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苏独仑镇:“小板凳”上的“悦读”时光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便是,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不是简单的‘党支部+合作社’,而是党支部统领合作社一切工作,全面融入产业发展、农民共富,依靠经济纽带把群众紧紧凝聚在一起。”日前,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苏独仑镇“板凳讲习所”里,苏独仑村党支部书记张孟辉拿着一张小板凳,与大家围坐一圈,相互分享着对《烟台纪事》这本书的感悟。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是我作为村书记向组织认领的年度‘书记项目’,任务的关键在于做通群众的思想工作。通过组织村民阅读《烟台纪事》,让大家自己挣脱思想上的束缚,效果远比单方面说教要强。”

像村民们常说的一句话“很多事情都是在‘板凳凳’上想通的”。读书无关身份,不分方式,不讲年龄。“板凳讲习所”以最自然平常的方式还原着农民生活的场景,让读书分享、理论宣讲自然而然地融入群众。

岁月倏忽,弦歌不辍。一把小板凳陪伴着一代代苏独仑人成长,已然走过了五十多个年头。“板凳讲习所”最初源于20世纪70年代知青下乡,大量城市青年到农村劳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苏独仑镇来了一批文化高,见识广的知青。他们在农耕闲暇之余同农民群众围坐一圈,讲述红色故事、理论政策和见识经历,农民听得聚精会神,渐渐养成了在闲暇时拿一张小板凳听知青讲故事的生活习惯。

老熟人变宣讲员,群众愿意听

20世纪80年代,大批知青回城。比起在会议室里“排排坐”,农民更习惯以围坐一团、听白话的方式接受学习教育。鉴于此,苏独仑镇从老党员、乡村教师、村组干部、致富能人里组建宣讲团,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草根”,资历老、威望高,见识广,深受农民群众信任。“草根宣讲团”以“身边学堂”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在田间地头、村口小卖部等人口聚集点,继续讲述着百姓故事、先进技术和致富经验。农民群众只要搬来一张板凳,宣讲员就能撸起袖子马上开讲,“草根宣讲团”以更接地气地方式让“板凳讲习所”在农村的火热实践中扎下了根。

合理化配置资源,注入“新力量”

随着苏独仑镇宣传队伍不断庞大,有许多能说会唱、多才多艺的村民和年轻的选调生加入宣传团队中。为有效整合资源,确保讲习质量,苏独仑镇建立了“乡音宣讲团”,分为“草根宣讲团”、“巾帼宣讲团”、“选调生宣讲团”三支队伍,共同发“声”,为宣传扶贫政策、法律知识、种养技术等注入新力量。

本地化讲述理论,群众听得进。苏独仑镇15名能说会唱的巾帼志愿者,把理论政策寓于二人台呱嘴、独唱、快板、山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中进行传唱 。在疫情防控期间,“巾帼宣讲团”录制的防疫快板说教农民群众科学防疫,这一宣传视频引起很大的反响,深受农民群众喜爱。

创新性讲述党史,群众乐意看。苏独仑镇选调生队伍庞大,共有11名选调生。选调生学历高、年纪轻、创新力强,为充分发挥好这一优势,苏独仑镇把选调生这一队伍加入到宣讲团中。“选调生宣讲团”分别以《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2021年十大英模》《革命时期红色故事》为题进行宣讲,号召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坚定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念,为新阶段乡村振兴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一年以来,这支宣讲队伍已进驻全镇5个行政村21个村民小组共发布宣讲视频11条,受众群众850余人次。

建亲民讲习阵地,提升“氛围感”

为让理论宣传更接地气、更有活力、更有温度,2019年,苏独仑村争取阵地资金32万元,对旧戏院进行了翻修,打造了1100平方米党员远程教育大院,并按照有场地、有设施、有标志、有队伍、有制度、有成效的“六有”标准把“板凳讲习所”打造成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平台、宣传党的好政策的阵地、联系群众的桥梁。一个火炉围着几张桌子板凳、碎花桌布、碎花垫子、一张投影屏、具有年代感的大茶缸、村民亲手裁剪的窗花……这间屋子成为了“板凳讲习所”的活动场所,即便是在寒风凛冽的冬天,学习的热潮也不曾间断。阵地建设以来,共承办理论政策宣讲、职业技术培训、医疗卫生科普等活动65期,播放远程教育科目195小时,培训农村党员干部群众超过3200余人次。(苏独仑镇选调生 刘阳)

[责任编辑: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