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缅怀袁隆平的最好方式

5月22日下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享年91岁,在袁老逝世前2分钟,另一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逝世,国士无双,国失双杰。

今天,缅怀袁老的最好方式是保持勤俭节约的作风。“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古诗,从小就告诉我们,要节约每一粒粮食,"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让我们从小就知道要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这样朴素的道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脉相承的文明繁衍。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在新华社一份《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的材料上作出批示。批示指出,从文章反映的情况看,餐饮环节上的浪费现象触目惊心。广大干部群众对餐饮浪费等各种浪费行为特别是公款浪费行为反映强烈。联想到我国还有为数众多的困难群众,各种浪费现象的严重存在令人十分痛心。浪费之风务必狠刹!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如今,要继续贯彻好总书记的批示精神,把勤俭节约的作风从餐桌发扬到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资源缺乏的国家,仍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今天,缅怀袁老的最好方式是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总书记讲“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 袁老也曾说过“我始终觉得,粮食安全问题必须时刻警惕。”袁老将毕生精力用在水稻育种事业上,让中国粮食产量大大增加,解决了千年来中国“饥荒”问题,让几亿人能够吃得上饭,这是最大功绩。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民,他居功至伟。但要看到,我国取得小麦、水稻两大口粮种子“中国芯”后,解决玉米育种等仍需要像袁老一样的耕耘者,民为国基,谷为民命,必须居安思危,一粒种子,关系着中国人的饭碗安全,中国需要像袁老一样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不懈努力,要继续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今天,缅怀袁老的最好方式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袁老的毕生追求是“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他致力于促进杂交水稻技术创新,并将其推广至全世界,生前还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国,传授杂交水稻技术以帮助克服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面积种植,为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卓越贡献。毕其一生,专注田畴。当下,不仅仅是粮食领域,放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蔓延,极端气候越来越频繁多变,人类需要抱团取暖,共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赢得未来。4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绿色发展,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5月21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全球健康峰会,并发表题为《携手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讲话。这是迎合世界发展潮流的倡议,也是切合全球发展实际作出的科学判断。

1999年,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发现并获得国际永久编号的第8117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袁隆平星”,今天那颗星依旧灿烂,缅怀袁老,不忘初心,要如航天人的使命一样,目标是星辰大海,关乎是人类未来。(李国才)

[责任编辑: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