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全国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培训班线上举办

为加快旱作节水农业技术集成创新和示范推广,促进旱作农业绿色转型,持续推进旱区稳粮增粮,全国农技中心近日以网络视频形式举办全国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培训班。全国农技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张晔,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肥水处处长徐晶莹出席并讲话。全国农技中心首席专家高祥照到会指导,节水处处长吴勇主持会议。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土壤肥料和节水农业技术处相关人员通过视频方式参加培训班。

培训班指出,今年全国粮食产量13657亿斤,比上年增产267亿斤,大灾大疫之年实现粮食增产,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其中旱作节水农业发挥了关键作用。一是得益于播期土壤墒情适宜和粮食效益较好,玉米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3090万亩,增长5.0%,增加的玉米播种面积大部分来自于旱作雨养区;二是得益于东北三省及内蒙古的增产贡献,合计增产188亿斤,对全国粮食增产贡献率为70.3%,该四省(区)都是旱作农业的主要区域。灌区稳,则全国稳;旱区增,则全国增。灌区粮食产量相对稳定,是稳粮的基础;旱区无论播种面积还是单产水平,提升的空间都很大,旱作农业是全国粮食增产的关键。今年粮食增产,充分说明了旱作节水农业的极端重要作用,并给予我们四点重要启示:旱作节水农业是提高粮食产量的“潜力股”、破解水资源刚性约束的“及时雨”、推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和落实国家相关重大战略的“先手棋”。

培训班要求,下一步要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努力争取“十四五”旱作节水农业开好局起好步。一是抓好旱作节水技术集成创新。现代农业生产不仅需要单一的“好技术”,更需要一揽子的“好方案”,要能解决区域共性关键难题。要针对黄河流域农业干旱缺水、东北井灌稻和华北地下水超采等重大问题,不断集成创新重大关键技术模式,解决突出问题。二是抓好土壤墒情监测建设。加快自动土壤墒情监测站点建设,尽早实现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农业大县全覆盖。建立健全土壤墒情监测网络体系,完善不同区域主要农作物墒情评价指标体系,提高监测的针对性、时效性,为推进因墒适水种植、农业抗旱减灾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撑。三是抓好高效节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积极对接高效节水灌溉建设,及时跟进,同步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切实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四是抓好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实施。加快2021年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项目执行进度,按照工作要求完成项目任务,推动旱作节水农业绿色转型。

培训班邀请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内蒙古农牧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有关单位专家,就中国旱作农业发展展望、旱作高标准农田建设实践、全生物降解地膜应用、陕西省旱作节水农业五年行动方案、硝基水溶性肥料创新发展以及“十四五”节水农业相关政策要求及下一步工作考虑等内容进行了讲解。全国31个省(区、市)节水农业工作负责人及技术骨干、有关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共500多人参加培训。

[责任编辑:王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