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全区司法行政系统英模人物 杨光

让爱的阳光洒遍大墙内外

——杨光 呼和浩特高度戒备监狱医院院长

说起杨光,人如其名,不仅阳光、自信,也能像太阳光那样将温暖带给他人。

杨光2009年3月加入监狱人民警察这支队伍,12年的工龄,15年的党龄,也许仍算是一名“新兵”。但有幸的是,监狱系统和公益组织,为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让杨光实践了母亲的愿望,将自己爱心的“阳光”,播撒到了大墙内外。

2011年,杨光在呼和浩特第三监狱某监区担任管教干事,当时监区服刑人员刘某,由于岳父在进行废品收购活动中涉嫌销赃,被公安机关拘留,导致他思想波动,情绪焦虑,行为异常。发现这一情况后,杨光意识到,此时的刘某,最需要的是用亲人般的关爱去消解内心的不良情绪。于是,他专门安排了多次有针对性谈话,不仅对刘某家中变故表示关心,同时帮助他分析家中变故的缘由,用亲切的话语同他交谈,对他进行细致开导。渐渐的刘某冷静了,家中变故也得到了妥善处理。“有一次他对我说,谢谢你,杨干事,除了爸妈,你最关心我了。”刘某对杨光产生了信任,总是向他汇报思想和改造情况,由于表现良好,获得了多次表扬,逐渐成为了服刑人员中的改造积极分子,起到了带头作用。

在为期五年的管教工作中,杨光意识到,一部分服刑人员之所以犯罪,主要原因是缺乏家庭温暖、人文关怀。如果能够借助社会公益组织的力量,进行爱心感化,将对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012年,他利用呼和浩特第三监狱开展社会帮教的良好契机,联络“紫丁香之爱”“爱心妈妈”等社会公益组织,对多位服刑人员开展社会帮教工作,同时进行爱心感化。目前,得到帮教的服刑人员因确有悔改表现,获得了减刑并释放,都从事起了正当职业,家庭生活也步入了正轨。

在完成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多年来,杨光积极参加扶危济困、爱心捐赠、无偿献血等社会公益活动,陆续捐助了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黄合少镇、清水河县、武川县的三名贫困小学生。从2006年起,他开始坚持无偿献血,14年献血5600ML,相当于1.5个成年人的全身血量。2017年3月3日,杨光在参加无偿献血活动时,填写了“志愿捐献者登记表”,成为了一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

2019年7月15日,是个难忘的日子,杨光接到呼和浩特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一名患者急需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生命,而他刚好和患者低分辨配型相合,希望能再进行高配筛查。得知此消息,杨光立即回复,自己愿意捐献,同时第一时间向监狱党委作了汇报,监狱党委和同事们给予了大力支持。杨光觉得,能够通过自己的一点点努力,挽救一个人的生命,是他的幸运。

7月26日,杨光走进了医院,进行了高分辨血样检测。9月9日,完成了健康体检,并于9月27日制定了采集计划。2019年10月9日,他结束了国庆安保任务,入住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先后接受了五次动员剂注射,当时他出现了肌肉酸痛、低烧的症状,身体发冷,腰疼的厉害。怕家人担心,只好咬牙忍着。

虽然母亲对他说:“凡是救人,就要承担风险。”但是在一起的时候,杨光还是看出了她的担忧和心疼。并劝慰母亲:“捐献造血干细胞,不是以命换命,而是用自己的一时,换来患者的一世;不是剪切粘贴,而是拷贝粘贴。造血干细胞有很强的再生能力,不久之后就会复原再生,不必担心。”躺在床上,杨光更加清醒地了解和认识到,从他注射第1针动员剂进入捐献流程开始,被捐赠的患者就做了清髓,进入无菌仓,此时放弃捐献,就等于剥夺了病人的生命,人命关天的大事,这点疼痛算得了什么。

在入院观察、注射动员剂5天以后,10月14日,杨光正式开始采集造血干细胞。在干细胞采集室里,他静静躺在床上,身旁的干细胞分离器“滴答滴答”运行着。看到自己的造血干细胞被源源不断地采集分离,杨光仿佛看到了生命的阳光开始在患者的身体里“生根发芽”,这种奇妙的感觉让他对生命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经过四个多小时的采集,194毫升造血干细胞顺利采集出来,于当天中午第一时间运抵血液病患者所在城市。杨光光荣地成为内蒙古第84例、内蒙古监狱系统第2例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爱心捐献者。受捐患者给他捎来了一封感谢信,娟秀的字迹承载着满满的谢意,她写到“是您在我身处困境时,再次让我看到了生命的曙光,给予了我战胜病魔的勇气,我一定坚强面对困难,不辜负您的期望,争取早日康复。”

捐献当日,内蒙古自治区红十字会、呼和浩特市红十字会相关领导,专程来到医院看望杨光,呼和浩特市高度戒备监狱政治处领导,全程陪同完成了捐献。10月25日、27日,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我爱公益》栏目对杨光进行了专访。11月13日,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法治专线》栏目《狱中面对面》环节,以专题《让阳光洒满每个角落》为题,对他的事迹进行了报道。

杨光说:“成绩属于过去,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我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司法行政事业和社会的公益事业贡献更大的力量。”

法治宣传中心 编制

[责任编辑:孟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