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寻访仰韶遗址(下)——岔河口:仰韶文化的辉煌驿站

寻访仰韶遗址(下)

岔河口:仰韶文化的辉煌驿站

今年是仰韶文化发现100周年。作为仰韶文化北扩的重要区域,内蒙古发现了丰富的仰韶文化时期遗址及出土物。那灿烂的2000多年,是一部人类随气候变化的迁移史,也是中华文化的根脉孕育、发展的繁盛期。

工作中的吉平

“众多酋邦与部落的中心”

23年后,内蒙古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吉平对考古学家田广金在岔河口遗址前说的话仍然记忆犹新。当时,田广金面朝黄河,指着脚下的遗址告诉吉平:“这里是我终生的梦想,被你找到了。”吉平说,从事了30多年考古工作之后,他更能理解老同事、老前辈田广金当年对岔河口遗址魂牵梦绕的原因。

岔河口遗址(资料图片)

1998年春夏之际,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黄河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对岔河口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无意中发现了当时内蒙古中南部地区规模最大、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当时,考古发掘的领队正是吉平。

听说了吉平和同事们的发现,多年研究内蒙古史前文化谱系、曾多次带队挖掘过内蒙古地区仰韶遗址的考古学家田广金提出想去看看。本来预计考察半天的田广金,足足在这里停留了7天。岔河口遗址就像是内蒙古史前考古的一个阶段性总结,几乎涵盖了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整个仰韶文化时期不同阶段的主要考古学文化遗存。

岔河口遗址环壕局部 (资料图片)

吉平回忆说,当时岔河口遗址外围是规整的圆形环壕,内部分布有仰韶文化不同阶段的成排房址,年代距今约6000~4500年,在环壕的东、东北、东南发现门址3处,还有灰坑、墓葬及大量陶器。

在一条深4米、宽8米、直径为245米的环壕遗址中,考古人员发掘出两尊巨型兽形夯土雕像。它们头尾相对,伏卧在深沟之中,眉眼、鳞甲、躯干、背翅栩栩如生,堪称我国新石器时代人类的旷世杰作。据测算,当时的人们需用数年的时间,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开挖出这条深壕,并就地取材,用黄土塑出巨型雕塑。

这两尊用黄土夯筑的兽形雕塑,具有神秘的原始宗教特点。在其眼睛部位的圆形深洞内,还发现一具殉葬的人骨。考古人员推测,这个呈跪姿、双手被缚于后背的人,可能是战俘或敌对部落的酋长,在完成巨大的雕塑工程后,举行祭祀活动中被部落的巫师杀殉。

岔河口遗址的发现,反映了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内蒙古中南部黄河两岸地区已经出现了高度发达的文明,出现许多酋邦和部落,其中心统治区就是岔河口这处聚落。因此,内蒙古考古学家把这里称为“众多酋邦与部落的中心”。

从中原走进草原

现在看来,岔河口周边的环境仍是适宜生产生活的区域——它位于黄土高地之上,是黄河与浑河交汇点的北岸,东、南、西三面环水,地理环境十分优越。仰韶文化时期,这里气候温暖湿润,十分适合农业生产。

从考古发掘研究可以还原仰韶时期这片土地上中原地区的人们三次北迁的轨迹。在距今6500~6000年间,生活在晋北的后岗人沿浑河西进,而生活在陕中的半坡人沿黄河北上,这两个人群在岔河口交汇。

到了距今6000~5000年时,生活在豫西的庙底沟人沿黄河北上,从陕西中部进入岔河口。他们战胜了后岗人和半坡人,逐渐成为当地土著的代表。就是他们,创造了令人震惊的巨型兽形雕塑。

500年后,随着气候变冷和干旱,黄河与浑河的水位降低,岔河口聚落文明渐渐衰落,最终被放弃。人们从高岭迁入到广阔的草原,逐渐演变为游牧部落。岔河口遗址的发掘,揭示了这里发展、繁荣直至衰落的历程。

6000多年前,广袤的黄土高原气候温润,植被丰富。古代的先民依赖着自然生态发展农业生活。尽管中原地区是农耕生活的宜居之地,但当时人类生产技术低下,只能开发河流湖泊旁的土地。随着人口的增长,进入仰韶时期,人们需要开辟更多的耕地,于是他们沿河谷北上,不断扩张生产生活区域,在如今的河南、陕西、山西、甘肃、河北、内蒙古、宁夏等省份都留下了痕迹。

三大文化区的中介地带

岔河口遗址的发现和研究,为中国北方古代原始社会史的复原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对揭示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史前编年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进而为探索黄河中游早期文明的发端以及文明程度的标识,都产生了重大的学术价值。

内蒙古中南部处于黄河一曲的地理位置,西通甘青,南连中原,是多人群、多文化相互传播交汇的重要区域。田广金曾形容,如果以南北走向的太行山山脉为界,东部为面向海洋的鼎文化区;西部为面向内陆的鬲文化区;太行山北端长城以北的西辽河流域为面向草原的筒形罐文化区。内蒙古中南部正位于这三大文化区的中介地带,因此这片区域不仅是各时期各种文化因素汇集的地区,也是记录各时期各种文化东、南、西、北传播或渗透率最清楚的地区。

事实上,内蒙古地区的仰韶时期遗址也多发掘于中南部地区——清水河县的岔河口遗址、白泥窑遗址、庄窝坪遗址,到托县的海生不浪遗址,包头市的阿善遗址、西园遗址,乌兰察布市的王墓山遗址、石虎山遗址、庙子沟遗址。

内蒙古出土的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资料图片)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文平介绍说,内蒙古中南部河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最早属于仰韶文化的组成部分。仰韶文化以黄河中游地区为核心,年代跨度在距今7000~5000年之间,是我国延续时间最长、分布地域最广、史前影响最深远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内蒙古出土的仰韶文化时期的石器(资料图片)

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农业居民在距今6800年左右,开始大规模地向北方地区迁徙垦殖,来到了岱海盆地、南流黄河两岸地区。到仰韶文化晚期(距今5500~5000年),尤其是距今5300年前后,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阶段,这一时期内蒙古中南部河套地区仰韶文化遗址的分布范围和数量都达到了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顶峰。

正是内蒙古两代考古人近一个世纪的探索,让一个鲜活的仰韶时代的样貌,逐渐清晰地出现在我们面前。走过百年发现之路,仰韶文化仍是考古学中辉煌的名字,在追寻它的过程中,我们一次又一次地重新认识和定义过去,使我们与先民的故事重逢。文·摄影/北方新报正北方网首席记者  查  娜

[责任编辑:章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