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消防员梁晓光:连续10年守护第二故乡呼和浩特

“莹莹,儿子乖不乖,今年又不能回家过年了,你和儿子在郑州要好好的。”1月10日晚上,在视频电话中,梁晓光歉疚地看着妻子仝莹说。电话那边的仝莹虽然一早就猜到是这个结果,但还是忍不住抱怨几句,临挂电话时,刀子嘴豆腐心的她又忍不住叮嘱一番,让梁晓光好好吃饭,出任务时要保护好自己。

梁晓光是呼和浩特市消防救援支队特勤大队一站分队长,2022年春节,他将又一次在呼和浩特度过。“一方面是队伍需要,另一方面是响应政府就地过年的倡议,2022年是我连续第10年在呼和浩特过年了!”梁晓光笑着对记者说。

梁晓光以职业为荣

今年33岁的梁晓光是河南人,看上去身材消瘦而单薄,言谈间还略显腼腆。但在与死神赛跑的救援现场,他却勇敢无畏,入职以来在呼和浩特参与大大小小的灭火抢险救援任务3000多起,救出受困群众400余人,挽回经济损失5000余万元。2013年,梁晓光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毕业后应征入伍,在南京消防士官学校集训了5个月后,乘坐26个小时的火车来到呼和浩特,成为消防队伍的一员。他和呼和浩特的缘分就此开启。

到达呼和浩特那天天气特别冷,凌晨2点,梁晓光和70多名战友乘坐大巴车抵达消防站,由于人太多没有睡的地方,那一晚他是打地铺度过的。那个时候,他所在的消防站周边还是一片低矮的平房,转眼9年过去了,周围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交通网络四通八达,随着人们防火意识的提高,以及烟花爆竹禁燃禁放工作的深入推进,近几年火警明显减少,他与呼和浩特从相遇、相知再到喜欢,如今早已把呼和浩特当成了第二故乡。

高空索降

梁晓光(中)正在进行切割作业

在呼和浩特的这些年,梁晓光已经记不清多少次与死神擦肩而过,2015年“7·11”天然气泄漏事故、2016年“6·19”16车连撞事故、2019年“3·29”联建小区爆炸事故……从“橄榄绿”到“火焰蓝”,变换的是服装,不变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救民于水火的初心。梁晓光至今还记得第一次拎出着火煤气罐的情景,“那是2014年,他刚刚参加工作不久,麻花板村一家小饭店着火,火场中有4个煤气罐,煤气罐阀门处呲呲作响,喷出一米多长的火舌。”梁晓光说,尽管平时也会看这类事故的视频案例分析,但当真正拎起煤气罐往出跑的时候,没什么作战经验的他还是后背发凉,全靠着一腔孤勇才完成任务。2016年夏天,新城区毫沁营村一座简易二楼发生火灾,梁晓光从大火中救出一位老人后,老人哭喊着屋里还有现金,梁晓光二话不说只身一人又返回二楼火场,在卧室里找到老人存钱的包裹后,在下楼的过程中,由于浓烟太大,一脚踩空从3米高的楼梯上直直摔了下来。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抢险救援中,梁晓光与呼和浩特成为了生死之交。他说,在河南的时间都在象牙塔,而呼和浩特让他真正走上社会,实现了人生理想。

梁晓光(中)奔赴火场

参加灭火战斗

2017年,梁晓光完成了他的人生大事,有了自己的小家。如今孩子3岁了,但他真正陪在妻儿身边的日子加起来都不超过半年,错过了孩子很多成长的瞬间。“结婚以来还从未和他们一起度过春节,妻子其实也曾劝过我改行换个职业,回到郑州和他们一起生活,但是我割舍不下这里。由于职业的特殊性,站里逢年过节更需要人在岗,而且我是党员,这个时候必须上。”梁晓光说,虽然改制了,但消防站里依旧实行准军事化封闭管理,来自全国各地的45名战友每年会聚在一起过春节,挂灯笼、贴春联、举行文艺演出、一起包饺子,普通家庭过年该有的氛围这里都有。不同的是,站里的年夜饭要提前吃,为了避开年夜饭火警的高发时段,每年都要穿着战斗服吃,以防一旦有火警,就能够立刻出动。

除夕夜,听着四周鞭炮隆隆,梁晓光最想家,每次只能和家人视频“云过年”,有时候往往话说到一半就要出警,但好在父母和妻子虽然嘴上抱怨,实际上却很支持他的工作,这让他感到很暖心。他唯一的遗憾是婚后一直没能陪妻子度蜜月,他希望春暖花开,疫情散去时,能够陪妻子完成蜜月之约。

1月7日,《北方新报》正北方网启动第十五届“欢欢喜喜过大年”公益活动,今年活动主题为“致敬奋斗的你”。春节临近,为落实好疫情防控政策,很多人响应政府号召,选择“就地过年”。为让就地过年的奋斗者感受“第二故乡”的温暖,《北方新报》将在活动期间携手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拜访就地过年的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倾听奋斗者的励志故事、感受外来建设者们与温暖内蒙古的深厚情谊。汗水浇开幸福花,每一位奋斗者都为内蒙古的发展贡献了力量。在新春来临之际,《北方新报》正北方网向广大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发出倡议:将新春祝福、关爱和温暖送给就地过年的奋斗者们。有意愿参与本次活动的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请与《北方新报》联系,热线电话:0471-6651113。(文·摄影/北方新报正北方网记者 张巧珍 实习生 任雅鑫)

[责任编辑:张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