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土地流转转出农民幸福日子

7月22日,赤峰市红山区文钟镇黑沟门村陈刚永和妻子王国英在院子里喂没有出栏的30多头猪和100多只鸡。建档立卡贫困户陈刚永靠养猪、鸡脱贫,年收入36260,人均纯收入12090。

仲夏的红山区红庙子镇东南营子村,百亩绿油油的辣椒缀满枝头,流转出土地的村民们有说有笑的忙碌着,好一派农忙的喜悦景象。

近几年,红山区以土地流转为主抓手,用农民沉甸甸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书写了助推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答卷。

土地流转让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增长

每天早上8点30分,文钟镇二道井子64岁的村民李君成来到了离家不远的赤峰嘉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班,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7月22日,文钟镇二道井子村沐浴在夏日的晨光中,今年39岁的李晓亮走到院子里,准备上班,工作单位是赤峰嘉润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村民李君成和李晓亮都是把家里的土地流转给了这家公司,然后又给这家公司打工的村民。李君成负责公司的杂活,修修补补扛扛搬搬;李晓亮负责生产车间北虫草菌苗的管护,每个月他们都能拿到3100元的工资,流转的土地每亩每年的收入是1000元。他们对于目前的生活非常满足。

然而就在前年,跟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李君成,还是一个“靠天吃饭”的农民,这个时段,夫妻俩正头顶烈日在家里的十几亩薄田来回巡视,察看庄稼的长势。

“以前播种、施肥、都是自己干,操心也多,可辛苦了一年,除去成本,最后落在口袋的钱也不多。遇上年景不好,连成本都不一定能收回来。”当初,困惑中的李君成,正是红山区众多农民的一个缩影。

红山区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让农民持续增收致富。眼前这片黄芪药材种植基地,是红庙子镇后道村从60户村民中流转过来土地,再由种植大户整体承包建设的。这让村民不再自己经营土地,而且每年每亩地就可获得500元-----1000元的纯收入。目前,红山区中草药种植面积达到5600亩。

红庙子镇后道村村民杨记才告诉记者:“现在老百姓得到了实惠,出去打工再加上土地流转的收入,一年收入能达到4万元左右了。”

“以前在地里干活很忙,想出去打工都不可能,现在土地流传出去后,我和老公打工也能挣不少钱。去年,家里添置了轿子车,真没想到!”李晓亮由衷感叹。

文钟镇黑沟门村村民陈刚永就是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后,靠养殖增收致富,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命运。

“流转出土地后,村民在提前获得2倍土地耕种收益的同时,可以就近到种植企业打工,或进城务工获得更多经济收益。,我的公司流转村民土地1000亩,每亩土地流转金是1000元,愿意来上班的村民都可以来上班。”赤峰嘉润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何军说道。

“流转了土地,农民的双手从土地里解放出来,还可以出去打工,每天有100多元的收入,一年也能多收入5000到10000元左右。土地流转后,通过集约化经营,粗算每亩节约了200元成本。”红庙子镇副镇长张宇对记者说。

2021年,红山区红庙子镇流转土地19069亩,涉及农户3686户;文钟镇流转土地98140亩,涉及农户13500户。在土地流转的推动下,红山区农业机械化的脚步日益加快。

“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

7月22日,红庙子2万亩高效节水试验田采用滴灌作业,通过云平台监控用水量,控制农业生产用水,预计年节水量在600万m³以上,通过制高点监测设备的安装实现农田的种植及灌溉情况的在线实时查看,水井房内部安装监控设备,实现水井房内设备运行及水泵开关情况的全天候监控,达到省水、省时、省工、省肥、增效5个成效。

“以往三个人一天能完成10亩的作业任务,而现在实行机械化后一个人一天就能完成50亩的作业任务,不仅减轻了人工劳动强度,还能将铺膜误差精准控制在1~2厘米之内。”赤峰市艳军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总经理孙艳军说。

为了让农户从传统农耕顺利转换到机械农耕,孙艳军流转土地500多亩,在流转土地上用农业机械进行试验耕种。农户看到10台农业机械用时两天500多亩就顺利播种完成。

这是传统农耕不敢想的,传统农耕农户每家有50亩地春耕就得需要1个月时间才能耕种完。传统秋收平均每户需要1-2个月的时间,农业机械秋收不仅解决了繁重的农活,更能适时抢收农作物。秋收后的农田整理传统农耕基本上每天也就是几亩地,而农业机械每天就可以整理五六十亩地。

“种子方面都是适合当地气候、土质的优良种子,除了有以往的经过认可的好种子,还通过一些知名种子公司购进一些改进的、升级的、优质、高产的新种子。化肥方面只经营一个既有口碑又有信誉的化肥品牌。其它农耕物资也是层层把关严格把控质量。不管是种子还是化肥、地膜我都是在自己流转的土地上先进行实验种植后再推介给周边农户。”孙艳军说。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环节。红山区共有23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分为种植、养殖、种养结合、服务类、其他(销售、加工、仓储),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30个,受益农户19673户,覆盖率62.45%。大型“智慧农机”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也让农业生产从“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变,标志着红山区农业已步入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种植,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注入了新动能。

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农民幸福指数

如今,无论走进红山区的哪一个乡村,首先映入眼帘的,都是整洁干净的柏油路面,家家门前有花、院中有树,目光所及之处,一片葱茏绿意。

红山区以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为基础,以农村牧区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和“厕所革命”等七项任务为重点,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过去“脏乱差”的卫生死角现在焕然一新,村民们的精神面貌也与以往大不相同,乡村文明新风吹遍每个角落,美丽乡村建设正如火如荼。

2020年,红山区改造农村户厕1000户,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今年以来,接续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上半年累计出动4260人次,清理垃圾2.35万车次,清运生活垃圾约44万吨。同步设置地坑点124个,转运站6座。 提档升级农村便民连锁超市20个,14个行政村全部建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为每个自然村配备保洁员,新建农村户厕1500个、公厕88所、垃圾点103处、垃圾压缩站5个,在全市率先实现城乡环卫保洁一体化。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产业发展质效双提。杨家湾田园综合体年度基础设施项目全部竣工,1490亩赤新旅游公路沿线花海种植全部完成,二道井子2万平蛹虫草联栋智能温室建成投产,红山花卉过渡市场总占地面积65亩,合计投资1800万元,建筑面积达到1.6万平方米,现代扶贫试验农场、西水泉密植樱桃种植产研基地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农业质量显著提升,新增花卉、杂粮杂豆、中草药等特色作物种植632亩、节水农业作业面积15000亩。

“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土地流转改变了农民“靠天吃饭”的传统收入方式,不但解放农村生产力,还使农民身份转变为“房东”,享受种植、租金的双重收入,综合种植分红、租金收入,外出务工收入,预计村民亩均收入500元以上,远高于传统种植收入,拓展了农民增收路径,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指数,使改革的红利惠及广大农民群众。”文钟镇宣传委员李冉冉说。(陈秀俊)

[责任编辑: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