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玩微信、学网购、怕迟到——西海固大爷们被门球改变的生活

新华社银川5月25日电 题:玩微信、学网购、怕迟到

——西海固大爷们被门球改变的生活

新华社记者何晨阳、谢建雯、吕泽

在位于宁夏固原市彭阳县城中心的一块门球场地上,72岁的焦德学选好角度、身体前倾、双手握住球杆轻轻一敲,看着受撞击的小球平稳通过第二道门,脸上露出笑容。

“门球考验眼力、臂力和脑力,经常打,不容易得老年痴呆。”焦德学笑道,一场半小时的比赛,5个人一起打,也不觉得累。

门球,起源于法国,是在平地或草坪上,用木槌击打球穿过铁门的一种室外球类游戏。因比赛时间短、运动量适中,广受老年人青睐。

彭阳县地处曾有“苦甲天下”之称的西海固地区,焦德学儿时跟着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土里刨食,勉强温饱;长大后成为一名司机,东奔西跑,养家糊口;退休后,他终于闲了下来。

近年来,得益于脱贫攻坚和退耕还林政策,彭阳县摘掉穷帽,昔日的荒山秃岭长成了“中国最美旱作梯田”,春夏季节,山花烂漫。腰包鼓起来的西海固人,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多需求,彭阳县先后在城中心建成篮球、足球、羽毛球、门球等多块运动场地。

焦德学每次来打球,都不免感慨:曾经自家门前的烂河滩能变成今日的运动乐园,更没想到自己会为了一门“听都没听过、见都没见过”的运动,“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下雨下雪,我们就带上伞帽、穿上雨衣打。打完球,回家吃得香、睡得好。”焦德学说。

退休老教师马汉录是这群老伙伴儿们的“门球老师”。他常给“学员”们说,门球讲战术、讲技术,既要顾全大局,助攻队友、拦截对手,也得巧选角度、巧使劲,过门通关,才能获取团战胜利。

这些年,随着门球爱好者增多,马汉录组建了县门球协会,自己担任会长,他给57名会员建了个微信群,经常群里一招呼,大家就来了。

尽管信息化时代的“数字鸿沟”让一些老年人难以适应,但马汉录发现,会员们学打门球的同时,因为怕错过门球邀约经常查看群消息,智能手机玩得更溜了,有的还经常上网或看手机视频自学门球知识,不少人通过学习网购,在网上购买球杆。

70岁的刘世川就是打门球、玩手机的佼佼者。两年前,他瞒着家人,用手机购票,飞往越南参加了一届门球邀请赛。为让家人安心,他还购买了国外流量,将比赛期间的生活,给家人进行图文直播。那次,他获了奖,但最让他高兴的是让儿女们见识了他的“生存技能”,后面外出比赛,家人再未阻拦过。

爱上门球后,刘世川生活更规律了:一天三顿饭,早晚两场球。以前没事打打牌、喝喝小酒,觉得能快乐一天,如今打两杆好球,他能高兴一周。

“现在门球是我最大的爱好。我每天7点多来,球场上就有人了。我们还经常比谁来得最早,就怕迟到。”刘世川说,运动不仅改变了老年人的生活习惯,更让大家的生活状态有了显著提升。

[责任编辑: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