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跟随本报五位冬奥女记者的笔触 和她们一起回味“冬奥之美”

    北京冬奥会于20日圆满落下帷幕,中国为世界献上了一场精彩的体育盛宴。中国冬奥健儿们在赛场奋力拼搏、挥洒汗水,而在竞技场外,媒体记者用镜头、文字、直播、视频等方式,聚焦这场冰雪盛会的精彩时刻,展示“双奥之城”的蓬勃朝气。今天,让我们跟随本报五位冬奥女记者的笔触,倾听来自于她们的冬奥体会,一起感受冬奥赛场内外的脉动。

    这场盛会,因“她”而更加夺目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杨一帆

    17天的冬奥会落下帷幕。北京冬奥会开创多个女性“第一”:历届冬奥会女性运动员人数和比例的历史新高;女性运动员参加项目数量,同样为历届冬奥会之最。而中国女将也是多个突破,拿下5金、2银、1铜共8枚奖牌。

    这一届冬奥会,涌现出许多让人惊喜与鼓舞的女性运动员,“她力量”光芒绽放。

    “00后”女将谷爱凌无疑是北京冬奥会最引人关注的运动员之一。从自由式滑雪大跳台,到坡面障碍技巧,再到U型场地,三个项目全力出击,谷爱凌取得了两金一银的辉煌战绩。她出众的技术实力,面对挫折时的自信与乐观,让人印象深刻。

    同样是“00后”女将,杨硕瑞赛前训练时摔伤眼眶,在接受紧急治疗后选择带伤上阵,接连参加了单板滑雪大跳台和坡面障碍技巧两项比赛,虽未晋级,但顽强拼搏的精神令人动容。

    在新锐女将展现风采的同时,巾帼老将也同样带给我们许多感动。

    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中国队摘铜。赛后,老将范可新深情亲吻冰面后微笑离场,此情此景,令人感动。她说:“我还热爱短道速滑,只要国家需要我,我肯定还会继续滑。”此言此语,打动无数网友。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决赛时,“四朝冬奥元老”徐梦桃出战。最终,31岁的她拼出了一个奥运冠军。赛后,她身披国旗热泪盈眶,连续高喊“我是第一吗?”网友们也激动地隔空回应:“你是第一你是第一你是第一!”“就是你!”

    ……

    没有人永远年轻,也没有人永远成功,但有人永远热爱自己的运动,始终如一地追求自己的梦想。这是一种无关年龄的热爱。同样也是因为热爱,满怀激情、风趣幽默、爱憎分明的专业表达,使王濛成为本届冬奥会最受欢迎的比赛解说员。王濛的表现不仅给网友留下了众多“出圈”金句,更让人们看到了退役运动员的无限可能以及女性运动员的多元魅力。

    不管是锐不可当的谷爱凌,顽强拼搏的杨硕瑞,坚守梦想的徐梦桃,一吻深情的范可新,还是参与赛事解说的王濛,她们都在诠释体育竞技领域的“她力量”。女性运动员们越来越多被看到,而她们的拼搏与努力,也让我们看到了当下女性可以拥有更多的可能。

    除了赛场上的台前女性,幕后也不乏女性身影。志愿者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重要服务保障力量,超半数以上的志愿者是女性,她们像一朵朵热情洋溢的小雪花,在各自的岗位上展现开放、阳光、向上的青春风采。在新闻中心及赛场上,女记者背着沉重的器材,脚步匆匆穿梭其间,发回一篇又一篇的报道。医生、赛事保障员、安保人员、环卫工人……以及所有为冬奥会奉献光和热的人群里,都有女性工作者的身影,她们值得我们为之鼓掌和骄傲,敬佩和赞美,她们撑起了半边天,成为这个冬奥里温暖的“雪绒花”。

    这场盛会,因为有她,更加闪耀夺目。女性的力量不仅仅存在于冬奥,但冬奥所带来的影响,能鼓舞更多的女性。运动赋予了“她力量”,“她”让冰雪多彩生辉!

    接过旗帜,“00后”们走向舞台中央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孔一涵

    2月20日晚,北京2022年冬奥会正式落下帷幕。在闭幕式上,2000多名运动员齐聚“鸟巢”,用笑脸、飞吻与拥抱开启了在冬奥会舞台上的最后狂欢。镜头从欢腾的人群中扫过,在谷爱凌与苏翊鸣面前停留,这两位“00后”冠军朝镜头笑着挥手,口罩也挡不住他们的青春洋溢。这群奥运赛场上年轻的挑战者,也一定将是时代舞台上新的开创者。

    奥林匹克旗下,青春是永恒的旋律。我们常常赞叹于“老将”的坚持,惋惜于传奇的落幕,却也更加期待新一代的年轻人打破历史,走向舞台的中央。

    2月8日,18岁的谷爱凌在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的决赛中完成了“极限一跳”。拒绝拿手的1440度转体动作,选择“拼一次”1620度转体动作的极限,这并不仅仅是一次青春气盛的豪赌,更是一颗渴望挑战的年轻心脏。

    站在首钢滑雪大跳台之下时,我曾设想过无数种比赛结果,谷爱凌的胜利在其中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但真正置身比赛现场,经历那惊心动魄的时刻,我依旧为她的胜利而心潮澎湃。在她身上有着对运动极限的执着追求,更有着一往无前挑战命运的勇气,抗争极限、拥抱挑战,这就是顽强拼搏的青春力量!

    作为中国代表团开幕式旗手的赵丹,在北京冬奥会上创造了中国女子钢架雪车的历史。2月12日晚,女子钢架雪车在“雪游龙”迎来最后较量。滑行、加速、转弯、冲刺……在风驰电掣的滑行中,赵丹的成绩定格在第9名。这个创造历史的首秀成绩无疑足够亮眼,而深知中国钢架雪车崛起艰难的记者们纷纷为这个刚满19岁的女孩献上掌声与喝彩。

    仿佛飞驰而过的钢架雪车,赵丹不畏惧困难与弯道,更不畏惧艰苦与挑战。2018年10月,赵丹才通过“跨项选材”入选女子钢架雪车队,熟悉运动项目、累积滑行经验、提高滑行的水平……在一个个艰难的“从零开始”中,赵丹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着,“我每一步都在书写我自己的历史。我要珍惜现在,去创造更好的未来。”

    在冬奥会的采访报道工作中,我发现年轻的运动员们很少因比赛名次不如意而失意落泪,那种昂扬积极的态度证明竞技运动于他们而言是“热爱”而非“枷锁”。“00后”们并不是一个个单薄的“奋斗剪影”,他们更是一群自信乐观、热爱生活的年轻人。

    获得“两金一银”的谷爱凌会在赛后采访中和记者谈论爱吃的食物和家养的猫咪;创造中国单板滑雪女子大跳台最好成绩的荣格会调皮地在社交软件上分享自己的“摔倒集锦”;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铜牌获得者张楚桐会在颁奖结束后引领所有获奖选手自拍记录难忘的瞬间……年轻的运动员们,以真实立体的形象,证明了运动并不是一件“苦差事”,证明了追求热爱、拼搏奋斗并非遥不可及。

    对于年轻一代来说,奥运健儿们是最真实的偶像,更是最生动的标杆。他们用乐观的态度说,超越自身远比超越他人更重要;他们用团结的氛围说,竞技与友谊并非水火不容;他们用丰富的生活说,为热爱的事物奋斗拼搏与享受生活并不对立。“00后”们对运动与挑战的纯粹热爱,让“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最彻底地体现。

    奥运会上,“00后”们正接过前辈的旗帜,步入舞台的中央,他们将以青春的澎湃激情,呈现崭新的“中国力量”!

    让世界看到自信从容的中国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李凌霄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一句句脍炙人口的诗文随着每一个节气的变换,悄悄地出现,通过文字与影像结合的形式,让时节流转的景致传达给全世界。冬奥会的开幕之夜,由中国设计、中国技术、中国材料、中国制造组成的冬奥舞台与博大精深的中国元素和传统文化“梦幻联动”,尽显风流,展现出中国人独有的浪漫和文化自信。

    从雨水开始,到立春结束——以“二十四节气”作为倒计时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彰显中国气韵。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它不仅代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也体现中国人对时间的理解,随着倒计时推进,似一股暖意缓步而来,轻触人心。这是中华五千年农耕文明的积淀、是文人墨客的浪漫以及当代冰雪运动形成的完美融合。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迎客松的出现显得刻意又恰到好处,它在中国文化中象征和平、热情、包容,是坚强勇敢、勇于突破的表现,一直以来都是名家笔下的常见物。这棵在开幕式舞台上的迎客松,既是迎客,又是激励,鼓舞着每一个冰雪健儿赛出佳绩、赛出水平,勇于突破自我,奋勇拼搏。

    火炬“飞扬”,遵从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火种灯的造型取自西汉的“长信宫灯”,取“长信”之义,象征守护奥运之火的信念;手举和平鸽的孩子们衣服上的剪纸体现了“鸿运山水”“唐花飞雪”等文化美学的意味……五环“破冰而出”彰显心系天下的博大胸怀……

    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北京冬奥会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赛场上下,大到场馆,小到徽章,都在讲述中国故事,展现文化魅力。

    何止开幕式。

    ……

    手持雪花灯的孩子们,将“冬”字会徽点亮,元宵节“闹花灯”的习俗又一次唤起了独有的“中式浪漫”,闭幕式就这样开场了。

    五千年历史积淀中所形成的中华文化,在北京冬奥会的开闭幕式上处处可见:“十二生肖”造型的巨大冰鞋,开门迎客的“冰雕中式门窗”,“世界大同,天下一家。”字样的烟花……在光与爱的汇聚众,一片生机盎然。短短的十余天中,“双奥之城”上演了拼搏、友谊、坚持、自信……如同电影般在脑海中一幕幕浮现。

    象征吉祥的中国结出现在舞台中央,构成它的丝带条条分明,每一条都能够独立成结,汇聚在一起又可以共同编织,此情此景尽显“美美与共”的寓意,传递了“共迎未来”的中国主张。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手捧柳条的演员们缓缓走上舞台,演绎离别的愁绪,走过之处,微风轻拂,柳枝摇曳,颇具东方韵味。“长亭外,古道边……”儿时就朗朗上口的《送别》萦绕在耳边,柳絮飘到各行各业人的手中,以中国人传承千年的惜别怀远,折柳寄情……

    正如两次奥运会的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所说:“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是热烈的,我们需要向世界证明我们的强大,而2022年的开幕式是温润的,展示的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下,中国能为世界做什么,这是一种国家自信,民族自信。”

    2022年的冬奥会中的文化自信是“润物细无声”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传承足以让世界一起感受中国人的诗意与浪漫,传达“一起向未来”的美好愿景。

    天下一家,双向奔赴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志飞

    冬奥有我!作为2022北京冬奥会的非注册记者,我在河北张家口度过了紧张而充实的采访时光。我采访了这里气象保障服务的一个团队,其中有不少中青年女性业务骨干,她们中有从事此工作20年的气象“老人”,也有受2022冬奥召唤而入职刚几年的气象“新人”,还有春节前就从河北省会石家庄赶来支援服务的气象专家。

    我采访了张家口不同区县的人们,采写了他们因为冬奥的到来而改变改善了的工作与生活,记录了当冷冰雪经济乘着冬奥的热风起飞时,他们家乡的变化……

    在媒体接待站的媒体公共工作区周边,有多种多样的张家口非遗传承人的作品与技艺展示,而且不断更新。从这些精致古朴、充满文化民俗特色又充满了时代风潮的展示中,我也相遇、发现了不少的采访线索,为向外界进一步推介展示张家口提供了报道内容。

    有一天去沽源县采访,回程途中遇上大堵车,我们在高速公路上滞留了两三个小时。虽然那天回到住宿地时已是夜里11点左右,但我并不感到太劳累,也不觉得饥饿,而是被一行人一路上倾情投入的工作状态所感染:媒体记者来自天南海北,有的远自祖国南端的三沙、海口……兴奋与干劲同在。

    我还采访了张家口赛区的城市志愿者。哪里有需要帮助和协助,哪里就会出现志愿者的身影。他们大多很年轻,戴着口罩的面容上,也能看到青春目光的闪亮;他们来自天南海北、各行各业,有上班一族,也有在校大学生;有新手妈妈,也偶有年长者……

    我也看到冬奥赛场上的选手更是来自五湖四海,用实力与激情、温暖与理解、拼搏与励志阐释了“天下一家”的人类梦想。他们可以同台竞技,也可以互相包容;他们是对手,也是朋友,惺惺相惜,英雄相知。

    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后,夺冠的谷爱凌和一位选手几乎同时拥抱、安慰另一位选手。那一刻,即使我不太知晓另两位选手的名字,却感觉到她们仨就像家门口某个场景中的小伙伴,其中一个人遇上了不太顺心的事,另外两人第一时间赶来安慰她,想让她别太难过……

    “桃桃,奥运冠军!”“我真为你感到骄傲!”2月14日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决赛后,一位说着英语的女选手向获得金牌的中国运动员徐梦桃送上无比开心的祝福与拥抱时,让我不由想起了一个网络上的“梗”,感觉面容截然不同的她俩像是失散多年的亲姐妹……

    四海一家,双向奔赴。当今世界,尽管有战争、饥饿,还有疫情的困扰和其他种种阴影,但北京冬奥会上的这些真挚拥抱、互相鼓励、温暖安慰……让我们看到了“天下一家”的美好,休戚与共的震撼!当闭幕式上“天下一家”的焰火绽放夜空,在中国二十四节气的立春启幕的冬奥会的春意也长久地留驻在人们的心里,成为人类永恒的奥运精神光束:体育依然是人类伟大理想的最好象征,各国及各国人民可以有更多的交流交融与合作奋进,向着奥林匹克宗旨所提倡的“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努力。只要我们双向奔赴,天下一家不是梦!

    北京冬奥闪耀绿色、科技之光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肖婷

    寄情折柳,依依惜别,难说再见。

    中国用独具东方文化韵味的送别参与这场冰雪盛会的运动员和工作人员,向世界道尽了中国人民的不舍与留恋。17天,相聚短暂;17天,赛事精彩纷呈;17天,中国向世界呈现了一场无与伦比的绿色、科技、人文冬奥会。

    赛场内,各国运动健儿挑战自己,奋力拼搏,创造历史。2月8日,谷爱凌在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最后一跳时,成功完成了目前女子难度最高、也是她从未在其他比赛中尝试过的转体1620度,最后以188.25分获得该项目金牌。2月15日,同一个场地,苏翊鸣一鸣惊人,以总分182.5分勇夺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金牌。

    作为比赛场地,首钢大跳台也成功“出圈”,正如它的设计灵感——古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一样,极具美感又科技感十足。首钢滑雪大跳台的赛道设计采用了创新的可变剖面,在斜台区用大约1100个模块搭“积木”,使赛道曲面发生改变,实现了单板滑雪大跳台与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赛道的快速切换,并且可根据需求转换,反复多次搭建,充分展现了北京冬奥会绿色科技的特色以及可持续发展和节俭办奥理念。

    北京,世界首座双奥之城。充分改造利用北京夏奥的部分场馆,是北京冬奥会的特色之一。北京赛区共有13个竞赛和非竞赛场馆,其中8个都是利用原有场馆升级改造的,极具代表性的非“冰立方”莫属。

    摒弃在“水立方”中建造永久的混凝土的想法,取而代之利用冰水转换系统让“水立方”“冻”起来,既没有失去“水立方”的灵魂,又利用科技的力量实现了“水立方”的华丽转身。作为世界首个冰水转换的场馆,“水立方”变身“冰立方”,完美展现了绿色科技冬奥的主题。

    细节之处,尽显用心。除了竞赛场地,在2022北京新闻中心,作为北京冬奥会非注册记者,我在现场还特别注意到一个细节:新闻中心提供的矿泉水瓶上贴着“给水瓶做记号,未喝完请带走”的温馨提示,小小的矿泉水瓶体将北京绿色冬奥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

    “春节快乐!我很荣幸能在春节期间来到中国。”2月6日下午,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出现”在2022北京新闻中心三层的“双奥之城·科技探梦”云聚展区云聚全息舱,向媒体记者“云拜年”。全息舱内,影像栩栩如生、如同巴赫亲临现场一般。据介绍,全息舱依托视频云RTC(音视频通信,Real-Time Communication)和全球实时传输网络(GRTN)技术,结合业界先进的4K高清视觉屏幕,实现远程全息互动体验。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北京冬奥会比赛场地实施闭环管理,凭借科技力量打破了赛场内外时空的隔阂,让北京冬奥会增添了互动性、趣味性。

    在冬奥历史上第一个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系统制冰的国家速滑馆“冰丝带”;1.9公里一次性喷射浇筑成型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赛道;开幕式上以“不点火”代替“点燃”、以“微火”取代熊熊大火……本届冬奥会,中国以实际行动践行低碳环保、绿色科技的理念,向世界展现了一场“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会,兑现了“绿色办奥”的庄严承诺。

    北京冬奥会闭幕了。“简约、精彩、安全”,抑或是“绿色、科技”,这都将是一个新的起点,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及生活方式将更加深入人心,在中国得到更多的实践与推广。共建美丽中国,一起向未来。


[责任编辑:赛音毕力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