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普通人的冬奥故事同样精彩感人

本报记者 侯建斌 本报见习记者 刘欣

在刚刚结束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冰雪健儿顽强拼搏、勇往直前,深深激励着每一个人。其实,不仅是场上的运动员,赛场下还有很多普通人,他们的冬奥故事同样精彩和感人。

轧钢工转型成“制冰师”

44岁的刘博强,在首钢工作了20多年,曾经是一名轧钢工,一直与高温和钢水打交道。他激动地说:“2016年,冬奥组委入驻首钢园区,我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竟然转型成了一名‘制冰师’。”

隔行如隔山。刘博强告诉记者,从“火”到“冰”的跨界,对于他们这些半路出家的转型职工来说,难度还是挺大的。但是这么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他们,只要认真负责、踏实肯干,有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做什么都能做好。

“那时候确实挺苦的,但经过3个月的培训,我们基本上掌握了扫冰和制冰的基本原理。”刘博强和同事们牺牲周末时间,天天泡在场馆里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制冰,最终掌握了制冰技术。

“与普通冰场不一样,冰壶赛道的表面不是光滑的,而是有一层小的凸起,我们称之为冰点,目的是增加冰壶赛道的滑度,方便控制和刷冰。制作冰点的过程叫作‘打点’,是一项技术难度极高的工作。”刘博强说,那段时间一直在夜以继日地练习,几个月后,他也可以胜任这份工作了。

“我非常高兴能够参加到北京冬奥会的保障当中,与国际一流制冰大师更好地交流,学到最先进的制冰技术。我相信,凭着中国工匠的韧劲儿,今后会做得更好。”刘博强开心地说。

10岁小滑手的奥运冠军梦

“今年10岁的王凯文,是一名四年级学生,从两岁开始滑雪,3岁时改学双板自由式滑雪,之后开始进行系统训练。”

在王凯文4岁的时候,延庆成为北京冬奥会三大赛区之一。5岁的时候,王凯文参加了单板高山和双板高山滑雪项目的比赛。

“几年来,我获得了很多奖牌,还被评为中国十大双板大神和中国滑雪未来之星。”王凯文骄傲地说。此前,王凯文和爸爸成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凯文公益训练营,在去年参加北京、河北、山西三地的比赛中,王凯文和他的小伙伴们几乎包揽了前6名。

王凯文喜欢谷爱凌、苏翊鸣。他告诉记者:“这是因为他们学习和滑雪都特别好,时间管理能力也非常好,我要继续努力,希望成为第一个取得单板、双板、自由式三个项目的奥运冠军。”

中国第一代滑雪医生的承诺

“2018年,北京市中医管理局要组建一支中医滑雪保障队,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并以滑雪、英语、专业知识3项全优学员的身份经过层层筛选,接到北京冬奥组委的录取通知。”付妍告诉记者,她是中国冬奥滑雪医疗保障梦之队的一员,也是中国第一代滑雪医生。

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滑雪医生,除了要有近乎专业的滑雪技能以外,还要具备极端条件下的施救能力。在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环境中,伤员躺在冰冷的雪面上等待救援,医生晚到一秒都可能给运动员的生命带来更大威胁。付妍说:“所以我们必须在4分钟之内到达伤员身边,快速准确地作出判断,精准地救治。”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付妍和同事们在3年的时间里完成成百上千次计时4分钟的演练,一次次在陡坡上跪着、趴着、侧躺着练习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在假人身上不断实践。

在北京冬奥会高山滑雪男子大回转比赛中,一名外国运动员摔倒导致左上肢明显变形。救援小组不到一分钟就滑到伤员身边,10分钟内将伤员转移出赛道,并用飞机转送至延庆医院,仅用时十几分钟。这名运动员已经在元宵节当天做完手术,他对中国滑雪医生的救治给予高度赞扬。

付妍说:“我们做到了曾经许下的承诺,而且做得更好,我也完成了在冬奥会舞台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第一代滑雪医生风采的心愿。”

奥林匹克文化推广人的旅程

侯琨是一名奥林匹克文化推广人。从2012年1月1日开始,他走遍所有举办夏奥、冬奥和青奥的国家和城市,历时8年完成奥林匹克环球行。

2007年6月,北京举行第13届世界奥林匹克收藏博览会,那是侯琨第一次做志愿者,也是第一次接触奥林匹克运动在文化和艺术品方面的内容。

虽然只当了3天志愿者,但对侯琨一生都产生极大影响。他说:“博览会上每一件收藏品背后都有精彩的故事,从收藏的角度看整个奥林匹克运动,实际上非常强调文化和教育。”从那时起,侯琨开始推广奥林匹克文化。

回忆自己的奥林匹克环球行,侯琨告诉记者,一开始旅程有些机械,一般是到达某处,按计划去参观当地的奥运博物馆和奥运场馆,碰到人就聊两句,拍摄打卡照片。后来他开始思考,要去的地方与我有什么关系?在旅行过程中,开始寻找奥运举办城市之间的不同。

“特别荣幸,我能够在家门口举办的冬奥会上成为火炬手,而且和自己的爱人一起为北京冬奥会助力,我们两人分别将自己的火炬捐出,让更多人看到火炬和了解冬奥会;未来我将以‘双奥之城’的新起点,继续推广奥林匹克价值观,让世界更团结。”侯琨说。

[责任编辑:姚亚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