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摘帽”新起点 “赶考”致富路

——喀喇沁旗全力谱写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结合新篇章

与贫困揖别、和现代化图景相约,在历史的重托面前,喀喇沁旗一直奋力书写着一份令人民满意的答卷。答卷中起笔艰苦卓绝,行笔步履铿锵,收笔成果饱满,每一笔都指向最紧要的任务——摆脱贫困。

1945年前,喀喇沁旗各族人民长期遭受封建统治和剥削压榨。加之自然环境十年九灾,使全旗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1950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喀喇沁旗第一次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公爷府召开,170名代表共同讨论了《开好人民代表大会,发动广大群众搞好农副业生产,战胜灾荒,走向富裕》的报告。

1986年,喀喇沁旗被划定为自治区级贫困旗。1994年,被列为国家级贫困旗,扶贫开发工作以稳定解决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为主要任务,在方式上以区域式、连片式开发为主。

到2013年末,开发式扶贫阶段累计减贫33574户134500人,全旗贫困发生率由41.3%降至13.7%,基本解决了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2014年开始建档立卡工作,经过几轮动态调整,全旗共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387户26115人,占农村人口的8.7%,认定建档立卡贫困村88个,占行政村总数的54.7%。

2018年,喀喇沁旗顺利通过自治区第三方评估验收。

2019年4月18日,自治区政府正式宣布喀喇沁旗退出国家贫困县序列,由此摘掉戴了25年的贫困县“帽子”。脱贫摘帽后,全旗稳扎稳打,持续发力,建立稳定脱贫、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到2020年底,全旗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387户26115人全部实现脱贫,人均纯收入全部超过现行脱贫标准,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贫困发生率将至0,8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喀喇沁旗的脱贫史是几代人战天斗地、改天换日的创业史,是众志成城斩穷根、团结一致奔小康的奋斗史。对于喀喇沁旗而言,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全面实现小康,一个都不能少,奋进的脚步依然在路上!在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为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喀喇沁旗在脚踏实地做好眼前“脱贫事”的同时,着眼谋好未来“振兴路”,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借鉴脱贫攻坚经验,带领喀喇沁旗从全面脱贫走向全面振兴、共同富裕。

凝聚产业兴旺动能 写强“产业发展”篇

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喀喇沁旗考察时指出,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

产业振兴不仅是实现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二者有机链接的必然要求。2014年以来,全旗累计投入扶贫资金8.85亿元,促进群众增收的同时有效助力全旗产业发展。今年喀喇沁旗继续保持资金投入力度、拓宽投入方向,计划申请资金2.14亿元,其中整合衔接资金1.8亿元,京蒙帮扶资金0.34亿元,谋划项目43个。按照“一年扎实起步、两年明显变化、三年基本成型”建设思路,规划设计并着力打造“牛家营子中药材—龙山温泉康养小镇及田园综合体—王爷府硬果番茄—马鞍山村山葡萄及乡村旅游—西桥雷家营子乡村旅游及林果产业”等沿线乡村振兴试验示范带。发展中药材、山葡萄、硬果番茄、青椒等特色作物种植面积33万亩,其中以硬果番茄、青椒为主的设施农业10万亩,以北沙参、桔梗为主的中药材种植面积9万亩,北沙参、桔梗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70%和50%。山葡萄种植面积达1万亩。大力发展肉牛、肉鸭养殖产业,截至目前,全旗肉牛饲养量达10万头,肉鸭存栏量达108万只。

擦亮生态宜居底色 写妙“美丽乡村”篇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认真脱贫攻坚以来,喀喇沁旗以垃圾治理、厕所改造、提升村容村貌为主攻方向,使农村环境得到持续改善,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老百姓在乐享宜居的同时,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将生态效益转变为经济效益,让老百姓因环境的提升,而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

2016年,全旗11个村被列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2020年,喀喇沁旗雷营子村又荣获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雷营子村组织全村164户农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在合作社的统一规划下,全村1200亩耕地全部种植果树,建成采摘园3处。村干部带头开办农家乐,引领全村发展农家乐22户、住家院25间。村领导班子发动村民积极投身特色种植、特色养殖、农家豆腐等传统产业,参与乡村旅游业的村民达90%,基本形成了以“遗迹考察+乡村休闲+森林养生+观光度假”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链条,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29万元。

一直以来,全旗依托“全国生态建设先进县”“全国绿色小康县”品牌优势,以“生态游、红色游、近郊游”为载体,打造“生态养生休闲喀喇沁”旅游品牌,让绿水青山产金出银,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雷营子村研学基地、古山村森林康养、三家村王府美食、十家村满族风情为代表的特色乡村旅游发展格局。2020年,全旗累计接待游客75.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48亿元。

提炼乡风文明成色 写好“文化引领”篇

打赢脱贫攻坚战,靠的是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喀喇沁旗在深化扶志扶智行动的同时,不断加强教育引导,逐步改变陈规陋习,激发群众发展能力和内生动力。

为讲好脱贫故事,传递向真向善向美的正能量,喀喇沁旗不仅拍摄了《月季花开》《我的老家我的梦》《“小王爷”脱贫记》等多部微电影,还精心创作了扶贫话剧《不能倒下》,并通过网络宣传、下乡巡演等方式,让一部部情节生动的脱贫题材文艺作品扎根基层、深入人心。为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汇聚脱贫攻坚合力,喀喇沁旗坚持开展“舆论引导、典型励志、氛围铸志、文艺兴志”四大扶志工程;旗委书记给全旗贫困群众写了“好日子是用双手干出来的”公开信,用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打动人;坚持发挥“一约四会”作用,突出强化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全力提升乡风文明助力脱贫攻坚专项行动,为巩固脱贫、接续乡村振兴提供了思想支持、舆论引领和动力支撑。

如今,一场场活动将孝老爱亲扬美德、精准扶贫带民富、和谐社会谱新风等主题诠释得淋漓尽致。丰富的乡村文化生活,极大地改善了村民枯燥、单调的田间生活,使村民获得更加充实的精神世界,有力地遏制类似聚众赌博、攀比浪费、琐事纠纷等陋习,不断推动移风易俗,让乡村风清气正。

锻造过硬振兴队伍 写活“人才强农”篇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是推动乡村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治理主体和依靠力量。在脱贫攻坚阶段,全旗161个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扮演了“领头羊”的角色,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后,他们在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谋划乡村振兴战略上继续发挥着担重任、打头阵的作用。

从扶贫尖兵到振兴队伍,为了让“头雁效应”激发“雁群活力”,喀喇沁旗在持续激发现有驻村干部活力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等人才返乡创业,着力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振兴队伍。

今年以来,喀喇沁旗深入实施人才强农工程。由农业、林业等行业部门专业技术人才组成产业指导队,依托产业园区、基地培训产业技术骨干人才、乡土人才、党员示范户等790人次。举办各类农业农村优秀人才培训班6期,培训驻村工作队、村两委成员320人次,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优势,配强基层党组织工作力量,采取“乡招村用”“一村一名大学生”方式,选派基层锻炼服务人员、选调生等年轻干部到村任职174人。161个行政村发展储备45周岁以下村两委后备干部713名,稳妥有序推进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过硬的人才保障。

多措并举筑牢民生 写实“政策保障”篇

为推动乡村生活富裕,喀喇沁旗一直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几年来,喀喇沁旗积极构建立体化的综合保障体系,保障脱贫实效。坚持推进农村低保制度与精准扶贫政策有效衔接,全旗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享受低保、特困供养的人员共7962户12094人,实现了应保尽保、应救尽救;深入实施金融扶贫工程,累计发放贷款6.77亿元,惠及农户14526户46567人;坚持强化健康扶贫,全面实施“三个一批”、一站式服务、慢病送医送药等扶贫政策,建立健康扶贫长效机制,有效遏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全面落实教育扶贫政策,累计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各类教育扶贫资助资金2000.19万元,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28731人次;累计投入各类资金3亿余元,完成危房改造22687户;着眼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问题,实施5处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工程,累计安置贫困人口426户1176人……一个个承载着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梦的政策落地生根,一项项进村入户的惠民工程温暖人心。

围绕减少返贫和防止新的贫困发生,专门印发《喀喇沁旗“防贫保障基金”工作实施方案》,面向全旗现有建档立卡享受政策贫困人口和低收入边缘人口“两类群体”,设立每年度117万元的“防返贫、致贫保障基金”。自2019年第四季度实施以来,全旗共入户核查1028户,对“两类群体”中因病、因学、因灾支出较大且达到预警线的群众,实现了入户核查全覆盖,经过严格审核,符合赔付条件571户,累计赔付金额179.41万元。为降低疫情对贫困人口就业的影响,通过发布岗位信息、合理增设公益岗、鼓励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和季节性务工、落实企业和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奖补政策等措施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2020年全旗贫困人口实现务工就业7515人,33户脱贫监测户、43户边缘户享受了扶贫公益岗位政策。

拼却心血千万点,换得新绿万千重。如今,喀喇沁旗正将脱贫攻坚战中探索积累的有效经验,创新转化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强力支撑,奋力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吴海波 于悦)

[责任编辑: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