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巴彦淖尔:用精准思维构建农牧业现代化新格局

新华社客户端呼和浩特9月14日电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用精准思维构建农牧业现代化新格局,全力建设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输出基地,探索一条具有河套灌区特色的农牧业现代化发展之路。绿色是巴彦淖尔的底色,也是最大的发展优势。然而,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里,这种资源优势却没有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初级产品多,品牌小而杂,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走入瓶颈。对此,巴彦淖尔市委书记常志刚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巴彦淖尔绿色发展的根基和命脉,绿色发展又是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的治本之策,只有两者统筹推进,才能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我们要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的战略定位,以国际视野引入世界一流农业科技和生产经营模式,全力建设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输出基地,不断提高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探索一条具有河套灌区特色的农牧业现代化发展之路。”

抓住“主引擎”,做强六大优势特色产业。河套灌区地处北纬40度农作物黄金种植带,水土光热组合条件好,年光照时长3200小时,昼夜平均温差14摄氏度左右,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四季分明,有利于农作物养分积累。1100多万亩耕地生产出的农产品种类多、品质好,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立足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条件,巴彦淖尔制定《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套灌区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产品质量重要指示精神的实施意见》,明确现代农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聘请国内权威农牧业专家与本地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研究找准河套平原农牧业的特色和优势,编制粮油、果蔬、肉乳绒、蒙中药材、饲草、生物质能等六大产业发展规划,推动形成区域化、专业化产业布局。主动担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粮食产量稳定在55亿斤以上,牲畜饲养量2268万头(只),已成为全国地级市中唯一四季均衡出栏的肉羊养殖加工基地,全国最大的有机原奶、葵花籽、脱水蔬菜生产基地和番茄出口基地。

下好“先手棋”,创建黄河流域西北地区种质基因库。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一个周期长、科技含量高、见效益难的行业,虽然近年来我国的种业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仍然没有打破种子严重依赖进口的格局。巴彦淖尔下决心突破种子的“卡脖子”问题,建立自己的种子库,构建商业化的育种体系。2020年8月,巴彦绿业、蒙草、三瑞农科、兆丰、科河种业、天衡制药、鲜农7家企业出资4.5亿元建设的黄河流域西北地区种质基因库和现代种业产业园项目在巴彦淖尔市建成,包括种业科技博览馆、种质资源应用馆、种质资源保存库、土壤保存库等。项目为区域主要农作物、特色农作物及其他功能性植物的种质资源保护、新品种选育、优良品种应用推广提供有力支持,为农企、农牧民培训交流以及国内、国际的种业科技合作交流提供便利,目前已收集种质资源2.5万余份。到2025年,将建成“一区多园N基地”,形成保存、鉴定、评价、选育功能齐全的一体化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体系。下一步,巴彦淖尔将积极争取将该项目列为国家重点支持项目,为黄河流域全域提供种子支持。

筑牢“压舱石”,全面提升耕地质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总书记赋予我们的重大责任。藏粮于地,要求我们必须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提升土地质量。目前,河套灌区有不同程度的盐碱地484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44%。作为全区第一个将盐碱地治理的集成技术进行推广应用并对各方面技术进行比对探索的盟市,巴彦淖尔在盐碱地改良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先后与清华大学、南京土壤研究所等17家科研院所合作,引进73家企业,实施5万亩盐碱地改良试验示范项目,该项目成为全国样板。在这个过程中,创新“两个机制”:一是制定涉农涉牧资金统筹整合实施办法,设立“绿色产业发展基金”和“河套灌区现代农牧业产业发展基金”,搭建政企合作平台,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二是制定土地流转实施办法,建立土地流转费用优先高标准缴纳农民养老保险、分年度支付、定期增长的机制,保障农牧民长期可持续受益。目前,巴彦淖尔每年粮食产量稳定在55亿斤以上,“十四五”期间,计划完成90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完成后,可新增粮食产量60亿斤以上,相当于“再造一个河套”。下一步,要积极争取国家对河套灌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专项支持,探索通过市场化运作进一步提升河套灌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争当“排头兵”,用先进科技支撑、示范带动现代农牧业发展。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到现代智慧农庄标准化生产,巴彦淖尔起步就瞄准世界一流农业科技和生产经营模式,借力科技“外脑”,集聚打造各类先进生产经营模式和平台载体,以点带面,为农业生产示范打样。先后引进了中美、中以、中俄、中奥等中外合作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成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200万亩、农牧业示范园区130个、田园综合体29个。积极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功入选全国拟建名单,示范带动和倒逼农牧业经营主体转变生产方式,农高区内现已建成2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2个博士科研工作站、2个自治区工程中心、18个企业技术研发中心、2个国家级和4个自治区级星创天地,已集聚高新技术企业10家,产值达到105亿元。加强与中科院、农科院等顶级科研院所合作,柔性引进30多位知名院士和权威专家,在地市一级率先建立生态治理和绿色发展院士专家工作站,为现代农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同时,巴彦淖尔全面落实各项金融政策,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为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先后与中国银行巴彦淖尔市分行、国家开发银行内蒙古分行、中国工商银行内蒙古分行、农行内蒙古分行、蒙商银行等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了全国首家乡村振兴示范支行——农行杭锦后旗乡村振兴示范支行,发放了全国首笔牛棚圈舍抵押贷款、土地承包经营权他项权利证书抵押贷款,有效解决了农牧民和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为巴彦淖尔现代农牧业发展、乡村振兴源源不断地注入金融活水。下一步,巴彦淖尔将继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实施科技兴蒙、百城百园行动为契机,重点推进产业聚集、科技创新、创新主体培育三大核心任务,着力做好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政策环境、深化科技合作、健全管理机制四项发展举措,聚焦“农、高、科”三要素,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引育,争当生态农牧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

提升“引领力”,创建并打响“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河套本身就一块“金字招牌”,但是长期以来,河套农畜产品初级产品多,品牌“小”“散”“乱”,“河套”名声在外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和开发。针对农牧业生产方式粗放,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品牌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巴彦淖尔从2017年起开始谋划并成功创建、全面打响“天赋河套”品牌,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合作,组建“天赋河套”农产品质量联合管理中心,制定183项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标准,严格授权、奖励、监督、退出机制,倒逼生产经营主体生产高品质产品。建成“天赋河套”总部基地,京东旗舰店上线运营,优质特色农产品进入北上广深市场。目前,“天赋河套”品牌知名度、影响力不断提高,先后荣获中国农业最具影响力品牌、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等17项大奖,53款授权产品实现溢价30%以上,带动全市优质农畜产品整体溢价15%以上,已成为引领推动农牧业转型、实现企业增效、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重要引擎。

做好“大文章”,推动农牧区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在农业领域创新提出“亩均效益论英雄”理念,通过品牌引领、龙头企业带动等综合措施,优质耕地亩均综合产值达到2万元。制定出台《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套灌区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产品质量重要指示精神的实施意见》和土地流转、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农涉牧资金整合三个办法,引进培育龙头企业,扶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建立紧密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功能拓展、技术引领等多种产业融合发展模式。58.5%的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有效保障农牧民利益。巴彦淖尔市还创新性成立绿色产业统筹发展办公室,以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市场化推动相结合为原则,把发展大产业、净化大生态、落实大项目、搭建大平台、做强大品牌等职能集于一身,围绕园区基地规模化建设、订单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着力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统筹推进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输出基地及中外农牧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等。在绿色产业统筹发展办公室的引领和服务支持下,全市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发展到近300家,年销售收入近400亿元,全市20万农户进入产业化经营链条,农牧民人均年产业化收入达到13000元。

巴彦淖尔将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一张蓝图绘到底,全力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力建设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输出基地,为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和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责任编辑:王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