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自治区科技奖励大会获奖代表系列电视访谈【第三期】郭晋龙:一把焊枪淬炼工匠精神

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大会10月9号在呼和浩特召开,对2019、2020两个年度获得自治区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自然科学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中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的组织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为宣传获奖人物,展示获奖成果,营造全社会崇尚科技创新的浓厚氛围,自治区政府新闻办举办了自治区科技奖励大会获奖代表系列电视访谈活动。

第三期《郭晋龙:一把焊枪淬炼工匠精神》,专访2019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获得者,原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焊轨段电工,全国铁路首席技师郭晋龙和内蒙古工业大学副校长韩永全,为我们讲述一名普通技术工人通过坚持科技创新,逐渐成长为大国工匠的创新历程。节目于10月17日21:45在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内蒙古卫视频道《新闻再观察》栏目播出。

自治区科技奖励大会获奖代表系列电视访谈【第三期】郭晋龙:一把焊枪淬炼工匠精神-文字实录

解说词:在呼和浩特市轨道交通三间房车辆基地的创新工作室里,郭晋龙正在给几个年轻职工讲电路知识。从呼和浩特铁路局焊轨段退休之后,郭晋龙就被呼和浩特市交通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邀请来做了首席技术顾问,为城市轨道交通提供技术支持,也指导青年职工技能提升和技术创新。

原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焊轨段电工,全国铁路首席技师郭晋龙:这个地方是我们培训的一个工作室,主要是实操间,做的就是让我们职工有可用的、能见到的东西摆在这儿,我拿来一些废弃的钢轨焊段,作为我们去讲怎么让工匠部门的探伤工怎么去学习探伤,从中找出里面带伤的钢轨怎么检测出来,提高他们的技能。

培训学员现场声:郭老师,我有一个技术问题想跟您请教,因为我们钢轨这块焊接完以后,它的强度是和原来既有的钢轨强度相比是一样的还是强度要降低了?

原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焊轨段电工,全国铁路首席技师郭晋龙现场声:在刚焊接完,这个地方强度肯定是要下降的,因为通过高温以后这个区域的金相组织发生变化了,它的强度韧性各方面都不如母材,通过另一个工艺把它提升到跟母材相一致,这就是我后来研究的那项新的技术,那就是钢轨焊缝双拼正火设备。

郭晋龙提到的设备和工艺就是他历时五年多,研发改造成功的钢轨焊缝双频正火设备及工艺。从2000年以来,随着铁路一次次地提速和大运量重载货运,原有的钢轨焊缝热处理设备技术无法承受列车对钢轨的冲击,接头部分容易断裂,这对钢轨焊缝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何解决制约钢轨质量的轨缝正火问题,成为影响铁路安全发展的关键因素。

原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焊轨段电工,全国铁路首席技师郭晋龙:当时有一个口号叫“一个焊缝等于一千颗人头”,在这样的安全理念影响下,各行各业、各个研究所都在研究这项技术,怎么突破这个技术。

为了解决这一重大课题,不是专业科研人员,没有科研经费的支持,郭晋龙自筹资金30万元,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终于研制出了一台能输出两个不同频率的中频电源,并与中频变压器和加热线圈组成用于钢轨焊缝热处理的专用设备,同时利用双频正火设备使不规则金属体实现全断面均匀加热,让它具有母材同样力学性能特殊方法的正火工艺,组合成了“钢轨焊缝双频正火设备及工艺”技术,现已在全国焊轨基地等32条焊接生产线使用。这项技术获得了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郭晋龙也因此成为中国铁路、内蒙古技术工人登上国家科技领奖台的第一人。

原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焊轨段电工,全国铁路首席技师郭晋龙:我只想解决我这个技术问题,想把企业钢轨焊接质量提升起来,当时的初衷和初心是这样的,也不知道会获奖,申报完了以后通过专家的评审才发现全国都是这样的一个状态,都缺少这项技术,这时我才知道它的真正价值。

那几年,当时身为电工的郭晋龙一天到晚不着家,不是在焊接车间里维修检查,就是在工作室里看书学习,只有初中文化的他深知学习的重要性。

原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焊轨段电工,全国铁路首席技师郭晋龙:最关键的是首先要突破你的基础知识,你的学历低,你就要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掌握了知识你才能真正做到你这个工作。

参加工作四十多年,郭晋龙先后主持和参与了铁道部和呼和浩特铁路局的上百个研发项目,获得专利16项,获得市局级以上奖项73项。如今,他除了继续在专业领域里针对性地开展研发工作,更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教学和传承。他告诉记者,邀请他去讲课和技术指导的企业、学校已经从现在预约到了年底。虽然很忙,但责任重大,从过去的电工高级技师变成了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64岁的郭晋龙,身份有了不小的变化。

呼和浩特城市交通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张振义:聘请郭大师来呼和浩特城市交通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是要把咱们集团公司科研技术力量提上去;第二是想在郭大师的带领下,把年轻的技术团队科研能力提升上去。

呼和浩特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供电中心吴小静:我们平时都叫他郭老师,因为他跟我们中学的时候老师差不多,他平时教你的时候就是谆谆教导,生怕你不懂,要手把手地教你,还经常跟我们去现场。

在新的工作岗位上,除了日常工作,郭晋龙还会不定期在地铁夜间停运后和同事们进入现场进行排查,常常凌晨三四点才能回家。他说,年轻人知识储备多、行动快,但唯一不足的是实践动手能力比较弱,所以经常和年轻人在一起,总能碰撞出新的火花,也能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演播室访谈】

主持人:欢迎回到演播室。今天做客我们演播室的两位嘉宾分别是全国铁路首席技师、自治区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获得者郭晋龙和内蒙古工业大学副校长韩永全。欢迎两位做客演播室。

郭老师,我们以前采访您都是到呼铁局焊轨段,现在您退休了,返聘到呼和浩特城市轨道交通,想问您关注和研究的侧重点有没有调整和变化呢?

郭晋龙:这两个是不一样的,我现在在地铁公司主要以提升职工的技能为主,其次要帮助企业发现和解决生产工作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我们的创新就是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到现场去发现问题,这样才能找到要创新的点。

主持人:您在呼铁局工作四十三年,从一开始工作就开始边干边琢磨,这四十三年来有很多的研发项目和科研成果,每当遇到困难,停滞不前的时候,是靠什么去突破的?

郭晋龙:有资金的问题,人员的问题,场地的问题,当然主要是自己知识欠缺的问题。遇到问题,要学习相关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有针对性地学。再有就是遇到困难和一次次地失败,只能从自己工作实践中的一些经验去考虑。一个信念,就想把它搞成,研究成功,这是我的目标,要奔着目标去,所以后来也就都突破了,各种困难也就都克服了。

主持人:那么我们提到像焊接、钳工啊,可能有些观点认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将来某些领域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您二位怎么看这个问题?

郭晋龙:不管什么样的技术,都是靠人来实现的,只有通过人的努力,才能把技术提高。人工智能将来可能取代了一部分重体力的、高科技方面的工作,但真正离不开的还是人。

韩永全:人工智能,包括机器人,尤其像咱们的焊接机器人,它比较适合什么呢?就是有规律性、可重复性的这些工作,它是比较有优势的。但是像我们的焊接,包括机械加工,这个过程是非常复杂的,甚至有的是非线性的,这样的环境、条件下,人工智能就不可能代替我们的这个工人。但是我们一定要明白一点,就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包括机器人逐步在我们的各行各业在渗透,逐步在取代我们的一些工作岗位,像我们从事传统专业的这些人,一定要居安思危,学习前沿科学技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主持人:我们知道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是我们迈向制造强国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么我们在学校教育这方面现在都有哪些调整和变化?

韩永全:内蒙古工业大学近几年获批了1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这些专业的大部分是我们的工科类的、应用型的专业,我们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培养方式的改进,尤其是产学研的深度融合,让企业的要素、社会的要素更多地参与到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当中。还有就是大力推进新工科建设,适应国家和自治区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我们也在积极申报和承担着国家和自治区的这个重大科研项目。

主持人:人才是创新的核心,创新团队建设是创新工作的基础,在您二位看来,一个好的创新团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条件?

郭晋龙: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他的创新思维想法能带领他的团队在整个创新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通过这些人聚在一起,可能会蹦出更亮的火花。

韩永全:好的团队必须是团结的、协作的,必须有凝聚力和向心力,所有团队成员必须有奉献精神。

主持人:您二位都是长期在科研一线工作,现在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自治区“科技兴蒙”行动的实施,你们对于平台搭建、人才培养引进这些政策方面都有哪些新的期待?

郭晋龙:我通过这么多年的工作,也和好多企业进行交流,最深刻的体会就是像我这样有创新能力但没有专业支撑,这一类的人才很多,他们在现场、在实践当中,总结了很丰富的经验,希望把这一类人才挖掘组织起来,把他们在创新这方面的能力和思维运用到实际当中,给他们搭建好的平台,真正的体现出这一类人才对社会的作用。

韩永全:把人才引进来了以后,你给他一个宽松的、和谐的创新创业环境和氛围,我觉得这个更重要。要加大对自治区高校和科研院所,还有科研实力比较强的一些企业的支持,把本土人才培养好。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研创新的一个落脚点,我们说科研工作者、科学家不仅有能力,而且都有情怀,您二位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郭晋龙:科技创新是为人类发展来服务的,我们要过上美好的幸福生活,离不开科技上的创新,国家发展也靠科技创新,有了这些我们才真正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韩永全:今年我们自治区的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只有两个,其中之一就授予我们的郭老师,这也体现着自治区各界对我们从事传统行业、传统专业的人才的认可,我想通过大家高度的认同感,还有大家的齐心协力,最终必然会实现我们国家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梦想,最终得利的是我们的人民,人民得到幸福。

信息来源: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

[责任编辑:章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