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潮岱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历经3年终于喜获丰收

还记得那个在水稻田里养螃蟹,开创本地农业新模式的小伙子庞建华吗?经过3年的试验,今年他家的稻田蟹和蟹田米喜获丰收了。

庞建华是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榆林镇潮岱村村民,也是该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是村里最早响应“一村一品”发展思路的人,在水稻田里养螃蟹。一地双用,稻蟹共生,稻田里的虫子是螃蟹的饵料,螃蟹的排泄物又是水稻的肥料,这种立体绿色环保混养模式,一度让回乡务农的庞建华认定,这是一条具有市场前景的农村创业好路子。

10月28日,记者再次回访庞建华的种养基地时发现,这里已成为一处集稻蟹共养、观光旅游、研学基地为一体的农家乐。宽敞的院子里农家范儿十足,犁、耙、叉子、石碾等农业生产工具应有尽有,两座稻草扎的粮仓上张贴着鲜红的斗方,金色的大字“丰收”在太阳下熠熠生辉。院子里一台清粮机嗡嗡作响,庞建华和其父母正在精选稻谷,去粗取精。

庞建华告诉记者,经过3年的摸爬滚打,今年他总算尝到了甜头,螃蟹和水稻双丰收。螃蟹在国庆前夕已售罄,50亩水稻也基本收割完毕。

金灿灿的稻田孕育着庞建华的梦想

从去外地“取经”,到自己摸着石头过河,一路走来,庞建华称“是真的不容易”。2019年,庞建华创业遭遇“滑铁卢”,秋收时螃蟹小,产量低,试种的20亩水稻都没出穗。唯一给庞建华带来一线希望的是,纯绿色养殖的螃蟹口感好,黄满膏肥。2020年,庞建华咬牙将稻田扩种到了80亩。春种夏长,秋收冬藏。螃蟹依然没有突破产量瓶颈,水稻总算出穗了。由于没钱购买机械,一家三口大干了40多天才将水稻全部手工收割完。

今年春季,有研学团队慕名而来,认领了4亩稻田。越干心眼越活的庞建华决定在自家院里搞个农家乐,为前来观光的城里人就餐提供方便,同时让蟹田米在食客的口口相传中走出村庄,走向市民餐桌。5月,庞建华的院子里开始热闹起来,一波又一波的研学团队见证了水稻插秧、蟹苗下地的过程。科普教育、农耕体验满足了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盛夏,前来观光的游客不断增多,农家乐经营得有声有色。庞建华乘热打铁购买了两台收割机。不久前令庞建华一家子大开眼界的是,50亩水稻仅用4天就收割完了。被认领的4亩研学水稻还没有收割,风起,金灿灿的稻穗此起彼伏,美不胜收。

农家乐院门

清理稻谷里的沙土和杂物

受市场知名度低等因素影响,近期庞建华的农家乐鲜有游客光顾。粮仓里的10000多斤稻谷也少人问津。丰收的喜悦掩盖不住淡淡的忧愁,谈起明年的打算,庞建华深吸了一口烟缓缓吐出,一字一句坚定地说:“相信一年会比一年好。明年我还想搞个10来亩大的葡萄园,再买台大型拖拉机,多种几百亩地……”

文/北方新报正北方网记者  王利军  摄影/实习记者 费  捷

[责任编辑: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