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内蒙古援卢旺达医疗队的“五朵金花”

不论种族、不论国界,人类降临世界发出的第一个声音大抵相同。

随着清脆的啼哭声,又一名卢旺达婴儿在中国(内蒙古)援卢医疗队妇产医生白月的帮助下出生。来自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妇产科的主任医师白月先后参加了第17批和第22批援卢旺达医疗队,正在当地开展妇科、产科的诊疗工作。

元宵节那天,白月在朋友圈发了两张照片。一张照片里,她怀抱着一名六七岁的非洲男孩,男孩嘴里还含着她给的棒棒糖;另一张照片里,男孩把小手放在白月的手掌上,一大一小,不同肤色的手心紧紧贴在一起……在白月的朋友圈,常常能够看到她怀抱当地婴儿的照片,每个孩子在她的诊疗下得以健康成长,每张照片都是她对自己热爱事业油然而生的成就感的留念。“医者,无界。”她在朋友圈写道。照片里,男孩眼眸清澈,白月目光慈爱……

今年的3月8日,是第112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也是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白岭晓在非洲卢旺达度过的第“N”天。在她身上,“国际”“劳动”“妇女”“医者”这些关键词,闪闪发亮。

学医而从医,白岭晓用30年,诠释着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和追求。2020年,白岭晓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第八批援鄂医疗队成员奔赴武汉。接到赴卢旺达开展医疗援助的消息时,还在隔离休整期的她,第一时间报名参加,至今仍留在卢旺达。除了内科临床工作兼超声、心电图检查,她还负责在当地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两年来,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自抵达卢旺达,白岭晓共诊治感染新冠病毒的在卢华人华侨147名,其中危重症患者1名,重症患者6名。治疗的患者全部痊愈,无一病例死亡。“人道主义,就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伸出援手”,这句话影响着白岭晓,在异国他乡能为自己的同胞及当地患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医疗帮助,在她看来,这也是医者的荣光。

麻醉科是卢旺达最稀缺也是风险最大的科室,手术操作过程中具有很大的感染风险。从事临床麻醉工作16年,来自包头市第四医院麻醉科的副主任医师陈志红没有退缩,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同时,很好地完成各项临床工作,还把很多国内先进的麻醉技术和理念传授给当地医生,“授人以鱼”同时“授人以渔”。

卢旺达医疗队驻地与内蒙古有5个多小时时差。周末,来自乌海市人民医院口腔科副主任医师韩晓娟总要找个时间和4岁的女儿进行视频通话。

是什么让韩晓娟果断选择离开年幼的孩子远赴万里参加援非医疗事业?在与女儿对视的热泪盈眶中,在紧握拳头相互比出的“加油”手势中,更多感受到的是一名母亲身为医者的坚毅。她说,执着的坚持与热爱,只为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这是医者的使命。孩子已经能明白许多道理,她想用自己的言传身教,给孩子做个榜样……

不久前,医疗队的队员们为当地超过560名中国同胞接种了疫苗加强针。炎热的天气下,不透气的防护服里已经湿透,5天的疫苗接种工作结束后,走在温热的晚风里,何苗发了一条朋友圈: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愿你永远炽热……来自内蒙古包钢医院麻醉手术室的主管护理师何苗是队里唯一的护士,因此,肩负了所有与护理相关的医疗工作。无论是为大使馆、经商处以及在卢旺达的中资机构开展的义诊及健康体检,还是配合医生一起进行的援外诊疗,都少不了她的参与。

何苗,如她名字一般充满生机。卢旺达当地的花朵、绿色的草地,都是她朋友圈的常客。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一名中国共产党员,能够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份力,这种使命感让她感到热血沸腾……

5名女性医护人员被队员笑称为“五朵金花”,她们通过自己坚毅的品质、过硬的技术,撑起中国(内蒙古)第22批援卢医疗队的“半边天”。她们有着共同的身份叫医者。她们有着的共同籍贯叫中国内蒙古。她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援外医疗队精神。

不负韶华,不辱使命。国旗在胸,责任在肩!(记者  王坤)

[责任编辑:张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