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身边党员】杨君:从朝鲜归来的军医

杨君和老伴(资料图片)  

有着61年党龄的杨君,扎根祖国北疆,为呼和浩特市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奉献了毕生精力。七一前夕,记者跟随呼和浩特市第二医院的医务工作者们拜访了杨君,了解了这位老党员为医疗事业奉献的一生。

今年91岁的杨君与内蒙古结缘要从1958年说起。那年,志愿军开始全面撤出朝鲜返回祖国。作为一名赴朝鲜工作的军医,杨君和战友们在1958年5月登上了回国的列车。“回国时我们有一个营左右的编制人员,坐满了两节车厢,也不知道走了多久,终于到了地方,下了车才知道来到了内蒙古呼和浩特。”杨君说。就这样,这些军人们接到的最后一个命令——集体转业到呼和浩特市,组建呼和浩特市传染病医院。杨君也告别山西老家,扎根在呼和浩特。

建院之初,医院只有50张床位,基本每天都没有空床位。上世纪五十年代,麻疹、肺炎是流行疾病,还有猩红热、百日咳、痢疾等较为多发。因为传染病需要隔离治疗,入院患者的家人无法陪床,因而陪护也成为医生的职责之一。

有一次,一名入院患儿呼吸心跳骤停,杨君马上采取心内注射肾上腺素,进行心肺复苏抢救,成功帮助其恢复自主呼吸心跳,杨君还亲自照顾该患儿三天三夜,日夜守护在病床边,直到孩子体温下降,呼吸平稳,病情稳定下来才离开。“那次回到家里,他已经累得连炕都上不了,四肢肿胀得很厉害”,杨君的妻子对此记忆犹新。

长期一线工作,历练了杨君过硬的医疗技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医院没有小儿腰穿针,而成人的腰穿针会对幼儿造成损伤。为了能够让患儿得到及时救治,医院用7号针头进行小儿腰穿,这就要求医生必须一次成功,不容有失,如果二次穿刺则极易造成针眼堵塞。杨君是当时唯一能够完成这项任务的医生,从来没有失败过。

呼和浩特市传染病医院是当时全市医疗系统最早开展肝穿技术的医院,杨君同样是这项技术的带头人。最让他自豪的是,他还培养过两名大夫学习肝穿,把自己的技术传承了下去。

2003年的“非典”时期,这位已退休13年的临床主任,再次向医院申请到“非典”一线。杨君的4个子女中,有3个从事医疗工作。2020年的新冠疫情期间,这位一辈子在卫生战线奋斗的老党员,在自己“杨家将”的微信群里叮嘱在一线的3个孩子:“要耐心对待患者,要做好防护隔离”。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着下一代,这种红色的传承,使得子女们都踏实工作,不怕吃苦,心中永远装着患者。(文/北方新报正北方网记者  查  娜  实习生  郭珈均)

[责任编辑:张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