导督查,防止善政在基层被悬置架空、消解扭曲。同时,对个人而言,取消“星号”也不意味着可以放手撒欢,心中的防疫之弦还要紧绷,良好的防疫习惯还要坚持,决不能因为一时的“自由”和“欣喜”而放松了应有的警惕,毁掉来之不易的防疫成果。(任国良)

[责任编辑:张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