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关于劳模精神的经济学思考

回望百年党史,劳动模范始终是我国工人阶级中一个闪亮群体,享有崇高的声誉,备受人民尊敬。劳动模范在工作中所坚守的信念、价值、境界及其展现的整体精神风貌即是劳模精神。十九大首次把“弘扬劳模精神”写入党的工作报告。这是对生产要素——劳动力精神力量的充分肯定,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发展阶段”,弘扬劳模精神有极大的经济学意义。

精神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终极动力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 经济的持续增长变得越来越困难, 保持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是各个国家和地区共同追求的目标。对经济增长的研究一直是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物质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最终推动者;精神资本是经济增长的终极动力。在学术史上, 直接提出和使用“ 精神资本” 概念的首先是历史学派创始人、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List ,Friederich)。他在《美国政治经济学大纲》一书中, 第一次明确地使用了“精神资本”一词。他把精神资本定义为:个人所固有的或个人从社会或政治环境中所汲取的精神力量和体力。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界对“精神资本”的研究也相当活跃。罗卫东认为现代经济增长离不开精神因素的作用, 精神资本就是人的精神气质、心理素质、工作与生活的道德品行、对他人和环境进行判断的价值观的综合体。黎育松对精神资本的基本内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精神资本是人们仅凭一定物力资本和通常意义的人力资本不能发生的社会实践,能赖以发生并主导其过程预定进行的,尚能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提高既定物力、人力资本效率,推进实践发展的积极性精神力量的集中体现。

由此可见,长期影响经济增长的是精神资本,而非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因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只有与精神资本相结合才能发挥其作用。如果说人力资本是人的体能、智能和技能的总和的话, 则精神资本就是人的精神气质、心理素质、工作与生活的道德品行、对他人和环境进行判断的价值观的综合体。如果说物质资本的运用离不开人力资本的话, 那么人力资本的运用也不能离开精神资本。正如无法脱离人力资本来分析生产过程, 也不能脱离精神资本的作用来谈资源配置活动。经济增长是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精神资本三者相互结合、作用而发生的。在这个过程中,精神资本是经济增长最不可或缺的因素,是经济增长的终极动力。

劳模精神是劳动者精神资本的核心内容

精神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而提出的概念, 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效用产物, 表征人的主观能动性。本来, 智力、体力、精神力是不可或缺的人力三要素, 人力资本也因此而应该包含精神资本。但是, 通常意义的人力资本理论只承认智力和体力构成而排斥精神力构成。这种意义上的人力资本不能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因为智力和体力能否成为现实的劳动力, 进而能否转化成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的生产劳动, 最终还要取决于精神力。

体现在劳动者个体层面的精神资本是指劳动者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劳动者精神方面的素质, 它主要作为定势对劳动者的工作、生活潜在地发生作用。思想道德素质虽然并不是劳动者直接的求生存、发展和享受的能力, 但起着导向、规范、保证和调节作用。它规定着人生目的和人生道路的选择和调整, 规定着为人处世的立场、态度、视界和高度, 规定着各种知识的学习和各种能力的发挥, 规定着个人的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风貌。

思想道德素质是劳动者深层次、高层次的素质,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品质、自主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等诸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品质和自主精神。而劳模精神属于价值观念的范畴,是劳动者尊敬、尊崇自己的职业和工作岗位的一种积极态度,是劳动者工作伦理的核心。劳模精神能极大地改善劳动者工作投入的质量, 并从高品质的工作中得到额外收益。它可以有效地减少工作中不必要的消耗和浪费,从而节约管理成本和交易费用。劳模精神的核心,是要求人们正确看待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岗位,认同和追求其社会经济价值。把自己的职业岗位看作是社会经济运行链条上的重要环节;把自己的岗位工作看成是为经济发展做贡献。

新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劳模精神

同人力资本一样,精神资本的承载者是人,即广大劳动者,而劳动模范是劳动者的典型代表。

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新发展阶段的发展主题是实现高质量发展。从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历史看,这个阶段,仅仅依靠生产因素投入来驱动经济增长已经不可能,必须探寻新的增长动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是必然选择。为此,必须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提高生产因素的质量和配置效率,通过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投资、精神资本激活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特别是在 “人口红利”已经消失殆尽的情况下,激活精神资本,释放“人心红利”对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质量变革,即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物质前提和质量基础。质量变革的关键是提升生产质量,增加有效供给,减少无效供给。必然要求广大产业劳动者弘扬敬业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树立精益生产的理念。效率变革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效率变革的重点是提高生产效率。生产效率强调要素配置效率、企业运行效率和生产组织效率三个方面。必然要求企业家的“创造性破坏”和职业经理人创新经营理念、转变管理方式。动力变革重点是要让创新发展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驱动。这就需要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和企业家、科学家、技术人员和其他人才发扬劳模精神。由此可见,弘扬劳模精神是新发展阶段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弘扬劳模精神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需要党和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劳动者三个层面共同发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主观能动性;积极引导劳动者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推动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大力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呼和浩特分行公共关系与企业文化部 赵景盛)

[责任编辑: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