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科尔沁草原通达辽阔 内蒙古粮仓物阜民丰

辽河之滨,沃野千里。平川草原,通达辽阔。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叫通辽。

“十三五”期间,通辽市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产业转型升级迈出重要步伐,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显著提升,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生态保护修复持续推进,民生保障进一步改善……几年征程充满艰辛,奋斗成果殊为不易。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十四五”时期,通辽市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更好融入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紧紧围绕“两个屏障”“两个基地”和“一个桥头堡”全区战略定位,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以品牌建设引领转型升级,以品质提升、服务提效、人才提级、创新提能、生态提质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千亿级绿色农畜产品产业集群、千亿级绿色煤电铝产业集群、百亿级现代能源示范产业集群、百亿级镍循环经济产业集群、百亿级蒙中医药产业集群。培育发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城乡融合发展,创新社会治理,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通辽新貌。

牛支行作好牛文章

“请看第三、第四条:这笔贷款审批通过后,只能用于购牛购草购饲料,不能用于理财、炒股……”

5月13日一早,在通辽市科左后旗甘旗卡镇的中国银行牛产业金融服务中心二楼,客户经理张矾正与来自甘旗卡镇哈图塔拉嘎查的牧民宝河进行面签。

在对面窗口,工作人员红英刚给办理“惠牛贷”的赵喜文补拍了照片,他热切地询问啥时候能放款、利息怎么还。“大概一周吧。在卡里留点钱,每月自动扣利息。”得到答复后,赵喜文提着无纺布手袋急匆匆地下了楼,出租车司机还在外边等着呢。“我们家离这儿200多里地呢,打车一个来回200块钱。”赵喜文说,“就因为这儿的利息低。”

4.05%的年利率较同业低近一半,农牧民口口相传,“惠牛贷”深入人心。“惠牛贷款出台早,对口实施路子宽,推进黄牛产业链,挺关键!”这段三句半,表达了人们对“惠牛贷”的认可。

在自治区“引导金融回归本原,不断畅通实体经济融资渠道”的金融服务思想指导下,2020年12月1日,中国银行牛产业金融服务中心,又称“牛支行”,正式对外营业。从立项审批到对外正式营业,仅用了50天时间。

这是中国银行在全国成立的首家“牛产业”专门银行,是主要服务于肉牛养殖、奶业振兴的全产业链金融服务特色支行,同时也是一家经营性综合支行。截至目前,“牛支行”在通辽全境提供精准金融服务已覆盖科尔沁区、开鲁县、科左后旗、科左中旗、扎鲁特旗,先后为农牧民提供各类贷款460笔8000多万元。

为突出服务的专业性,“牛支行”改变以往以金融专业为主的招聘思路,主要招聘农牧林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且因科左后旗为蒙古族高度聚集区,精通蒙汉双语成为必要条件。牛支行此举旨在建设一支优秀的服务牛产业的专门队伍。

“牛年牛强到‘牛支行’做牛贷。”这句话仿佛为中国银行科左后旗支行行长、牛产业金融服务中心负责人牛强量身定制。为奶牛肉牛养殖、农产品种植乃至农牧民子女上学就业提供支持,让“牛支行”服务民生、普惠大众,牛强感到任务艰巨,使命光荣。

返乡大学生白永泉想贷款扩大养殖规模,别的银行只肯给他贷10万元。今年2月,“牛支行”对他的个人征信报告、家庭情况、经营状况等进行全方位了解审核后,给他贷了30万元。白永泉一口气买了30头牛,养殖规模达到120头。“我已经连续3天没睡觉了,最近8天,母牛下了12个牛犊!”白永泉疲惫中难掩激动。

“牛行长”是帮助白永泉圆梦的贵人,白永泉也成了“牛支行”的座上宾。牛强来科左后旗的时间并不长,常常向白永泉请教牛的品类、价格、养殖风险等等。作为银行信贷高级审批人,他不仅自己格外注重学习补足牛文化,还常请白永泉到银行为员工授课。

“他没事就看书、做笔记,不仅懂养殖,现在又开始研究胚胎,有思想,爱学习。”牛强对白永泉这个客户青眼有加,觉得他不是一般的牧民。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乡村振兴战略地位日益突显,发展乡村普惠金融,是民之所向。在黄牛之乡,学好牛文化、做好牛文章,才是真的“牛”!(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图门和西格 陈春艳)

最美山地草原。

9个民族一家亲

和面、洗菜、切菜、剁馅……大家分工明确、有说有笑,不时切磋一下包饺子的技巧。不一会儿,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了桌,夹起一个咬下去,香味惹人回味,幸福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周末,居住在通辽市科尔沁区科尔沁街道民航社区的张淑贤老人家里格外热闹。“孩子多,屋子窄,有点转不过身了。”张淑贤笑着说。老人眼里的孩子其实是社区工作人员和社区志愿者,大伙儿围坐在一起吃饺子、唠家常,体会着“家”的味道。

俄罗斯族的张淑贤快90岁了,早年从满洲里迁到通辽定居。多年前老伴去世后,她开始独居。民航社区工作人员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经常上门看望她,有事儿随叫随到。逢年过节,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还带上饭菜,到老人家陪她吃饭聊天。

“我们社区共有居民1371户,蒙古族、汉族、回族、满族、达斡尔族、藏族、壮族、锡伯族、俄罗斯族9个民族共同生活在这里。”民航社区居委会主任霍岩说,“虽然社区民族多,但居民彼此尊重、相互包容、和睦相处,就像一家人。”

为了让社区成为各族居民和睦相处、幸福生活的大家庭,民航社区党员干部和志愿者走访困难居民,结对子、交朋友,及时帮助群众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曾经租住在社区的蒙古族居民宋娜仁格乐日子过得紧,还要供两个孩子上学,社区帮她家申请了最低生活保障和廉租房,搬走好几年了她还经常回来看老邻居。锡伯族居民许洪军家住一楼,当年搭建的简易阳台后来影响到了楼上邻居,他二话不说立马拆了……”说起社区群众互助互爱的事,蒙古族社区工作者包红云滔滔不绝。

在社区这个大家庭里,邻里节、文化节等活动丰富多彩。社区组织居民成立文艺队,编排顶碗舞、藏族舞等民族歌舞,居民积极参与。每逢“七一”、国庆等节日,社区还组织开展文艺演出,居民同吃一桌饭,同唱一首歌。

人心齐,工作顺。2019年夏天,民航社区盟运北楼有8户居民家更换自来水管网,需要每家收费600元。为尽快施工,社区干部垫付了施工费。管道通了后,居民们很快主动把钱交到了社区。

“平日里,你尝他家一碗蒙古咸菜,他尝你家一碗辣椒酱。谁家烀苞米、包粽子,都会给邻居家送上一份。有这样的好邻居,很多居民舍不得搬家。”霍岩说,民航社区的居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民族团结的种子早已经开花结果。(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郭洪申 通讯员 康桂君)

沙沟里的“锦绣”风光

初夏时节,通辽市库伦旗先进林场的锦绣海棠郁郁葱葱,朵朵白花点缀枝间,风过之处,阵阵清香。站在瞭望台上,一幅绿色的生态画卷尽收眼底。

据了解,先进林场光照、土壤条件优越,2012年栽植了100亩锦绣海棠,经过几年的培育,海棠果色泽艳丽、口感香甜,营养丰富,广受消费者青睐。库伦旗自然资源局纪委书记曲成刚介绍说:“去年,先进林场海棠果总产量6万斤左右,收入180多万元。在先进林场、六家子林场等锦绣海棠经济林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下,全旗锦绣海棠栽植面积达到了6700多亩。”

库伦旗处于燕山北部山地向科尔沁沙地过渡地段,南部浅山连亘,中部丘陵起伏,北部沙丘绵绵。近年来,库伦旗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按照“南治沟、北治沙”的工作思路,依托退耕还林还草相关政策,以林业为突破口,完成多项综合治理和生态建设工程。目前,全旗林地面积(含乔木、灌木林)已达23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3%,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显著。

在库伦镇白庙子嘎查,村民嘎达刚刚送走买海棠苗的客商。“200株卖了5000多元,今年卖苗已经赚了3万多元。”嘎达笑着说。2018年,嘎达承包了50亩低产林地,改栽4000株锦绣海棠树。他算了一笔账:“过两年一亩地能产2000多斤海棠果,按市场价3块钱一斤算,50亩地能收入30多万,而且产量还会逐年增加。10年后,一棵果树产量稳超80斤,效益特别好。”嘎达对果林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2017年以来,库伦旗着力调整林业产业结构,林业发展方向从单一数量型向多元实效型转变,许多像嘎达一样的农牧民借着改造低产低效林的东风,开始发展以锦绣海棠为代表的经济林。截至目前,全旗推广经济林达到3万亩左右,经济林及果品年总产值达2000万元左右。

从过去的千沟万壑到现在的“锦绣”风光,库伦旗走出了一条经济与生态环境建设融合发展的新路子,改善了人居环境,增加了农牧民收入,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全旗目前拥有新老林业产业典型10余个,林区各单位被授予各级奖项10余次。(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见习记者 薛一群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许莹)

霍林河露天煤矿治理成果。

万顷煤田的“煤电网铝加”新路子

霍林郭勒市因煤而建,缘煤而兴。1975年,周恩来总理在一篇题为“吉林省和内蒙古交界处发现大煤田”的《国内动态清样》上,作出了开发霍林河煤田的重要批示,拉开了这片土地创业奋斗的宏伟序章。

手拉肩扛、风餐露宿,明月当灯风擦汗,雪煮碴子当晚餐。“起初,霍林河没有现成的住房,民兵们搭帐篷、挖地窨子,抵御零下40度的白毛风;没有现成的采矿专家,大家伙边学边干……”霍林郭勒市老年大学校长、当年首批开进霍林河进行建设的3500名民兵之一杨著权回忆道。

老一辈创业者一块砖一块砖地砌,一个螺丝一个螺丝地拧,凭着一股热情克服了重重困难,将建设南露天煤矿这个艰巨的任务顺利完成。

“和许多资源型城市一样,‘一煤独大’也曾是霍林郭勒市的突出特点,上世纪90年代,煤炭产业占经济总量近90%,占财政总收入近80%,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产业链条短等问题亟待解决。”杨著权说,旧动能通过转型升级实现“存量变革”,新动能则通过优选引进实现“增量崛起”。

几十年来,霍林郭勒市围绕产业高端化、绿色化、循环化和低成本化,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不断探索实践、先行先试,逐步走出了一条“利用低热值褐煤发电——打造低电价优势——构建多能互补、多点支撑、多网运行、多元消纳电力格局——以铝水直供加工高端铝材产品——循环利用工业废弃资源”的“煤电网铝加”循环经济产业创新路子,从根本上扭转了“挖煤卖煤”“炼铝卖铝锭”的粗放开发模式。这一做法被命名为“霍林河模式”。

该市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全市煤电铝主导产业已呈现规模化、集群化链条式发展,形成电力装机705.75万千瓦、电解铝产能228万吨、铝深加工产能202万吨。工业经济对煤炭的依赖度由68%下降到12.5%,电力、铝及铝深加工产值占比从54.6%上升到86.5% 。

“十四五”时期,该市将依托工业园区,全力建成千亿级绿色煤电铝产业集群。煤炭年总产能动态保持在3500万吨左右;电力产业逐步构建起风、光、火、储、制、研一体化多能互补能源系统;原铝产能达到330万吨,新增铝深加工产能250万吨。届时,以铝板带箔、轨道交通、汽车轻量化为主要品种的中高端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以上,各类工业废弃资源全部循环利用“吃干榨尽”。

从一片荒芜到万顷煤田,从煤电联营到“煤电用”一体化发展,霍林郭勒市在煤炭就地转化、电力多元消纳、原铝精深加工、资源循环利用、科技研发创新等方面持续发力,全面推动煤电铝产业延伸升级,被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评价为“最适合发展煤电铝产业的地区”。在国务院首次界定的262个资源型城市中,霍林郭勒市作为31个成长型城市之一,被国家确定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市、产城融合示范区创建地区。(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郭洪申 通讯员 胡秀军)

科左中旗万头牛养殖场。

你笑起来真好看

你笑起来真好看,像夏天的阳光。整个世界全部的时光,美得像画卷……

5月11日,走进通辽市科左中旗敖包苏木扎如德仓嘎查村部,一面心形笑脸墙赫然映入眼帘。从5岁孩童到85岁老人,男女老少动人的笑颜背后,是广大农牧民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上演绎的幸福故事。

“生活好了,哪个老百姓都乐!”60岁的村民郭双全一语中的。

郭双全是种粮大户,去年仅玉米就收获10万公斤,毛收入25万元。除了种植玉米、花生,他家还养了25头基础母牛,每年收入五万八万不是问题。借助距通辽市主城区仅25公里的地利,儿子在化肥厂当配料员,一个月最少能挣6000元。媳妇也去城里打工,栽树、保洁、铲地、扒玉米啥活儿都干。“从4月到11月,基本天天都有活儿,光打工,一家人一年的零花钱就够了!”郭双全说。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大伙儿干着都有劲儿,经常讨论下一年该种啥,打听去哪干活工钱多,总之净琢磨挣钱道儿。”生活好了,村民也懂得了精神享受,农闲时节,相约去大城市旅游、看风景。“华东五市、香港,我都去过。”郭双全说着,笑得眼睛眯成了一道缝。

整洁的庭院,200多平米的砖瓦房,现代化生产生活设施一应俱全……“这样的日子想都不敢想”。郭双全一家,只是嘎查百余户村民幸福生活的一个缩影。

在2017年之前,扎如德仓嘎查人均年收入还不足5000元。近年来,村党支部在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不断探索全村脱贫致富的路子。结合本村实际,以抓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抓产业扶贫和精准脱贫为突破口,完成农田节水管灌改造4600亩,亩均增收400余元;引导村民优化种养结构,成立养牛专业合作社,发展青贮种植,亩均增收1000余元,改变了“一粮独大”的传统种植结构。

为进一步提高村民收入,嘎查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和电商产业。“针对村民庭院户均面积近2亩,但普遍利用率不高的实际情况,党支部坚持‘政府主导、政策引导、因地制宜、群众参与’的发展思路,鼓励村民发展‘三个半’(半亩果园、半亩田园、半亩菜园)庭院经济,全村种植李子、苹果等果树约1980棵,每户平均15棵。”嘎查党支部书记白勇利说。党支部设立“可意网”服务点,村民可通过网络直销蔬菜、水果、鸡蛋等农副产品,扩宽销售渠道。

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作为通辽市的“五面红旗嘎查”、全市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扎如德仓嘎查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带领村民唱响了一曲脱贫致富的赞歌。2017年,嘎查退出贫困村行列,人均年收入超过1.2万元。

在党支部带领下,村民养成了垃圾分类等良好习惯,文明素养明显提高。嘎查组织开展“践行好家训”“培养好家风”活动,由党员干部带头,遏制大操大办红白喜事、不赡养老人、黄赌毒、封建迷信等突出问题,把不良风气压下去,把新风正气树起来。2020年11月,嘎查被评为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前不久又被评为第二批自治区民主法治示范嘎查村(社区)。

一个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美丽新农村,步履铿锵,奔向小康。(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陈春艳 许莹)

扎鲁特旗巴雅尔图胡硕镇经营家庭牧场的洪格尔巴特尔夫妇。

生态家庭牧场火了

5月的扎鲁特草原,乍暖还寒,绿意萌动。在通辽市扎鲁特旗巴雅尔图胡硕镇洪格尔巴特尔生态家庭牧场,牧民洪格尔巴特尔一家格外忙碌:为十几座蒙古包更换新的外包布,打扫室内外卫生为即将到来的草原旅游旺季做准备。

今年44岁的洪格尔巴特尔2014年外出打工返乡后,敏锐捕捉到发展家庭牧场的机遇,与哥哥、姐夫以合作社模式组建了生态家庭牧场。

“我们是三户联合经营,三家的草牧场挨在一起,联户经营节省人力成本,规模可以做大,管理也方便。”洪格尔巴特尔说,家庭牧场一次性投入400多万元并利用旗里的项目资金建了棚舍、饲草料库、青贮窖等,后来又陆续流转了更多草牧场和耕地,如今总面积达到了1.37万亩。

合作社成立之初,家庭牧场有1000只羊、300多头牛。“当时我们养的牛品种不太好,都是采用传统养殖模式,牛的出栏价格很低,养羊对草场的伤害又很大。”洪格尔巴特尔说:“草原是我们牧民的命根子,必须保护好,发展必须转型!”洪格尔巴特尔和哥哥、姐夫商量后,把羊全部卖掉,对畜群结构进行彻底调整,由“自然放牧、适季养殖”向“集约经营、建设养畜”转变,落实“草原禁牧、草畜平衡、舍饲养殖”减羊增牛政策。

“同样一片草场,以前养了1000多头牲畜,一年毛收入140万元左右,但牲畜多草不够吃,每年仅购买草料就要近百万元。这几年,我们坚持少养精养,草场植被得到了恢复,出栏时间缩短了,养牛的纯利润反而高了,年收入达到了200多万元。”洪格尔巴特尔介绍。

如今,洪格尔巴特尔的家庭生态牧场秩序井然,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在3000余平米的现代化标准棚舍,养殖规模已达到繁殖母牛300头,育肥牛年出栏600头。2019年,牧场与北京二商集团合作成立北京二商集团扎鲁特旗富硒牛肉养殖基地,填补了当地富硒牛肉产品的空缺。

洪格尔巴特尔一家的日子越来越红火。2017年洪格尔巴特尔以科尔沁500公里景观大道建设为契机,成立旅游公司,做起牧区观光旅游,游客可以在牧场体验骑马、射箭、摔跤、传统击鼓术等蒙古族特色的文化娱乐项目,体验牧民的生活。去年受疫情影响,旅客少了,但也有一万多人,旅游纯收入达到20多万元。

生态旅游越做越好,洪格尔巴特尔没有忘了帮助身边的困难群众。前两年,他主动与4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结对,通过提供工作岗位等方式帮扶他们。51岁的牧民黑鹰连续3年在旅游旺季到牧场帮忙,每月收入3000元。“以前只能种地、打零工,生活没有保障,现在穿衣吃饭都有了保障,没有什么可操心的了。”黑鹰说。

谈及未来打算,洪格尔巴特尔准备升级旅游住宿设施,并计划打造更多面向家庭和学生的游乐项目。他还想多卖些当地特产,为传统奶制品和肉类产品打开更广阔的市场。“一个人干得好还远远不够,我先把路走好,再把周围的人带好。”他说。(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郭洪申 通讯员 白敖敏)

开鲁县粮食功能区机收现场。

玉米宝宝“变形”记

5月15日,走进内蒙古华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发酵车间,技术人员正在电脑屏幕前监测发酵流量趋势,车间内机声隆隆,所有设备满负荷生产。

该公司位于通辽市开鲁县玉米产业园区,是一家以玉米淀粉为主要原料,生产土霉素、土霉素碱等产品的企业。公司副总经理赵海义介绍道:“公司去年生产土霉素系列产品5000吨,产值3亿多元。”与华曙生物仅一墙之隔,就是年产玉米淀粉约60万吨的内蒙古玉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华曙生物的淀粉原料正是来源于此。“使用玉王公司供应的原料节省了大量运输成本,还不必积压库存,随用随取,十分方便。我们生产的土霉素碱,又会供给本地的开药集团,几家企业在玉米产业链上息息相关。”赵海义说。

开鲁县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玉米色泽金黄、颗粒饱满,淀粉含量高。全县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160万亩以上,年产优质玉米16亿公斤以上。近年来,开鲁县依托资源优势,先后引进玉王生物、华曙生物、开药集团、圣雪大成等企业,全力推进玉米加工、转化、增值、升级,打造集群式玉米生物科技产业。

在内蒙古圣雪大成制药有限公司产品展示厅,一个个透明玻璃瓶陈列着各色药品样本。“开鲁县是玉米主产区,能提供丰富的原材料,县里重点打造玉米生物产业的发展方向,也与我们公司的发展规划高度契合。”该公司董事长高伦说,“目前我们的高端医药基地一期项目已经建成投产,主要有硫酸链霉素、盐酸土霉素等产品,二期、三期项目也即将开工,进一步推动玉米生物产业链向行业上、下游延伸。”

金灿灿的玉米从农田走向车间,经过发酵、萃取、氧化等工艺,产品已由淀粉、酒精初中级加工向酸、糖、醇、胶、药方向发展,现已形成了抗生素系列、维生素系列、绿色食品药品添加剂系列、氨基酸系列及玉米芯、玉米秸秆等副产品系列产业发展脉络,深加工产品达125个。

开鲁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温彦慧说:“‘十四五’期间,我县规划实施华欣药业、凯源生物、天元药业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将打造玉米生物科技千亿产业作为发展重点目标,实施玉米全株产业链开发,企业之间形成的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形成了玉米—淀粉—土霉素—强力霉素(硫酸链霉素)四级产业链,创新能力切实增强,附加值有效提高,推动了玉米生物科技产业集群式发展,已具备打造国家级原料药基地的条件。”(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图门和西格 见习记者 薛一群)

内蒙古(奈曼)经安有色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厂区。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伊得力 摄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距G45高速奈曼东出口不远处,一座高耸别致的大门拔地而起,这是内蒙古(奈曼)经安有色金属材料有限公司的门面担当,也是通辽市“南钢北铝”两大重点工业项目之一“南钢”的希望所在。

走进宽广平整的厂区,头戴黄色安全帽、身穿蓝色工装的工人正忙个不停,镍铁生产线车间正进行设备安装,不锈钢项目正进行打桩,钩机、铲车来往穿梭,施工现场热火朝天。该公司所属的河北毕氏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毕胜友正给项目部、施工单位、监理公司的有关负责人开调度会,镍铁合金生产线建设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再有一个月就要点火试生产!”经安公司常务副总王学良说。

2017年8月24日,奈曼旗与河北省毕氏集团签订合作协议,总投资150亿元的有色镍基合金新材料项目正式落户奈曼,计划建设年产120万吨镍铁合金、60万吨硅锰合金、40万吨高碳铬铁合金以及129.47万吨不锈钢的生产线。投产后,年可实现工业总产值480亿元以上,增加税收15亿元以上,直接、间接带动就业15000人,可有效促进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助推当地有色金属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一大批新兴产业落户奈曼旗工业园区,这得益于奈曼日益优化的营商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经安公司9700亩的厂区连围墙也没有。“开工以来,连个螺丝也没丢过!”镍基合金新材料项目一位负责人说。

总投资约1.5亿元的内蒙古星石新型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生产高性能玻璃纤维制品的新兴企业,公司落户奈曼旗工业园区时,政府为其提供了“保姆式”服务,并开辟“绿色通道”。目前,项目一期工程正在建设中,投入运营后,年产值将达到约1亿元,实现利税800多万元。

优化营商环境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切切实实为企业服务。王学良说:“前期土地平整等工作全是政府负责,之后政府又专门派两名干部作为联系人常驻企业,对接协调住建、自然资源、工信、环保、电力等部门,帮助我们解决具体问题。”

“我们就是为企业服务的。”奈曼旗政协常委、政府派驻经安公司的联系人杨静源说。要让企业安心搞生产促发展,就要事事为企业着想。为降低企业的生产和运输成本,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协调下,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铁路专线和输变电工程全部配备到位,电价优惠至每度0.32元。“比起在河北唐山每度0.57元,在这里可以说是节约了巨额电费。”王学良感叹道。

作为全市“五大产业集群”的重要构成,奈曼正全力建设高品质特殊钢、高性能不锈钢制品等高端有色金属产业基地,打造百亿级镍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对工业基础薄弱的奈曼而言,产业集聚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概念。一片平平无奇的沙地,即将成为培育“不锈钢”的摇篮。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陈春艳 伊得力)

[责任编辑:张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