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呼和浩特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2021年,呼和浩特市粮食总产量达到35.4亿斤,喜获“十八连丰”。

这几天,武川县可镇大水圪洞村村民王志强正在田间地头准备春耕。“去年通过政府改造,家里的70多亩地成了高标准农田,不仅节水省人工,产量也提高了。去年每亩产量提高了2000斤,一亩地收入提高1000块钱,一年下来我家就多收入了 7万多块钱,希望今年产量比去年还高!”谈到高标准农田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变化时,王志强显得非常高兴。

武川县地形多为丘陵和山地,土地耕种过程中存在水土流失、肥料流失等情况。武川县农牧和科技局高标准农田建设办公室主任马瑞向记者介绍,由于地形原因,很多农户种地的产量和收入都不高。如今,政府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经过改造后,很多土地使用滴灌浇水,直接灌溉到根部,非常精准有效。

针对被称为粮食生产“命根子”的耕地,我市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行动,以粮食生产功能区为重点,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因地制宜开展农田整治、机耕道路等设施建设,努力扩大灌溉面积和稳产高产农田比重。2021年,全市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51.2万亩。今年我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22年,我市将新建高标准农田37万亩,实施耕地轮作50万亩。

农畜产品加工是推动产业发展、实现富民增收的关键路径。其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利润,扩大销售半径,还推动完善了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促进现代特色农业健康高效发展。为进一步提升农畜产品和粮食保障能力,我市着眼大局大势、全面对标对表,定策施策切中肯綮,以乳业牵引带动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快速发展。今年,我市将强化耕地保护,抓好“八个百万级”生态特色农牧业板块建设,持续推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实现优质高效转型,培育玉米、马铃薯、生猪等为重点的产业链,让“粮仓”粮满,“肉库”肉足。

在位于和林县的内蒙古侩牛公司新建的万头肉牛规模化养殖场内,工人正在给肉牛添加饲料。这里是我市规模最大的肉牛养殖场,公司副总经理李瑞东向记者介绍,养殖场一期去年年底投入使用,目前已经有杂交和牛、杂交安格斯以及荷斯坦公牛 3100头,今年1月末完成了5000头存栏量。“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很多关于肉牛养殖方面的政策,我们企业未来发展大有可为,希望借助这些政策能帮助我们把牛养得更标准,把企业建设得更好!”李瑞东说。

为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今年,呼和浩特市将新增规模化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规模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完成2350亿元、增长9%。提升农牧业科技水平,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9%以上,农牧业机械化率达到95%以上。

农业发展还需要走一条提质增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道路,通过支持品牌打造、绿色发展、科技研发等,从泥土里、从农产品中“掘金”。近年来,呼和浩特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发布“敕勒川味道”区域公用品牌logo。今年,呼和浩特市明确了将持续开展“敕勒川味道”品牌宣传,扩大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的计划,让“敕勒川味道”香飘千里。

清水河米醋被列为“敕勒川味道”美食名录。走近清水河县窑沟月盛香坊合作社的生产车间,就能闻到一股甜甜酸酸的气味,厂长石均小告诉记者,“蒸、酵、熏、淋、陈完成后,手工酿造的醋还要进入生产线通过实验室的各项检验,确定各项指标达标后进入无菌车间进行灌装。”

窑沟乡是清水河县米醋的主要产区,依托近万亩小香米种植基地的绿色基因,清水河县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2018年,清水河县窑沟乡投资300多万元建起了米醋专业合作社,并注册了“月盛香”这一商标,成功申请了清水河米醋的地理标志认证。借助以有机产品、绿色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为内涵的“两品一标”品牌效应,让窑沟乡的米醋走出了大山,走向了更远。

如今合作社周边村镇千余家农户生产米醋,石均小告诉记者:“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对我们产品的销售起了很大作用,尤其是在线上销售这块,效果特别明显,因为我们的品牌效应也促成了我们和京东合作,去年我们生产了近300多吨的产品,销售金额达到120多万元。”

产业链“链”出了经济的发展,最终“链”出了农民的好日子。依靠清水河米醋的品牌,清水河县窑沟乡后场村村民刘秀莲家年收入增加了近万元,无论是儿子娶媳妇还是女儿上大学,老两口多了一份衣兜宽裕的底气。

这是呼和浩特市提升农产品品牌的一个生动案例。过去一年,呼和浩特市新增“两品一标”产品23个,17个农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产品目录》,“敕勒川味道”荣获“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品牌”之一,更多土特产拥有了姓名,更多农民因品牌化受益。(记者 杨彩霞)

[责任编辑:孟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