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老技艺“编”出新生活

两米宽的大南瓜、巴掌大的小葫芦;方便实用的背篓,时尚潮流的提包;栩栩如生的龙鱼、气势磅礴的舫船……日前,记者一走进阿尔山市明水河镇西口村柳编非遗工坊,便被这些柳编制品深深吸引住了。“这些都是我们本地居民制作的,像这个大南瓜就是去年为丰收节定制的,来往的游客都特别喜欢。”非遗工坊负责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编代表性传承人董亚丽一边详细介绍着特色柳编制品,一边讲述着西口村里的柳编故事。

“编筐、编篓,家家都会”。柳编作为民间传统的手工技艺,西口村的居民将随处可见的柳条通过新颖的设计,编织成各种朴实自然、造型美观、轻便耐用的实用工艺品,深受百姓的喜欢。在同样是市级非遗传承人刘丽华的记忆里,她最早接触柳编还要从1989年说起。“西口村生态环境特别好,柳编原料来源也很广泛,所以就邀请了老师来我们这里培训制作柳编。但当时主要还是自己家里用,没想过卖出去或者做成产业……”

2020年,阿尔山市通过开展非遗普查,了解到西口村原来有柳编基础,而且柳编难度不是很大,很多老百姓经过简单学习就能上手,不仅可以带动就业,还可以增加收入。于是,再次邀请专业老师进行培训,并把柳编作为当地的一个乡村振兴项目。也是在这时,董亚丽看到了发展柳编的希望与机遇,她找到“师傅”刘丽华和同村的姐妹,积极报名主动系统学习柳编制作,并于2021年成立了西口村柳编非遗工坊,开始了柳编创业路。

“我们这儿现在有7名市级非遗传承人,都是西口村的本地居民,大家利用闲暇时间进行柳编,制作的产品再通过线下和线上的方式进行销售。工坊成立以来,为每位成员增收3000余元。”董亚丽介绍说。“我特别喜欢柳编制作,看着一个个造型各异的作品就特别有成就感,为此我还花了很多钱满足兴趣爱好。现在不同了,大家聚在工坊里一起制作柳编,不仅不用花钱,反而能挣钱,想想就特别高兴……”非遗工坊成员李艳娇手中忙着制作柳编,脸上浮现出了幸福的笑容。

如今,通过重点扶持、技能培训、设计提升,西口村几近失传的柳编技艺重焕生机。“现在我们经常会被邀请去阿尔山市里培训新的学员,同时还在直播平台上进行免费授课,就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柳编的传承保护之中,也让更多人可以通过柳编增收致富……”董亚丽向记者畅想着非遗柳编未来的发展,“7月份我们还要去外地参加培训,学习先进的理念和技艺,从而在‘非遗+乡村振兴’‘非遗+旅游’‘非遗+文创’等方面有所发展,为非遗柳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记者 许文军)

[责任编辑:任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