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高质量发展新北疆·现代化产业看内蒙古】绿色乌金 活力起飞

产业布局由“地下”转为“地上”,产业结构由“黑色”变为“绿色”……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战略基地,鄂尔多斯市正在告别传统资源型城市的影子,促进清洁能源高效利用,倒逼煤炭产业结构实现绿色转型,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采矿:从井下到井上

提起采煤,很多人的印象还停留在工人冒着危险满脸黢黑、头戴矿灯、在井下出力的画面,而在内蒙古智能煤炭有限责任公司麻地梁煤矿,通过智慧矿山建设,不断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安全监控数字化、企业管理信息化、信息管理集成化,如今煤炭的生产、运输、洗选、销售等环节皆可在线上集中操控完成。

线上操作采煤机

实时画面在大屏幕上一目了然

12月25日,北方新报正北方网记者在麻地梁煤矿集中操控室看到,大屏幕上实时、清晰展现了井下不同工作面的即刻画面,操作员们端坐在电脑前,有的通过内蒙古智能煤炭可视化联动指挥调度系统跟采煤现场的工人进行即时沟通,有的小心翼翼地操控按钮,对井下采煤机进行精准操作……通过“5G+智能采煤系统”,工作人员在办公室内就可精准远控、记忆割煤、自动移架、半自动放煤,实现了采煤工作面高效、安全运行。选煤工人也是如此,线上操作即可管理几十台选煤机,重新定义了这个职业。“曾经一个矿实现这些流程至少需要60个人,如今我们只要8个人就可以实现煤炭生产、运输、洗选、销售四大环节,”矿长徐辉表示,如今矿里建成了设备智能预警与远程会诊系统,矿井设备运行数据实时上传、设备厂家和专家数据共享,设备故障预警预判,设备故障远程会诊,由传统的设备检修升级为全生命周期管理,为矿井取消检修班和夜班提供了技术支撑,煤矿工人不上夜班的百年梦想得以实现。

此外,洗衣机房的智能取衣系统也让记者大开眼界,煤炭工人的工服上设有识别码,洗完后自动扫码上架,工人通过人脸识别,干净的衣服会自动来到工人面前。矿灯的取用也是如此,自动充好电的矿灯整齐排放在小格子里,等待工人扫脸使用。同时,根据矿灯的生命周期,矿灯充放电500次会自动报废,为安全生产又增了一层砝码。

演示智能取衣系统

目前,麻地梁煤矿年产量800万吨,吨煤电耗不到6度,远低于《煤炭行业先进产能煤矿标准及认定办法(试行)》规定的吨煤电耗指标21度,仅为鄂尔多斯地区煤炭行业平均电耗的二分之一,实现了低碳、绿色运行。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工信部等八部委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中要求煤矿企业2025年实现的智慧矿山建设目标,在这里已全部实现。

下一步,麻地梁煤矿将对现有智能化系统不断提升、不断完善,充实企业入湖数据,优化数据治理体系,提升5G工业应用,力争实现5G工业应用场景在煤矿“需用尽用”。

无人驾驶 驰骋矿山

12月25日,一辆辆无人驾驶的卡车在准能集团露天矿内驰骋,复杂的地形、颠簸的路况都能游刃有余,这是准格尔旗新能源重卡推广替换项目的一个生动侧影。

记者了解到,准能集团露天煤矿无人运输作业系统是特大型露天煤矿(年产3000万吨以上)、大吨位运输装备(185吨以上)的无人运输作业系统,实现大规模(165台)无人驾驶矿用卡车的批量应用,并与矿山现有的大量挖掘机、推土机、钻机、平地机、压路机、洒水车、加油车及其他辅助作业车辆进行协同作业,提高矿山采运作业的安全性和生产效率,项目完成后将成为国内改造露天矿无人驾驶卡车车型品牌最多、型号规格最多、吨位最大、智能化建设规模、水平领先的样板露天煤矿。

无人驾驶的重卡

记者了解到,目前,准格尔旗加快实施新能源重卡替代燃油重卡工程,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中提取10%的费用专项购置新能源汽车,根据旗矿用重卡使用现状,按照东西两区分步推进,先期在露天煤矿推广,计划在3年内替代矿用道路传统燃油车辆5000辆;其中,2021年计划替代传统燃油车辆500辆,同时,加快新能源重卡配套设施建设,采取“光伏+电站”模式,合理布局充换电站,为加快推广新能源重卡奠定基础。

采煤沉陷区变光伏示范区

推动采煤区域由“包袱”变为“财富”,推动地貌形态由“沉陷区”变为“风景区”……12月24日,在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镇乌兰木伦村天骄绿能50万千瓦光伏发电示范项目现场,登高望远,占地面积4.2万亩的采煤沉陷区上进行了高标准生态修复,山谷里已经装上的光伏太阳能板熠熠生辉,接天连地。

曾经的采煤沉陷区,如今的光伏示范区

记者了解到,伊金霍洛旗天骄绿能50万千瓦采煤沉陷区生态治理光伏发电示范项目位于乌兰木伦镇巴图塔采煤沉陷区,2021年9月22日并网发电,年均发电量约9亿度。光伏产业也为村集体和村民带来了非常可观的收入,直接收入主要包括土地流转收入和村集体收入,如果村民有劳动能力和意愿,还可以参与到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建设中来,打一天工挣到的钱不低于200元。

该项目将治理采煤沉陷区与发展光伏新产业相结合,按照绿色矿山建设政策要求,实施高标准生态景观规划建设,通过地企合作推进,共同打造全国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治理示范区。在生态修复治理的基础上,将光伏组件采取支架加高布置于地面上方,下层用于农林业种植、水产养殖,上层用于太阳能发电,发挥“林光互补、农光互补、渔光互补、一地两用”的特点,配套发展农业观光、特色果蔬等旅游产业,将采煤沉陷区转变为“智能光伏田园综合体”,打造成全国智能光伏产业示范区,让绿色矿山变成更有内涵的绿色资源,让群众过上宜居、安稳、幸福的生活。

文·摄影/北方新报正北方网记者 郝儒冰

[责任编辑:孙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