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全力推进牧区现代化建设 奋力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乌拉特中旗牧区现代化试点探索与实践

2020年乌拉特中旗被自治区确定为牧区现代化试点旗以来,立足功能定位、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发展需要和现实可能,统筹推进草原生态保护、现代畜牧业发展、牧民生活改善三生共赢,逐步走上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具体工作实施流程和主要做法:

一、谋篇布局,增强试点工作动力

作为自治区西部荒漠化草原探索牧区现代化试点的典型代表。中旗抢抓发展机遇,把新发展理念贯穿示点建设全过程和各领域,成立了牧区现代化试点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推进牧区现代化试点工作。按照自治区《牧区现代化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制定了《乌拉特中旗牧区现代化试点工作方案》,编制了《乌拉特中旗牧区现代化建设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制定四项责任清单,三项制度,明确目标任务,时间进度,上下齐心,团结一致,决心一张蓝图绘到底。

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中旗坚持“生态优先、牧民主体、规划先行、改革引领”的原则,以建成“1+5+N”试点示范为引领,以探索推进“四个实现”,实现牧区“五个全域化”为目标,三生共融,打造1个“五位一体”现代化百万亩牧园综合体。(生态文明示范区、绿色产业集聚区、美好生活共享区、旅游度假休闲区及草原文化体验区)。示范引领,推动5个不同发展类型试点(呼勒斯太苏木呼勒斯太嘎查“生态修复+民俗体验+联户经营”三生共融示范点;新忽热苏木白兴图嘎查生产经营模式转型示范点;川井苏木萨如塔拉嘎查“联户经营、奶食品加工、民族手工艺”三产融合示范点;巴音乌兰苏木巴音宝日嘎查蒙古马产业全链条示范点;甘其毛都镇德日素嘎查荒漠草原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示范点)。

目前 “1+5+N”试点示范区建设按目标计划稳步推进中。按照“建成一批、正在建设一批、谋划一批示范带动能力强的项目”的整体布局,先谋划实施生态、产业和民生领域试点建设示范性工程56个。第一批共建成和正在建设的示范性产业项目14个。其中生态修复示范性项目1个、优势特色产业示范性项目2个、畜产品品牌由数量增长向品质溢价转变示范性项目2个、实现经营方式组织化的示范项目4个、荒漠草原现代畜牧业示范项目1个、马产业全链条示范性项目4项。各示范性产业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另一批产业项目正在谋划中。补齐短板,务实试点建设基础。一批生态生产生活项目落地实施,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二、大胆探索,推进“四个实现”实现“五个全域化

中旗深入推进草原生态保护修复、传统畜牧业提升、农牧业融合发展、畜牧品牌培育、电商体系构建、科技推广应用、特色产业壮大、基础设施改善、文化传承培育、治理能力提升十大工程,推进草原智能科学管护、生产方式现代化、牧区生活品质提升、经营方式组织化“四个实现”,建立健全牧区社会化公共服务体系,实现数字监管监测草原生态保护全域化、优质种子供给工程全域化、动物疫病防控服务全域化、社会公共基础服务能力全域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全域化“五个全域化”。努力实现牧区现代化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让畜群降下来、牧民富起来、草原绿起来、边疆美起来。

(一)构建数字化管理体系,实现草原智能科学保护。聚力打造生态文明示范区,实现草原智能科学保护和生态宜居。

一是加快推进绿色生态建设,实现草畜平衡。优化畜群结构,控制畜群数量,推行舍饲半舍饲养殖,目前在生态文明示范区落实季节性休牧轮牧33万亩、利用水库地表水在同和太种畜育中心牧业分场周边实施0.8万亩天然草原非充分灌溉生态复示范性项目已开工、计划依托非充分灌溉项目建设荒漠草原草种库,正在准备申报材料;242国道39.65万亩草场修复项目基本实施完成;建成4个规模化托管养殖基地,推动7个苏木场20个嘎查634户271.37万亩草实行休牧,共发放饲草111.6吨;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奖补资金已下达8392.22万元,将于近期制定实施方案并落实;严格落实草原生态执法监管和考核,减轻天然草原放牧压力。在牧草生长季,开发云水资源,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严格执行绿色矿山建设标准,现正在甘镇巴音查干的1处石油开采区开展绿色矿山自评,科学制定“一矿一策”方案,逐步推动全部矿山达到国家或自治区级绿色矿山建设标准。草场植被覆盖率大大提高,争取草原平均植被盖度不低于22%。

二是加强草原智能化监管,实现数字监管监测草原生态保护全域化。建立全域化的草原生态数字监测监管平台,建设集草畜平衡管理、草场资源管理、生态服务管理、草原灾害管理、放牧舍饲管理、草畜企业管理、生态工程成效监测“七位一体化”的草原生态管理服务系统,实现生态修复、现代畜牧业、现代饲草业及产品追溯体系的集成管理。建立健全草原火灾应急通信指挥系统、防火物资储备库、防火站和边境防火隔离带,实现草原生态保护使用卫星科技监管监测全域化。目前森林火灾高风险区综合治理项目已获得国家林业部批复,旗级防火储备库已建成。防火物资储备库(防火站)建设覆盖率将达到100%,草原火灾24小时扑灭率将达到95%。已申请到林业和草原保护监测大数据智慧平台建设资金1990.4万元,项目已完成预公示,正在编制实施方案;建成后预计覆盖牧区除山区牧户外,临散户的80%。

(二)打造“三区一体化”示范区,实现牧区生活品质提升。全力打造美好生活共享区,旅游度假休闲区,草原文化体验区,实现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一是打造美好生活共享区,实现公共基础服务能力全域化。为优先解决牧民交通出行、用电用水、网络通讯、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实际问题,中旗推进牧区 “十有”基础设施改善提升工程建设,全面提升治理能力,推动了美好生活共享。计划实施牧区基本供水井、管网改造项目,项目已批复;牧区现代化试点用电升级(新能源转网电)工程将于近期开工;2021年建设计划已报,待批复后施工;申请了清洁能源改造1310户;已建成9个4G通讯基站并投入使用;一期发展“智慧广电”宽带网络建设用户813户,二期正在建设中;计划利用2261万元专项债券实施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已获批,采购项目正在进行招投标,建设项目已交由各苏木镇场实施;已累计发放4670个家庭健康保障小药箱,并新购置8辆流动医疗卫生服务车,完成了12.1万家庭签约医生服务;试点嘎查启动建设便民商店。全面实现牧民“十有”现代化生活,人畜有饮水安全、取暖有太阳能、洗澡有热水器、如厕有卫生间、通讯有信号、出行有柏油路、放牧有智能设备、看病有流动医疗车、购物有就近小商店、文体有就近活动室。实现牧民生活宜居。

二是加大饲草料储备体系建设,实现牧区四级饲草料储备体系建设全覆盖。大力推进试点区域内储草体系建设,现建成大中小型各类集体储草库共27个,占地1.9万平米;牧户自建小型储草库104个,占地1.2万平米;牧户自建储草棚215户,占地1.9万平米,基本实现牧区四级饲草料储备体系建设全覆盖。

三是提升牧民增收综合技能,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全域化。在牧区初步建立较为完善的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畜牧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围绕牧区重点培育产业领域,建设全域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在牧区3个基层农技长期科技示范基地、3个动物疫病防治综合技术服务中心、甘其毛都镇荒漠草原智慧养殖园区及7个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示范基地、60个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示范户,安装智能化设施,使智能化覆盖率达到55%以上,让智能赋能牧区生产生活。实现远程查看、防疫、牧场等监测数字化、智能化、可视化、溯源化、标准化。转化应用科技成果17项,推广各类技术标准及规程30项以上,充分发挥好17个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10个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小院基地、8个科技创新平台、50多名高层次人才、25名科技特派员优势作用,组建专家工作团队,开展畜牧业生产技术规划、决策咨询,并在畜牧业生产的关键环节和时间节点,深入生产一线,积极开展现场技术指导培训,编印“乌拉特中旗牧区现代化畜牧科技成果实用手册”让农牧民在生产实践中转化应用技术标准。同时试点苏木储备本土大学生后备力量56人,在9个试点嘎查补选“两委”成员9人,选拔本土大学生18人,并都落实副职待遇,全部充实到牧区现代化试点一线,不断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推动基层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推进产学研融合发展,力争牧区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15%,进入产业化链条的牧民占到70%以上,人均收入由1.8万元提高到2.4万元以上,为全面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实现全域化奠定基础。

四是加大文化传承培育,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全力打造旅游度假休闲区和草原文化体验区,持续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打造地域特色文化旅游示范,计划建设航空飞行营地、那达慕会场、自驾营地等旅游项目,打造草原旅游品牌。目前,已完成航空飞行营地建设的前期规划和选址工作。下一步将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推进项目落地;计划同步提升现有的旅游接待中心基础设施,发展牧家乐、民俗体验等草原生态旅游产业。申报了乌拉特中旗鸿雁飞行营地、呼仁敖包阴山岩画博览园、乌拉特中旗阴山岩刻考古遗址公园等项目。全旗累计创建成3个国家AAA级景区、3个国家AA级景区和10个自治区高星级接待户,打造自治区级特色旅游示范名镇名村4个,形成5条精品旅游线路。年接待游客5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24亿元。马鬃山墓群被国务院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举行了大型非遗活态展示活动,共展出60余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共收集到乌拉特民歌170余首;已发行乌拉特经典民歌专辑20首,乌拉特民歌马头琴曲独奏18首;建成12个苏木镇场97个文化室。牧家乐标准化建设体系逐步形成,逐步走出一条集餐饮、休闲、娱乐、体验、互动为一体的草原生态旅游新路。辐射带动周边近万名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

(三)构建标准化体系,实现生产方式现代化。着力打造绿色产业集聚区,推进产业兴旺。现建设了3个重点产业项目,温更镇希日朝鲁嘎查的赛亿德传统奶食品加工作坊项目主体框架已完成,正在进行内部装修;蒙乐羔羊育肥出栏基地项目,主体框架已完成,正在安装智能化设备;新忽热苏木希热嘎查的羔羊育肥出栏项目,已基本完工。发展现代畜牧业是乌拉特中旗的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主导产业,需要通过打好种业翻身仗,构建现代牧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科技成果全域化转化应用等手段,突出抓好羊产业和马产业两大主导产业,推进现代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培育传统奶制品、传统手工艺品两大特色产业,搭建三级电子商务平台,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一是推动现代种业培育,实现优质种子供给工程全域化。种羊培育,二狼山白绒山羊良种繁育推广,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的原则,在同和太种畜繁育中心建成占地面积3500平米的现代二狼山白绒山羊牧场,成功培育出高品质二狼山白绒山羊种公羊500只,将通过“企业+核心育种场+育种合作户”的二狼山白绒山羊良种繁育体系,带动二狼山白绒山羊良种繁育推广。在甘其毛都镇新建戈壁短尾羊育种场1处,繁育推广戈壁短尾羊。戈壁短尾羊新品种培育项目获2020年度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丰收奖。种马培育,在巴音乌兰苏木乌力吉图嘎查呼日勒巴根建成蒙古马核心育种场2处,现培育种公马41匹,提升优质良种供给保障能力,达到了结构优、品种精、产值高的效果。

二是壮大特色产业,推进品牌建设。发展绿色优质品牌和民族手工艺、传统奶食品,打造区域共建、品类丰富、覆盖广泛的“乌拉特”区域公用品牌。推动草原畜产品和特色手工艺品进入国家、自治区名优品牌名录,发挥品牌带动效应。目前全旗共培育“三品一标”认证企业18家、建成品牌基地18个、品牌产品48个,被农业农村部推荐为第三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已认定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3个,今年新申报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个,乌拉特牛羊肉、二狼山白绒山羊绒、乌拉特奶食、马具、毡艺等草原畜产品和特色手工艺品入选国家、自治区名优品牌名录,成功申报了国家绿色企业3家7个产品,成功申请注册国家区域乌拉特羊肉地理标志商标,并积极申报“二狼山白绒山羊”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创建区。传统手工艺方面,建成川井苏木萨如塔拉嘎查传统手工艺产业园区、“天赋河套”乌拉特礼物民族手工艺精品展厅,规化建设乌拉特中旗民族文化产业园,成立了牧区联合商会、传统手工艺协会,建成实操培训基地。现乌拉特铜银器制作技艺、蒙古族传统擀毡技艺、乌拉特刺绣3项民族手工艺品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从事民族手工艺制作的匠人有417人,主要从事乌拉特蒙古族传统服饰(头饰)、金银玉器、奇石木雕、美术皮画、生活用品(马具熏香等)、特色奶食(驼奶)等六大类35个品种。传统奶食品方面,培育传统奶食加工合作社、作坊共50家,建成温更镇希日朝鲁嘎查民族奶食品加工示范基地和呼勒斯太苏木呼勒斯太嘎查集体奶食加工合作社、巴音乌兰苏木标准化特色酸马奶加工厂等传统手工艺(奶业产业)发展示范性项目示范点7个;共计划投入奶业振兴补贴资金248万元,从饲草料收储、中小养殖场改造升级、进口母牛、马奶特色标准化加工试点等方面给予补贴。升级改造民族奶食品标准化加工车间7家,其中新忽热苏木都思乐合作社、豪聚奶牛养殖场等4家入选自治区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首批试点示范名单。试点范围内的民族传统奶制品加工作坊全部达到生产标准化经营规范化,初步形成“养殖户+公司+合作社”一体化经营、加工多元化新型利益共同体。推动建立优势畜种及产品追溯体系,创建全国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旗工作正在推进,18家企业入驻国家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年定量检测1000批次,定性检测8000批次。全面提高了我旗农牧业安全水平,促进我旗农牧业产业稳步发展。

三是深化牧企利益联结,促进农牧业产业融合发展。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内培外引”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力强的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拓展“电商+农畜产品标准化”销售渠道,培育扶持11家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多家农畜产品加工企业、3家农牧业产业联合体、139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66个市级示范家庭农牧场、专业合作示范社、3家全旗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牧业企业、219个农牧业生产托管服务组织等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耕、种、养、管、保、收、储、运、销”农牧业生产环节全程社会化综合服务。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服务带动农牧户1万多户。上半年全旗紧密型农企利益联结比例达56%以上,带动农牧户年均增收12090元。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9.3%,农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5.12亿元,全旗农牧业产业集群全产业链产值达14.1亿元。500万以上的农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9214.13万元。加快农畜产品流通,5个牧区现代化嘎查物流服务站开始全面建设;建成电子商务产业园1个,构建覆盖旗、苏木镇、嘎查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在全旗100个以上的自然村建立电子商务服务点,扶持上千家个体网店,带动就业创业2000多人次,让数万中旗人民共享电商带来的便捷服务,全旗有20多家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及70余农牧户实现电商化转型,上半年农畜产品网上销售额累计完成529.24万元,中旗已进入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公示名单,助推中旗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是推动物疫病防控社会化服务,实现动物疫病防控服务全域化。中旗在全市率先开展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创新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中旗打破了传统防疫运行模式,探索向农牧民提供更加专业化、精细化的兽医公共卫生服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保障畜产品安全和畜牧业健康绿色发展,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属地管理、分区防控、分类指导、高质量发展”的原则,全力推进乌拉特草原畜间疫病免疫无疫区建设与疫病净化工程。投资850万元改建3个动物疫病防治综合技术服务中心,2家动物疫病防治综合技术服务中心土建工程已完工,另1家正在办理采购手续。建立“互联网+远程诊疗平台”,建设疫情监测、疫病治疗、流调报告“一张网”,完善病死畜禽“统一收集+保险联动+集中处理+线上监控”长效运行机制,构建起三级疫病防治服务网络,确保病死畜禽应处尽处,实现全旗养殖户疫病防控技术服务零距离全覆盖;动物疫病防控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由第三方内蒙古云牧优佳科技有限公司承担全旗的疫病防控工作,共预防免疫各类牲畜809.1118万头只(羽),排查非洲猪瘟生猪2.28万多头,免疫密度、质量和抗体水平均达国家规定标准,已实现动物疫病防控服务全域化,解决了专业人员短缺、服务不优、质量不高问题。努力创建国家动物疫病净化示范区。探索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畜牧业保险体系,推动保障范围由产量损失补偿向市场风险补偿拓展,实行能繁母猪和奶牛养殖业保险,共参保6111头,保费284.888万元。

五个全域化项目是打基础、管长远、覆盖全旗的项目,是我旗试点工作中的亮点。现动物疫病防控服务全域化已初见成效,既减少了防控成本,又落实科学统一防控,全旗牧民受益,最具普惠性。其他全域化项目也正在积极推进中,建成后将增强全体牧民幸福感、获得感 安全感。

(四)体制机制创新发展,实现经营方式组织化。在推进牧区现代化试点工作中,中旗依托“南农北牧、南草北饲、北繁南育、北肥南施”资源优势,以嘎查新型股份制合作社为主体,引进推广现代技术模式和经营理念,发展牧家乐、民族乳制品和手工艺品加工制作等产业,探索建立5个各具特色的不同发展类型牧区现代化试点示范嘎查。优化整合草场,统筹资源配置,推行“联户经营”模式和“集体合作经营”模式。各试点嘎查立足实际,体制机制创新发展。各具特点、各具示范,初步形成“5个试点嘎查”不同发展类型多种合作现代化经营模式。“5个试点嘎查”不同发展类型多种合作现代化经营模式运行成型后,将在类似相近嘎查复制推广。

一是推行“联户经营”模式。引导一批养殖能人发展壮大标准化规模家庭牧场和新型合作社,守边固疆。试点呼勒斯太苏木呼勒斯太嘎查、温更镇希日朝鲁嘎查、新忽热苏木希热嘎查等正以不同模式开展联户经营,建设规模托管养殖基地,将牧民超载的羊进行统一托管育肥。通过组织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生产生态生活效益初显成效。试点呼勒斯太苏木呼勒斯太嘎查以“企业+党支部+牧户”的模式发展超载山羊托管育肥项目,建成占地面积86亩,养殖1万只羊规模的不下山托管养殖示范基地,采取寄养托管、订单散养和自繁三种方式,带动50户牧民实施规模化养殖,推动实现草畜平衡。嘎查集体年收益可达40万元。协同推进现代规模生产经营、牧企利益联结、草原生态保护。初步形成“生态修复+民俗体验+联户经营”三生共融一体化现代经营合作模式。试点温更镇希日朝鲁嘎查蒙乐羔羊育肥出栏基地,党支部带动嘎查专业合作社吸引牧民加入合作社,党员示范入股,并带动群众积极参与入股,以合作社为经营主体,培育10户牧户联户经营示范点,自发组织开展草原网围栏并网联户经营,预计每户年增收5万元;并可逐步将粗放式放牧转变为集约式、规模化养殖,提高牧民、嘎查集体经济收入。由“单打独斗”向 “联手致富”转变,实现经营主体“共建共营”、经营收益“共营共享”、经营目标“共营多赢”。初步形成草原网围栏并网联户现代化经营合作模式。试点巴音乌兰苏木巴音宝日嘎查立足特色资源优势,引进阿度马业公司,采取“企业+基地+牧户”模式,带动牧民从事蒙古马养殖和乳业加工生产,推动马产业特色品牌化发展,嘎查集体年收入可达10万元。同时采取“经纪人+合作社”经营合作模式,带动89户牧民加入马匹交易,牧户年可增收4.5万元-10.8万元。初步形成蒙古马产业全链条现代化经营合作模式。

试点新忽热苏木白兴图嘎查引进巴彦淖尔市创园生态修复有限责任公司,采取“企业+党支部+牧户”模式,建设500头养殖规模的肉牛养殖托管养殖基地1处,可带动20户牧民转变经营方式,实现利益共享,推动牧民分户经营向集体合作经营转变、畜产品向精细化加工方向拓展,协同推进现代规模生产经营和草原生态保护一体化布局。初步形成生产经营转型示范一体化合作模式。

二是开展“集体合作经营”模式。依托集体产权改革成果,各试点嘎查根据鲜明的产业基础、草牧场条件等资源禀赋,采取“党支部+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在各嘎查组建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成立集体经济合作组织整体经营管理,统筹资源配置,推进农牧旅贸融合发展。建成了以甘其毛都镇德日素嘎查以“党支部+牧户”的模式发展荒漠化草原羊产业舍饲半舍饲规模养殖,日光羊舍产业园项目为代表的嘎查集体经济,协同推进现代规模生产经营。甘其毛都镇德日素嘎查日光羊舍产业园项目,计划投资1200万元,建成占地面积6.88万㎡的产业园,智能日光羊舍10栋共1万㎡,养殖规模可达到8400只,由嘎查集体经济合作组织为主体进行运营,吸纳30户牧民入园养殖,建立牧户联、草场连、牧道连、利益联的互联互通共享机制,打开网围栏,整合碎片化草场,实行季节性休牧、划区轮牧,开展并网经营。嘎查集体经济年收益达到32万元。户均年收益预计达到20万元。初步形成荒漠草原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互联合作模式。

同时鼓励创新组织管理模式,壮大N个专业合作组织,推动5个不同发展类型试点,组建新型专业合作社、高标准家庭生态牧场,壮大集体经济组织试点,现为61个嘎查股份经济合作社颁发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证》,61个嘎查的农牧户股权证已全部发放完毕;全旗备案登记农牧民专业合作社139家,建成66个市级示范家庭农牧场、专业合作示范社;219个农牧业生产托管服务组织;建成以甘其毛都镇乌日诺专业合作社等为代表的9个标准化专业合作社;审核认定颁证家庭农牧场322家,建成以川井苏木齐达赖、希日朝鲁嘎查蓝野牧人等为代表的高标准家庭生态牧场60家。为实现“联户经营模式”“集体合作经营”模式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营销、品牌化运作奠定基础。初步构建“四季轮牧”“一网一栏”区域化大格局。力争草原平均植被盖度不低于22%,智慧家庭生态牧场示范户达到40%以上、牲畜存栏量保持在8.4万头(只)实现草畜平衡,试点范围内的民族传统奶制品加工作坊全部达到生产标准化经营规范化,牧家乐星级标准化建设体系逐步形成,嘎查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进入产业化链条的牧民占到70%以上,人均收入由1.8万元提高到2.4万元以上,单一从事畜牧业生产的牧户保留在50%左右。

 三是构建“两南两北”农牧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坚持“为养而种、种养结合”的理念,在农区种植玉米90万亩,占全旗播种面积的56%,种植苜蓿1.8万亩,燕麦0.48万亩,青贮玉米13万亩,收储饲草料133万吨,保障了优质饲草料的供给能力;引进饲草加工企业、培育饲草加工专业合作社4家,在以巴彦淖尔市巨牧饲草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从事饲草加工企业的引领下,推广农作物秸秆和牧草饲用等加工技术,推进“五化”技术,推动秸秆利用产业化,年转化率达66.2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6%。建成以新忽热苏木查干敖包嘎查陶格通农机专业合作社为典型代表的区域粪污收集处理中心10处、粪污储存池11处、干湿清粪池90处,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完成粪污全量收集还田利用80万吨,全旗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0%,初步构建南农北牧、南草北饲和北繁南育、北肥南施,“两南两北”农牧循环体系。

乌拉特中旗牧区现代化建设,正呈现出以“点”带“面”的勃勃生机的发展态势。星星之火,必将燎原!牧区现代化试点,是乌拉特中旗新一轮发展的引擎,必将带动乌拉特中旗全面实现跨越式发展!春潮涌动!蓄势待发!乌拉特中旗将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

[责任编辑:王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