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就差了0.5分

说起来实在不好意思,1979年我第一次参加高考,就因为总分距中专分数线只差了0.5分而名落孙山,本人也居然因此得了个“卢半分”的绰号,在老家一带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了知名度颇高的“名人”。

就因为只差了0.5分,很多人为我感到遗憾和惋惜,声声叹息里饱含着深深的同情。而使我“臭”名远扬的传播者,除了老师之外,更多的是学生家长。他们把我落榜一事稍微加工整理一下,便成了教育督促学生、子女努力学习的极好的“反面”教材,而作为故事主人公的我,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典型人物了。

“你看×××,就因为只差了半分,到了手的铁饭碗都给丢了……”几乎所有的训话都是这样开头的,而警钟也常常就这样敲响了。因各人批评教育对象存在问题的不一致,导致查找分析出我差了0.5分的原因也就五花八门。归纳起来起码有5类——平时刻苦努力不够,学习方法不对头,答题粗心大意,写字马虎潦草,应考心理素质差。总之,只要发现被教育者哪个方面不对劲,我差了0.5分的故事就有可能又被复述一次,我的知名度也就又有可能进一步得到提高。

正是“双抢”大忙季节,高考结束后我就一直在家帮父母干农活,面对如此沉重的打击,我倒下来了,只感觉落榜后的那后半个夏天特别漫长,特别酷热,特别难受。我好像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又好像欠了谁一笔债,头总是抬不起来。还是父母看得开看得远,他们在偶尔叹息的同时,更多的是安慰与鼓励。尽管家中子女多,负担重,我又是老大,但父母还是毅然决然要我复读,来年再考。这时候,我高中的班主任刘老师也托人捎来一封信,勉励我不要因这次挫折而一蹶不振,希望我重新振作起来,再考一次。

父母的坚守,老师的期望,使我很快恢复了信心与勇气。一个多月后,我回到母校插班复读。时不时感觉到本班同学和低年级学生在背后指指戳戳,“卢半分”的绰号可能就这样叫开了。但,我没有任何还击与抗议。我扛着“0.5分”的重担默默前行,一路披荆斩棘,顺利通过预考关,又一次挤上“独木桥”。当又一个酷暑差不多接近尾声的时候,邮递员把一所师范学院的录取通知书送到了田间,我来不及洗净沾满泥水的双手颤抖着撕开信封口,泪珠和着汗珠“噗哒噗哒”滴到了通知书上……(卢兆盛 )

[责任编辑:孙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