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针心针意”温暖送达:天成乡中心校31名同学开启爱心盲盒 



大家一起来合影

打包整理、现场发放……12月8日上午,由《北方新报》联合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发起的2021“针心针意”大型暖冬公益行动走进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天成乡中心校,带着众多志愿者和爱心市民涓涓爱心的编织物品、文具、玩具、图书等组合而成的爱心盲盒送达到31名留守儿童手中,让孩子们感受到冬日的温暖。

发放礼物

跨越140公里的爱

天刚蒙蒙亮,由多名志愿者、爱心人士和记者组成的爱心小分队驱车前往凉城县天成乡中心校。沿途山路蜿蜒曲折,远山近林覆盖着薄薄一层积雪,140多公里的山路历经2小时20分的车程才终于安全抵达。天成乡中心校位于一片低矮的平房居民区,是周边唯一一所乡村学校,从幼儿园到小学,一共只有31名学生,他们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

“又是一年寒冬至,爱心人士为我们的孩子们送来了厚实的手套、保暖的围巾、舒适的帽子,让孩子们在这个寒冬感受到社会各界的关爱……”在天成乡中心校任职20年的数学兼美术老师成肸梅担纲活动主持人,随着她的话音落下,由《 北方新报》联合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共同发起的2021“针心针意”大型暖冬公益行动首批爱心盲盒发放仪式正式拉开帷幕。“今天能够亲自来到凉城县天成乡中心校,看到这么多可爱的小朋友们,心情非常激动。《北方新报》联合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已经连续三年举办‘针心针意’大型暖冬公益行动,为卓资县、清水河县、武川县近千名孩子送去了温暖大礼包,今年冬天来临,我们继续带着爱和祝福出发……”在爱心盲盒发放仪式现场,《北方新报》正北方网总经理陈曦照一番热情洋溢的开场白赢得了现场阵阵掌声。

领到礼物很开心

展示收到的爱心礼物

虽然室外天寒地冻,可爱心盲盒的发放现场却暖意融融,自2021“针心针意”大型暖冬公益行动发起以来,得到社会各界“织男”“织女”的鼎立支持,70岁的杨江志愿者一人编织了15双手套,赛罕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董存娥发动会员们动手编织了33套围巾、手套,本报员工也纷纷加入……短短半个月,就回收到100多套帽子、手套和围巾。活动现场,这批暖心礼物被混装成爱心盲盒送到孩子们手中,让孩子们的冬天不再寒冷。

志愿者为孩子系上围巾

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在本次“针心针意”大型暖冬公益行动中,爱心盲盒里的爱心礼物倾注了志愿者们的暖暖情义,他们白天忙工作,晚上挑灯夜战,一针一线为孩子们编织出了温暖的御寒物品。

贾素珍是呼和浩特市红十字会仁爱妈妈团队的志愿者,此次她和刘静、周艳特地从呼和浩特自驾赶到学校,只为亲自看看这里的孩子们。活动现场,13岁的雁子引起了志愿者们的注意,她整个人显得很木讷,不善与人交流,也很少笑。雁子和妹妹都是由姑姑一手带大。“这次既是参加活动,也是一次提前探访,我们注意到学校有好多像雁子一样的单亲留守女孩性格孤僻,封闭在自己的小世界,希望我们能以这次活动为契机,建立长期帮扶,我们会安排团队的刘玉敏老师来学校开展一些公益课堂,帮助孩子打开心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贾素珍说。

当天晚上,呼和浩特市红十字会仁爱妈妈团队负责人刘玉敏听说了孩子们的现状,当即表示,会持续关注天成乡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开展送教下乡,包括儿童自护课堂、心理课的团辅、个辅及如何预防性侵害的公益课。刘玉敏和她的团队常年坚持关注着100多名农村留守儿童,很多孩子在她们的帮扶下健康长大,考上大学。

音乐课堂真美妙

“小河边有一棵大树桩,数一数树桩上圆圈有多少。树桩上一圈圈真漂亮,七十圈,七十圈,不多也不少。哎呦呦呦大树桩啰……”活动当天,伴随着欢快的音乐,来自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锡林南路小学分校的李乌兰老师用木鱼打起了节拍,孩子们在台下以击掌的方式配合。李乌兰老师用这种特殊的方式为小朋友带来一场美妙的音乐课,她打着节拍与现场的小朋友亲密互动。“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歌曲《大树桩你有几岁》是3拍节奏,同学们再来感受一下强弱规律,强的时候声音要怎么样?”李乌兰老师话音刚落,小朋友们立刻扯开嗓子回答:“大一些!”老师又问:“弱的时候声音要怎么样?”小朋友们异口同声的答道:“小一些!”记者在现场看到,同学们很快在老师的指导下找到了节奏感,不仅能跟着打拍,还能随声附和哼唱。

锡林南路学校分校李乌兰老师带领同学们歌唱祖国

采访中,李乌兰老师告诉记者,她是第一次参加“针心针意”暖冬行动,参加这样的活动,感触很深。“孩子们很聪明,只是缺少对乐器的认识,希望有机会还能来给孩子们上课,多为他们做点事情。”李乌兰说。

幼儿园小朋友第一次上奥尔夫音乐课

幼儿园里乐开怀

“我们可以怎么打招呼呀?我们可以挥挥手,我们还可以跺跺脚,我们可以和旁边的小朋友握握手,我们还可以扭扭肩膀!”当日,在天成乡中心校的幼儿园课堂上,呼和浩特市阳光巴学园的陈越老师热情的和小朋友们打着招呼,在她的带动下,小朋友学着老师的样子扭动着身体,咯咯地笑着……孩子们也从刚开始的害羞、拘谨逐渐变得开朗起来。

很快,课堂变成了欢乐的海洋,陈越老师像变魔术一般从袋子里拿出“彩虹鱼”、棒棒糖鼓和鼓槌,和小朋友们做起了游戏。小朋友们唱着歌,把“彩虹鱼”放到“彩虹伞”上,当“彩虹伞”随着小朋友的手舞足蹈抖动起来,鱼儿仿佛活蹦乱跳的游弋开来……

陈越老师也是第一次参加公益活动,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是专门教奥尔夫音乐的,这门课程融入了感统、美术、音乐、语言之类的锻炼,是学校最受欢迎的一门课程,能够把这样的音乐课带到孩子们身边,我感觉很有意义,以后有机会,我还会再来。”

《北方新报》正北方网实习生乌日恒教小朋友捏彩泥

创意手工受欢迎

小朋友们,你们捏小动物吗?今天小乌老师把它们带了它们哦,有小鸡、蜗牛、章鱼……在幼儿园教室里,本报实习生乌日恒化身美术老师,为孩子们带来一堂生动有趣的创意手工课,带着孩子们一起用超轻粘土捏出一个个可爱的小动物,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呼和浩特市阳光巴学园陈越老师和幼儿园小朋友互动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如何制作一只可爱的小鸡,小鸡身上都有什么颜色?”乌日恒一边给大家分发超轻粘土,一边指着图片上的小鸡问道。“有黄色!有红色!还有黑色!”大家争先恐后的回答。“好,那我们先取出黄色的粘土揉成一个球型,做小鸡的身体。”在乌日恒的演示下,小朋友们也各自发挥想象力,搓、捏、压、揉、粘贴……全程都很认真,一旁的幼儿园老师也加入进来,帮助孩子们制作翅膀、眼睛、鸡冠等,粘土在孩子们手中很快变成了一件件漂亮的作品。

“我第一次上粘土手工课,感觉真好玩。”5岁的小宇(化名)拿着做好的小鸡展示给老师看,成就感十足。豪豪(化名)也不甘落后,虽然做出的小鸡模样有些不尽如人意,黑色和黄色彩泥混在了一起,被其他小朋友调侃成是“非洲火鸡”,他还是觉得很开心,拿着作品爱不释手。

“为了参加这次活动,我临时上网找视频学习备课,自己拿粘土折腾了一下午,觉得做出来的作品有些模样了才敢拿到课堂上给孩子们献丑。”乌日恒笑着说,这是她第一次体验当老师,希望带来的这节手工课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提高孩子们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笑起来真好看

练习真功夫

下午第一节课,内蒙古著名的功夫小子刘小凯一出场就给学生们秀了一段双截棍。“看招”,随着一声爆喝,只见他双手各握一节双截棍,开始在手中不断转换,胸前身后,虎虎生威,让人看着又惊险又刺激。做完一系列动作后,他还摆了一个又酷又帅的造型。

世界双截棍全能冠军武术教练刘小凯老师认真指导同学们姿势

“哇哦,太厉害了,以前就电影里看过!”“老师功夫真厉害”……孩子们看完刘小凯的表演惊呼道。

刘小凯原名叫刘志伟,是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燕山营黑水泉村人。 8岁那年,他第一次看到李小龙的电影,从此就爱上了功夫,一有空就学着电影中的李小龙练习武术。到了12岁时,他对武术近乎到了痴迷的状态,软硬兼施让父母利用假期带他去广东拜师学武,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先后学习过咏春拳、截拳道。2014年,有幸师从李小龙嫡传第四代传人许凤麟,开始了他的双截棍之路。

刘小凯先以功夫礼仪双手抱拳给大家行礼,然后开始一板一眼的教学:“现在做一下功夫压腿,一只脚在前面,身体挺直,双手放在前腿上,后腿向后蹬直……”刘小凯一边演示,一边教学生们练习基本功。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他虽然只有26岁,却已经斩获第七届澳门国际武术节双截棍全能冠军、河北邯郸第二届国际武学交流大会双截棍全能冠军、山西太原第九届武术锦标赛双截棍全能冠军等多项殊荣,被誉为“中华棍王”“功夫一刘”,目前还创立了功夫基地,专门弘扬中国功夫,弘扬传统文化。“这次很高兴能跟随《北方新报》一起来天成乡中心校看望孩子们,孩子们都很有灵气,很多动作一学就会,希望有机会还能再来。”刘小凯说道。

看拳

把爱传承下去

“我的这顶帽子好漂亮,上面还有一个毛线球。”“看看我的手套,上面还绣了一朵花”……活动现场,孩子们拆开盲盒,看着暖心的礼物爱不释手。六年级的晓晓(化名)试戴了一下帽子和围巾,很快又叠好放在盒子里,她眼含热泪:“我等过年或者出远门的时候再拿出来戴,我从小没有妈妈,从未有人给我亲手编织过这些东西,真的很开心,就像是妈妈的爱。”

12岁的阿广(化名)是四年级的唯一一名学生,母亲智力残疾,家中仅靠父亲种几亩薄田维持生计,这是他第一次收到如此用心的礼物,“妈妈不会织,以前没戴过编织的帽子和手套,非常感谢志愿者叔叔阿姨们。”阿广激动地说。

记者了解到一个小细节,考虑到凉城县气温相对较低,风沙大,志愿者们在编织过程中下足了功夫,用了双元宝针、搓板针、情人扣、中长针等织法,这些针法可以让帽子、围巾和手套更厚实、更温暖。

《北方新报》正北方网总经理陈曦照(右)为志愿者发放证书

志愿者收获爱的证书

天成乡中心校校长范润明激动地说:“非常感谢《北方新报》和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发起的‘针心针意’暖冬行动能够走进我们学校,不仅为孩子们带来了温暖的礼物,更带来了精神食粮。希望孩子们能把爱心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好好学习,长大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同时,还要常怀感恩之心,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有需要帮助的人,将这份爱传承下去。”文·摄影/北方新报正北方网记者  张巧珍  孙慧  首席记者  牛天甲  见习记者  费捷  实习生  乌日恒

[责任编辑:章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