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关于端午节,这些知识你都知道吗?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它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端午节起源于先秦时代,从汉代开始盛行于长江两岸,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刘春子说,“端”的意思是初始,“午”属十二地支第七位马,用于计时。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

端五即初五,端五慢慢演变成了端午。农历五月正是仲夏,《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五月初五也被称为端阳节。

此外,端午节这一天还有端五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菖蒲节、解粽节、屈原日、女儿节等20多种叫法。

据文献记载,在唐代初年,五月五日已成为官方法定假日。到了唐玄宗时,已经有了“端午”这一节日名,宋代则有了“端午节”之名。

2006年5月,国务院将端午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08年,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俗语称:端午节,五毒醒,不安宁。古人认为,端午节期间,阳气下沉、阴气蒸腾,人体最为虚弱,加之此时毒蛇、蟾蜍、蝎子、蜈蚣、壁虎等毒虫也开始肆虐,因此,称五月是毒月,端午节是毒日,从而衍生了许多祈求平安健康的五月及端午节习俗。

《礼记》记载:“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这是关于五月五日与端午节习俗最早的记载。

“秦代以后,南北方的端午习俗进一步融合,主要为了避恶和避灾。”刘春子说,现在南方端午节饮雄黄酒、挂菖蒲、雄黄画额等,北方戴五彩线、佩香囊、艾草洗浴等,虽然丰富多彩,各具特色,但也都是辟邪趋吉的意思。

刘春子说,在南方很多地方,最早过五月初五是祭祀名人,这天有的是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有的是纪念千古名相伍子胥,有的是纪念东汉著名孝女曹娥,在历史演变中,这些纪念活动都逐渐以划龙舟的方式融入到端午节的习俗中,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对于南方人来说,端午节的饮食主角是粽子,而对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人来说,端午节必吃的是凉糕。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凉糕是粽子的衍生品。”刘春子说,包粽子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发源于中原地区,随着历代人们的迁徙,这些民俗流传到漠北。而漠北没有江米和粽叶,但是有黄米,它和江米一样有黏性,因地制宜,逐渐演变出了香甜软糯的凉糕。

[责任编辑:孙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