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绿色,呼伦贝尔最动人心魄的色彩

鸟类天堂呼伦湖。

根河源国家湿地公园。

牧归  高宏雷 摄

莫日格勒河

□本报记者   马少林   李玉琢   霍晓庆 乌日柴呼   郭慧超   伊舒妮

大兴安岭林海茫茫,松涛激荡。

呼伦贝尔大草原广袤无垠,沃野千里。

呼伦湖碧波荡漾,孕育文明,滋养大地。

8万平方公里草原,13万平方公里森林,3000多条河流,500多个湖泊……构筑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呼伦贝尔正在书写壮美绿色诗行。

全国六大重点旅游开发区、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美草原、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让呼伦贝尔美名远扬。

绿色,是呼伦贝尔最动人心魄的色彩。

坚守绿色理念,引领绿色变革

在茫茫呼伦贝尔大草原,接天盖地的呼伦湖犹如镶嵌在草原腹地的一块蓝宝石,让千里碧野更显生机灵动。

呼伦湖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维系周边草原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

2002年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呼伦湖面积持续缩小,周边湿地萎缩,野生动物种类、数量减少,生态问题凸显。

一场拯救呼伦湖的攻坚战随之打响:

呼伦贝尔市成立了呼伦湖流域生态与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实施引河济湖和河湖连通工程进行水资源调配,取缔关停旅游企业拆除违规建筑,实施生态移民、草原奖补、部分休渔、环湖沙化土地治理……一系列硬核措施让“草原之肾”重现生机。

呼伦湖流域生态与环境综合治理,是呼伦贝尔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

呼伦贝尔作为典型的生态大市,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较为完整,是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呼伦贝尔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多年来,呼伦贝尔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严格的制度、严密的法治守好这方碧绿、这份纯净。

——加强顶层设计。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补充写入市“十三五”规划;将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补充纳入到“十三五”规划重大任务中;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启动“十四五”规划研究编制工作。

——严格保护制度。修编《呼伦贝尔市环境保护工作职责》,严格控制开发活动;制定《呼伦贝尔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将全市67.8%的区域划入红线范围;严格执行生态功能产业负面清单;全面建立河湖长制,江河湖泊有了专属守护者。

——严密法治建设。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及评价考核方法,设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加大执法力度,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终身追究、资源有偿使用等制度,真正做到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

……

一路咬紧牙关,爬坡过坎,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

天蓝了,水清了,草绿了,环境美了,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成为呼伦贝尔人的共识。

唱响绿色交响,守护绿色家园

在大兴安岭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心管理站,经常能看到一只小紫貂跟科研人员卖萌玩耍。

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这只小紫貂和保护区科研工作人员可谓是老朋友了。

故事要从2012年冬季说起。当年,由于持续强降雪,保护区内的紫貂出现食物短缺。针对这一情况,保护区工作人员在专家指导下对紫貂投送越冬餐。冬季结束后,工作人员停止了投食。但这只小紫貂还会经常的来到中心管理站看望大家。

此后,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清摄像头拍下了原麝、驼鹿、猞猁、白头鹤等珍稀动物在林子里嬉戏觅食的珍贵影像,2020年还首次近距离拍摄到世界濒危保护动物獐。

林区珍稀濒危物种频现,得益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建设。

多年来,呼伦贝尔大力推进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等生态工程,加大退耕还林、补植补造力度,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8.39%。

在草原保护上,呼伦贝尔持续推进退牧还草工程,落实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深入实施禁牧休牧轮牧等措施,实现草畜平衡,持续推动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环境整体好转。

在河湖湿地保护上,呼伦贝尔抓好呼伦湖生态综合治理,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加速湿地修复。

与此同时,污染防治攻坚战、“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打响。

为推进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呼伦贝尔淘汰了中心城区10蒸吨及以下的燃煤小锅炉,削减原煤散烧,确保空气优良天数保持稳定。实施了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强工业污水排放监管,集中开展“散、乱、污”企业专项治理。全面防治农田土壤面源污染,严格加强黑土地保护利用,推进百万亩良田治理项目,减少化肥、农药用量,确保黑土地没有减少,没有退化。

这场守护绿色家园的行动,在呼伦贝尔大地激荡起绿色的交响。

全市森林蓄积量由2010年的11.7亿立方米增加到13亿立方米。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植被盖度达到了74%,是近10年来的峰值,粮食产量稳定在120亿斤左右。

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呼伦贝尔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赋能绿色发展,共享美好生活

眼下,正是林区植树的好时节,也是森林防火的关键节点。乌尔旗汉林业局有限公司护林队队长刘博强和他的同事们一边植树,一边加紧巡逻防护,在山上一呆就是一整天。

“以前是赶时间多砍树,现在是赶时间多种树,时代不同,使命也不一样了。”从砍树到种树、看树,刘博强见证了林区的发展变化。

大兴安岭林区作为国家商品材生产基地,曾经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现代化建设。几十年的采伐,经济和资源的双重危困也日渐显现。2015年,林区全面停伐,林区人坚定地擎起了生态文明建设大旗。

“以前我们这里有句老话叫做‘棒打狍子瓢舀鱼’,后来过度砍伐,山秃了,小时候游泳的河也干了,狍子、野鸡也不见了。经过多年的保护与修复,现在山绿了,小河里的水又回来了,野生小动物也多了,我们的绿色大兴安又回来了。”

“刚开始我们还担心停伐后靠什么生活,现在,我们的林子呼吸也能卖钱了!”

刘博强口中的林子呼吸能卖钱,就是近两年的热门话题——碳汇。

随着内蒙古森工集团多笔碳汇生意成交,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开启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的“加速度”。

2020年8月的一项数据引人关注:以2018年为评估核算基准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与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6160亿元/年。

生态文明建设,创造着实实在在的绿色GDP;详细的数据,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保护好绿水青山,就是守住金山银山,守住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

在大兴安岭林区,林下经济逐步做大做强,开发出中草药、黑木耳、蓝莓、榛子、沙果等特色林下产品,林下产品的种植面积达到了140多万亩。

农牧业是呼伦贝尔传统优势产业。当地利用生态优势,打好农畜产品绿色、有机、无公害三张牌,使“绿资源”火起来。

4月底,扎兰屯市翠屏山杜鹃坡,漫山遍野的杜鹃花竞相开放,短短一周时间就吸引了7万人次游客,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发展。

春有百花冬有雪,夏有草原秋有月,美丽呼伦贝尔成了人们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优质的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为呼伦贝尔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前景。一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美丽富饶和谐安宁的呼伦贝尔,已然就在眼前。

[责任编辑:孟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