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特色产业“金钥匙”开启乡村振兴“幸福门”

数九寒天,我市农区温室大棚里却是温暖如春,绿意盎然。近日,记者来到海勃湾区千里山镇团结新村同富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草莓温室,看到一列列田垄上,绿油油的秧苗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草莓,红嫩的样子格外诱人。最近一段时间,同富农业专业合作社种植的草莓迎来成熟上市,每逢周末,都会有大量市民游客前来采摘。

团结新村是我市设施农业规模较大的农区,为了持续发挥设施农业特色,2019年,团结新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同富农业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村集体经济,2020年便实现分红10.5万元。“我们还将建设智能联动温室、开展套种实验,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减少大棚空档期,打造采摘休闲观光农业品牌,以特色产业夯实群众增收致富基础,带领村民把日子越过越红火。”项目带头人牛尚海说。

产业振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点,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基础。产业兴,事事兴。团结新村是近年来我市推动产业发展、振兴乡村的一个缩影。我市把发展产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源”,着力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特色产业上巧做文章,通过“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产业发展模式,进一步在村集体经济产业支撑、品牌培育上下功夫,带动农区居民增收致富。

在海南区巴音陶亥镇一棵树村,长势良好的南美白对虾成了盐碱地上的“新贵”。今年7月底,我市农业重点龙头企业内蒙古兴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利用一棵树村的1600亩闲置盐碱地,发展盐碱水南美白对虾养殖特色产业,20万尾南美白对虾入住淡化育苗车间,开始了在黄河水中的淡化、成长之旅。

在8000平方米的淡化育苗车间内,72个大型育苗池甚是壮观,5个月前仅四五毫米的小虾苗已经长到了十二三厘米长,每一尾都白亮通透、活力四射。“首批20万尾虾苗很适应,淡化过程很顺利,成活率在80%左右。这一项目稳产后,实现年产对虾60万公斤、年销售收入4200万元,在提升盐碱土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率的同时,还带动了农区居民在对虾养殖、运销、冷链物流、产品加工、休闲观光等方面就业。”内蒙古兴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武丽介绍道。

发展壮大产业,同样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力抓手。保元30万只蛋鸡项目等一批特色产业正在增强农区发展基础和造血功能,提高脱贫群众收入和发展信心。

同时,我市还在农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上下功夫,加速推动农区产业发展,让产业兴旺起来。

近日,记者走进王元地村王原地农民专业合作社面粉厂,磨面机器的高频率震动声不绝于耳,产业工人正在生产车间忙着运输小麦、打包面粉。自然纯白、麦香浓郁的全麦粉、雪花粉等面粉产品,已经在我市打开了大型超市、便民连锁店、供销合作社便民店等销售渠道,面粉年销量达10余万斤。

村这边,面粉场忙生产。村那头,第六届年猪文化节如期举办,地道的杀猪菜香飘四溢,各式各样农副产品、农家小吃等年货供前来的市民挑选,现场人头攒动,好不热闹。

海南区的赛汗乌素村,乌达区的泽园社区,在冬日里同样吸引大量市民游客前去吃吃“农家乐”,参与特色民俗活动,体验观光农业采摘,感受黄河岸畔美丽风光……2020年海南区赛汗乌素村入选第二批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2021年王元地村入选首批自治区乡村旅游重点村,两个乡村的入选,不仅提升了我市乡村旅游文化内涵和发展质量,更坚定了我市发展乡村旅游的信心和决心。

今年,13个行政村共实施集体经济项目66个,其中实体经济项目25个,预计年收益超320万元;申报自治区级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国家级农牧业产业强镇等8个产业项目。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农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402元,同比增长10.6%……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直播带货等产业逐步壮大,农业产业发展之路越走越宽,一个个富民产业正在助力乡村振兴蓝图变为现实。记者:鲍维 赵晖

[责任编辑:王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