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慢火车的“中国温度”

近日,D843次复兴号动车组沿新成昆铁路从西昌西站驶往云南昆明,这是自成昆铁路复线冕宁至米易段开通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开行的首趟“绿巨人”复兴号动车组,标志着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大凉山正式迈入“动车时代”。

幅员辽阔的中国,迥异的地理环境和社会资源条件,造成了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飞速发展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城市群落,它们是高铁联结起来的“一小时城市生活圈”、“两小时城市生活圈”。同时,中国也有相对落后贫困的偏远山区,随着“八纵八横”高铁网京港(台)通道商丘至深圳段基本贯通,中国高铁运营里程正式突破4万公里,总里程已能围绕地球赤道一周,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突破15万公里。

不论是林海雪原,还是热带岛屿,铁路网络不断延伸覆盖着。我们阔步迈入高铁时代,回头望去,大凉山等地区的铁轨上仍然流淌着“慢幸福”,为了方便群众运送货物,“逢站必停”的5633/5634次列车仍然夜以继日的持续开行。

1970年成昆铁路开通时,5633/5634次“慢火车”就开始运营了,与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铁路建设史奇迹的成昆铁路同龄。这趟列车风雨无阻,从未改变。从普雄到攀枝花南376公里,历时11小时4分,经过26个站台,全程票价最高25.5,最低2元。它途经地处乌蒙山连片特困山区的凉山喜德、越西昌时,几乎每隔10分钟就停一站,像公交车一样,给上学的孩子们提供了方便。为了方便旅客出行,铁路部门对车厢进行了适当的改造以堆码大件行李,并在列车尾部加挂了由行李车改造的“大棚车厢”,专门用来运送、栓挂活牲畜、活家禽。列车从普雄站发车后,车厢里便慢慢热闹起来,由于常年坐这趟列车,旅客间十分熟悉,上车后大人们唠着家常,孩子们相互玩耍,车厢里气氛非常融洽。百姓的农副产品,鸡鸭鹅、猪、羊都可以带上火车,去邻近的乡镇交易,带动了沿线的经济发展,为大凉山区脱贫攻坚发挥了独有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1月10日铁路调图后,全国铁路仍将开行公益性“小慢车”81对,占旅客列车开行总量的6%左右,它们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偏远贫困地区,每年运送旅客达到3000万人左右。

在高铁事业发展迅猛的当下,“慢火车”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火车运行速度较慢,却票价极低,颇受旅客喜欢。乘坐这些“慢火车”的旅客,有去异乡务工的农民,也有去外地上学的年轻人,列车还途经山区、草原,为当地民众带来了外界的信息,为当地发展带来了机遇,成为一些老区民众的“致富列车”。同时,“慢火车”穿越崇山峻岭,为沿线地区带来发展的机遇,途经深谷密林,让贫苦地区的老百姓看到美好希望。在这些列车上,我们能看到带着农货去外地贩卖的村民,也能看到走出大山的寒门学子,甚至有的“慢火车”还允许乘客带家畜上车,增加了车厢里的“烟火气”。

对身处大都市的人来说,“慢火车”或许象征着“诗与远方”。但是,对“慢火车”沿途居民来说,它传递着爱与希望,是“生活之路”,也是“公益之路”。从运行成本上看,低廉的票价让这些路线难有利润,但在公益和脱贫攻坚的事业上,不能只看经济利益,将老百姓的真实感受放在首位。

我们既需要大力开展高铁建设,提升“中国速度”,也不要忘记那些偏远山区的老百姓,保持“中国温度”。在短时间内,一些地区很难具备通高铁的经济实力和自然条件,“慢火车”既满足当地人出行的需要,也让人们更加了解“慢火车”的沿途地区,为当地带来商机和影响力。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慢火车”带动的是共富之路,让老百姓切身感受到未来的希望。

这一列列“慢火车”是偏远山区人们出行的最佳选择。“慢火车”寄托着乡村殷殷期盼,关乎着沿途百姓稳稳的幸福,满载着浓浓的民生情怀,相信81对扶贫小慢车一定会带领更多群众驶入致富的快车道。

在高铁、动车日行万里的今天,国家和民众对高铁的各方面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难能可贵的是,中国铁路不忘“慢火车”旅客的乘车体验,它们从乡村驶向城市,从过去驶向现代化,从贫穷驶向富裕,“慢火车”在不断的变化中仍然保留一份初心。(郝婧)

[责任编辑:张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