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天蓝水更清 最美是青城

我市持续改善生态环境

天蓝水更清 最美是青城

满目青山,碧水潺潺,一个朝气蓬勃、生态优美的“美丽青城”渐行渐近。近年来,我市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决扛起重大政治责任,持续用力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治理、全面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

冬日的青城,阳光明媚。蓝天下,位于赛罕区银河南街的公益冰雪场内充满了欢声笑语,“晒着冬日暖阳滑冰,别提多惬意!”天空越来越蓝,空气越来越清新,这是许多市民的共同感受。

来自市生态环境局的最新数据,2021年我市优良天数达到318天,优良率87.1%,较2020年增加24天,提升了6.8个百分点。

寒冬腊月,玉泉区田家营村村民燕水泉的家里却是热乎乎的。燕水泉说:“以前打炭烧煤,家里面乌烟瘴气的,现在特别干净,也卫生多了。”

近年来,我市高污染禁燃区全部实现清洁取暖,让“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成为日常。

敕勒川草原是距离城市最近的草原,2020年,敕勒川草原荣获全国首个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每当人们在这里看着碧空如洗的蓝天,尽情呼吸带着草香的空气,置身于如画美景中时,就会情不自禁想起那首脍炙人口的《敕勒歌》。

从2012年开始,我市启动大青山前坡生态修复工程,第一步就是修复敕勒川草原。如今,敕勒川草原已基本恢复原有生态状况,马、牛、羊、狐狸、野兔、蜜蜂、蚯蚓等也回归了这片乐土,这里已经成为集草原保护、草原修复、草原文化于一体,融合观光、休闲、生态研学、体育运动、马术、会议庆典等多功能的自然生态草原旅游区。

我市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大力推进“山川河海”行动,重点实施了东部生态屏障、沿黄生态走廊、城市增绿提质、森林村镇建设、绿廊通道建设、丘陵区经济林建设等九大工程,着力改善大青山前坡、沿黄流域、国省干道、厂矿园区、城镇乡村的生态环境。目前,已建成绿色矿山24个,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工矿企业全部关停退出,完成国土生态修复治理225万亩。截至去年,首府森林覆盖率达到2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8.72平方米。

经过坚持不懈推进的大青山生态综合治理和敕勒川草原的建设,大青山和大小黑河水系形成两个生态廊道,守护着青城。

近日,在小黑河的一处活水中,多只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白鹭和苍鹭捕食嬉戏,成为冬日里一幅生态好画面。得益于呼和浩特越来越好的生态环境,每年这些“老朋友”如约而至。

我市对市域内大黑河城区段、小黑河、扎达盖河、哈拉更河等河段进行综合治理,治理总长度68.6公里,治理水域746万平方米,城区7段黑臭水体全部消除,实现长治久清目标。同时,利用河道整治腾退土地,新增绿地近2万亩,小黑河东段、东河、大黑河军事主题公园、大黑河北岸花海等地,已成为市民避暑休闲的好去处。

靠水吃水,依靠生态越来越好的黄河,托县中滩村村民赵三毛引来黄河水,养起了黄河鱼。

2021年开展的河湖治理“百日攻坚行动”,实现了市级河湖与全市规模以上河流河道岸线管理范围的“五乱”问题清仓见底,阶段性清零。与此同时,黄河滩区问题综合整治也顺利开展。

走进正大饲料(和林)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有条不紊地工作。不久前,公司入选了国家工信部公示的2021年度绿色制造名单,厂长董乐告诉记者,这里是一个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绿色工厂。所有的原料和成品都是立体存放,节约占地面积约2.8万平方米。工厂是以电力和蒸汽为能源,一年可以减少天然气损耗180万立方,减少用水1.8万吨。生产出的成品100%散装化,一年可减少使用塑料编织1500万条。厂房内每台粉碎机都安装了消音器和除尘器,不仅降低了噪音还可以净化空气。

坚持绿色发展,呼和浩特将打造现代优势特色“产业体系”。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李晓燕说,我市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转型路径,整合谋划了包括绿色农畜产品加工、清洁能源、现代化工、新材料和现代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技术等产业在内的“六大产业集群”,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绿色化水平。(记者 杨彩霞)

[责任编辑:孟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