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滴灌式”精准服务助推全区绿色特色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在服务绿色特色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中,始终坚持“高站位、大集成、强助力”的原则,找准特长、选准企业、摸准需求、精准实施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助推全区绿色特色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几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

毛绒产业的守护者

世界羊绒看中国,中国羊绒看内蒙古。作为中国羊绒主产地之一,内蒙古羊绒资源约占全国的70%,加工量占世界产量的40%左右。内蒙古拥有的阿尔巴斯白绒山羊、阿拉善白绒山羊、二狼山白绒山羊、罕山绒山羊、乌珠穆沁绒山羊五大山羊绒类型,无论品质还是产量,均可问鼎。

“你看,我手中这个羊绒细度能达到13.3微米,如今,羊绒质量越来越精细了……”11月15日,内蒙古纤维质量检测中心检验员赵胜利告诉记者,自己从事了38年的绒毛检验工作,这些年来,他和同事们每时每刻都在关注着毛绒质量一丝一毫的变化,真实感受到毛绒质量一年比一年好。正如赵胜利所说:“只要毛绒质量一天天好起来,作为一名羊绒检验工作人员,无论多么辛苦都值得。”

检验人员对山羊原绒进行手扯长度检测

一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内蒙古纤检人的心声,从林海草原到沙漠戈壁,从西部的阿拉善到东部的呼伦贝尔,为了毛绒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一代又一代纤检人在自治区1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留下了为人民服务坚实而厚重的足迹。

内蒙古纤维质量检测中心主任王莉介绍说,内蒙古自治区拥有全国最大的草场和天然牧场。全区12个盟市,有11个盟市涉及毛绒产业,拥有阿尔巴斯白绒山羊、阿拉善白绒山羊等5个优质绒山羊品种,年产山羊原绒近7000吨,是我国乃至全球优质山羊绒原料主产区,也是最大的山羊绒制品深加工和出口区,拥有从产品开发、生产到终端销售完整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数量和生产规模在国内、国际市场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竞争优势。全区年产羊毛13万吨左右,约占全国总产量的30%。目前,全区规模以上毛绒加工企业160余家,纤维原料及制品销售收入约200亿元,从业人员约7万人。

检测分梳山羊绒含粗率含杂率

“毛绒产业是内蒙古特色优势产业和重要民生产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和增加农牧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王莉说,近年来,内蒙古市场监管局所属内蒙古纤维质量监测中心(国家毛绒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积极发挥检验检测优势和职能职责,从推广标准化养殖、抓好质量分选分级、扩大公证检验覆盖范围、加强毛绒纤维制品监管等方面发力,持续服务毛绒产业结构性调整和转型升级,推动了毛绒纤维生产交易环节及前端、后端的传统生产方式变革,促进了毛绒资源优势向质量效益转变,让农牧民和企业充分享受到质量红利,为自治区毛绒产业持续绿色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了纤检动力。

分梳山羊绒细度检测取样

王莉自豪地说:“可喜的是,经过长期不懈努力,作为国毛品牌的乌审旗细羊毛品质目前可与澳大利亚羊毛相媲美,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阿拉善‘白中白’山羊绒和‘阿尔巴斯’山羊绒是国际奢侈品的主要原料,其优良的品质在国际上享有美誉,确立了国际奢侈品原料优势地位。”

白酒走向“智能制造”

“通过系统的运行,公司产品质量稳定提高,2019年比预计增加销售收入3000万元,2020年公司利税从自治区白酒企业排名第二上升到第一。2021年预计经济指标将达到公司历史最好水平……”11月18日,内蒙古太仆寺旗草原酿酒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李慧峰在接受北方新报正北方网记者采访时说。他所说的“系统”,就是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审批查验中心开发的“白酒生产全过程监控平台”和“人工智能固态发酵白酒酒体设计系统。”

白酒常规检验中的总酸检测

“‘白酒生产全过程监控平台’实现了白酒生产全过程质量监控和生产过程数据分析利用,实现了来源可追、记录可查、过程可控、对各环节进行全过程监控管理,使产品质量得到持续提升。”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局审批查验中心综合管理科科长靳志敏介绍说,2020年,该中心对接自治区白酒生产企业,将服务一企推向服务一业,将“白酒生产全过程管控平台”和“人工智能固态发酵白酒酒体设计系统”进行二次开发,向自治区王道酒业、天山酒业、沙漠传奇酒业等推广应用,并解决相关技术难题,有效带动了自治区白酒行业产品质量提档升级,形成新的效益增长点。

据了解,《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管局服务百家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1年)》的总体目标是,从2019年起至2021逐年分批推进,在全区范围内选取百家以上企业,通过技术支持、精准服务,使企业高质量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和品牌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专利获得数量和质量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有效,企业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培育一批发展质量水平在全区乃至全国领先的优质企业。

对灌装线上白酒产品的感观质量进行抽检

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审评查验中心是自治区“草原英才”创新创业团队,一直注重业务能力的提升和科研工作的推进。2019年,该中心牵头服务内蒙古太仆寺旗草原酿酒有限责任公司以来,成效显著:一是开展原料收购快速检测并进行数据采集,将原来的每批次4个小时的检验时间缩短为15秒以内。二是强化生产过程控制和数据分析,将原来白酒样品检验时间从40分钟缩短在15秒以内,实现高效精准分级入库。三是开发“白酒生产全过程监控平台”和“人工智能固态发酵白酒酒体设计系统”,实现了白酒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和生产过程数据分析利用,使产品质量得到持续提升,通过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查新,此系统为国内首创。

2021年,该中心又利用系统中已采集的各关键环节数据模型,开发了“原料—生产—产品—销售”全链条追溯系统,实现了产品信息一键追溯,同时形成消费者和生产者互动模式,实现了消费者可视化追溯生产链条及个性化私人定制功能。

稀土产业实现高效率检验检测

“以前的稀土金属分析检测过程繁杂、周期长、成本高,产生的废气、废水等环境问题一直困扰着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今年,企业采用火花直读光谱法,2分钟内快速完成金属检测,一年至少为企业节约药品、人工等成本上百万元……”包头市三隆稀有金属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技术部部长王昊说,从前,5名熟练技术员、7道复杂工序、1小时出分析结果,现在,2名工作人员2分钟完成检测,稀土金属产品实现了高效率检验检测。

稀土金属实现高效率检验检测

从2019年开始, 内蒙古稀土院瞄准企业存在的痛点难点问题,深入企业及科研机构调研走访,通过与钢研纳克、三隆金属的密切配合,创造性提出采用火花直读光谱法,实现稀土金属产品的低成本、高效率检验检测。目前,由钢研纳克生产的稀土金属快速分析仪已正式投入市场,且检测效率高、污染小,该项目已通过全国稀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立项,拟制定火花直读光谱法测定稀土金属中微量元素及配分的国家标准,并配套开展稀土金属标准样品的研发工作。

稀土金属生产中

据介绍,内蒙古稀土院是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管局为服务稀土产业发展专门设立的从事稀土产品检验检测及质量监督的技术机构,为更好服务于企业需求和产业发展,该院立足稀土产业分布特点,全力打造一站式“稀土检验检测科研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三个“园区实验室”,为企业提供科学高效的精准服务,助推产品质量提升。

全区124家企业享受“滴灌式”精准服务

自治区市场监管局成立伊始,就确立了“守住安全底线、聚焦民生关切、服务发展大局”三大目标,自觉把服务发展大局的责任扛在肩上,创新实施服务百家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为全区124家企业提供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质量基础“滴灌式”精准服务。取得显著成效后,将服务一企发展取得的成功经验迅速向一业、一域拓展,把固态发酵白酒人工智能生产管理系统推广到其他固态发酵白酒企业,带动整个白酒行业攻破技术难题,实现提质增效;把通过绒毛检验促进牧民增收的方法由鄂尔多斯乌审旗拓展到乌兰察布化德县等旗县。在扎实推进、久久为功的基础上,服务工作不断提档升级,由“点”及“面”向“链”拓展,实施服务全区绿色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行动,迈入助推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十四五”时期,该局将继续坚持“高站位、大集成、强助力”的原则,锚定现代煤化工、生物制药、奶业、肉牛、肉羊、羊绒等绿色特色优势产业链,按照“115”工作机制,即1家技术机构深耕1条产业链,集聚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内部资源、盟市政府资源、自治区相关厅局资源、科研院所资源、第三方机构资源等5类资源,用足用好质量基础设施,面向全产业链提供技术支撑,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全力助推自治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文·摄影/北方新报正北方网记者 刘 睿

[责任编辑:孙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