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美了乡村 富了口袋 ——前旗归流河镇发展庭院水稻助力乡村振兴

小小山村,如何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能留住诗意乡愁?漫步科右前旗归流河镇的村畔田间,或许你能找到些答案。

近年来,我盟鼓励和引导农民大力发展庭院经济,把发展庭院经济与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结合起来,让农家小院成为“增收园”“聚宝盆”,让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在归流河镇,从美丽庭院里的诗情画意,到资源优势释放的产业发展红利,庭院水稻不仅擦亮了乡村环境,让一个个小山村变了样子,也让村民们的生活发生着改变。过去,房前屋后大多都是柴草堆、家禽圈、空闲地,脏乱不堪,种上水稻后,不仅美了环境,也富了口袋。

当稻穗垂下,金黄饱满的穗粒被收割归仓,属于归流河镇人民的丰收季也已然来临。

归流河镇种植水稻历史悠久,该镇巴达仍贵、满达胡、胡格吉勒、巨合、白音居日合等9个嘎查处于归流河的上游,凭借良好的积温、土壤和水质孕育出了颗粒饱满、晶莹剔透、色泽如玉、口感清香的大米。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巴达仍贵大米”源于此,巴达仍贵还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据了解,只要有“巴达仍贵”标识,就能比其他地方的水稻每斤多卖0.2元。

该镇巴达仍贵嘎查、满达胡嘎查、胡格吉勒嘎查是蒙古族、满族、汉族、朝鲜族4个民族聚居区,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巴达仍贵大米”的主产地。其中,巴达仍贵嘎查更是“巴达仍贵大米”的核心产区,嘎查80%以上的村民都以种植水稻为主。除了大田水稻外,各家各户的庭院里也随处可见水稻。该嘎查依托庭院投资少、见效快、风险低、效益大、经营灵活的优势,探索出房前屋后庭院水稻种植产业发展的新路子。庭院经济作为农业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充分利用闲散、老弱劳力和剩余劳动力,还是提高农民生产技术和积累经营的重要园地。

走进巴达仍贵嘎查村民金殿波的家,整洁明亮的三间小屋里点缀着各色花卉和绿植,走到室外,庭院幽静雅致,空气中散发着丰收的味道。

看着自家庭院收割完的稻谷,金殿波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水稻的种植收益远高于其他农作物,这4亩地能有1.2万元收入,管理上也不复杂。”金殿波笑着说。金殿波只是归流河镇发展庭院经济的一个缩影。尝到甜头的他也点亮了其他村民利用房前屋后空闲地发展产业的致富梦。目前,归流河镇巴达仍贵、满达胡、胡格吉勒3个嘎查现有370户种植庭院水稻近800亩。

如何使庭院水稻效益最大化,带动更多人增收致富?归流河镇采取“打造乡村产业、壮大经营主体、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培育新型业态、优化发展环境”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水稻种植规模化、产业化,水稻产业“金字招牌”愈发闪亮。

在该镇满达胡嘎查,科右前旗金刚农牧业专业合作社为村民庭院水稻提质增效发挥了不小作用。村民张秀珍是该合作社负责人包凤英的忠实“粉丝”,包凤英为她精心挑选了高产、优质、多抗的水稻品种和省工、省时、全营养的综合性肥料,这让她少走了不少冤枉路。今年,张秀珍种植的水稻大获丰收,包凤英还以高于市场价回收稻谷,张秀珍的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越来越宜居的环境,越来越美丽的家乡,增强着村民们的幸福感、获得感,也激发着村民们的参与热情。乡村振兴,本质不是简单自上而下的政策贯彻落实,更需要自下而上的内生动力的激发。

现如今,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正在当地铺展。农民的增收致富、产业的融合发展,也有了更夯实更丰盈的基础和保障。□武跟兄


[责任编辑:邢俊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