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乌兰道20号|古城遗踪

五铢钱

《水经注》河水卷

秦朝的郡县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在全国设36郡,今包头地域为九原郡,治所在九原县,稒阳县是九原郡下属之县,位于今包头市东河区古城湾。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为防匈奴入侵沿黄河设44县城,其中就包括稒阳县,并筑长城于阴山。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将九原郡改为五原郡,治所仍在九原县。西汉五原郡下辖16个县,也包括稒阳县。

北魏郦道元(约470―527年),出生于官宦世家,多次出任地方官,到过许多地方,每到一处,都要游览当地名胜古迹,留心勘察水流地势,写成《水经注》。他跟随北魏皇帝拓跋宏到处巡游,二次来到包头故地阴山、石门水(昆都仑河)。《水经注》中记述了稒阳县的确切位置:“河水(黄河)又迳稒阳城(稒阳寨)南……又东迳九原县故城(包头孟家梁古城)南,秦始皇置九原郡,治此……西北接对一城,盖五原县(包头哈德门古城)之故城也……又东过临沃县(包头麻池古城)南……河水(黄河)又东流,石门水(昆都仑河)南注之……河水又东迳稒阳县(包头古城湾古城)故城南。”1921年,《绥乘》刊出《水经注·黄河经过郡县图》,较为详细地绘制了包头境内秦汉时期古城位置。

秦汉时期,稒阳县在今包头市东河区古城湾。古城在黄河之北,大青山支脉之南,背山临水,是通往漠北的咽喉,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2000年以前,还遗存城垣。北墙全长约610米,两头稍低,中段高,最高处约6米,平均高2米左右,墙基内外自然坡度宽10米。夯层厚约10至10厘米。东墙长约560米,残存360米,墙基残高约3米,内外两侧呈自然坡度,宽约10米。在中段有水渠截断墙身,墙基宽为6.8米,南侧为城门所在。西墙长约535米,已坍塌成土埂,残存约3至4米,宽约10米。南墙地表无痕迹,长约590米。出城向西北沿城塔沟、什拉淖沟,至石门水(昆都仑沟),北出阴山至漠北,称稒阳道。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变俗“胡服骑射”,占据九原稒阳地域,在阴山修筑长城。赵长城经石门水出阴山口,是稒阳道穿越的第一道长城。稒阳道穿越的第二道长城是秦长城,出秦长城设稒阳寨(城)。秦始皇修秦直道至河阴县(昭君坟)沿稒阳道北击匈奴。稒阳道穿越的第三道长城是汉长城。公元前111年,汉代太仆公孙贺率15000余骑出九原,经稒阳道直达浮苴井(包头达茂旗百灵庙)。次年,汉武帝亲巡稒阳道,北登单于台(乌拉特后旗),威振匈奴。公元前102年,汉武帝令光禄勋徐自为沿稒阳道修光禄塞(小召门古城),稒阳道亦是汉王昭君出塞之路。公元前91年,汉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军出五原,追匈奴至稒阳道的夫人城(包头固阳县境内)。公元89年,度辽将军邓鸿出稒阳塞北击匈奴。

隋唐时期,突厥每当南下都要在古稒阳道口拜拂云祠。《旧唐书·张仁愿传》记载:“河水北岸有拂云祠,突厥将入寇,必先诣祠祭酹求福,因牧马料兵,而后渡河。”隋朝右仆射阳素多次出征稒阳道口与突厥交战,写诗曰:“荒塞空千里,孤城绝四邻。”说明当时的稒阳县已成孤城。

1953年,包头工业基地建设开始,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张文佑组成专家组,经过实地勘察发现,古石门水从万水泉入黄河(现石门水已从包头召湾入黄河)。而秦汉时期,稒阳县位于石门水入黄河口处,是稒阳道的起点,因此社会经济必然有较大发展。秦国继赵国在九原郡垦戍边,稒阳县农业得到发展。汉代多次移民五原,人口达五六万人。李白也作诗,称秦汉时阴山之南“萧条万里外,耕作五原多。”

古城湾古城出土有多室砖券汉代古墓,就可说明秦汉时期稒阳县农业经济状况。古墓有主室、墓门、墓道,还有耳室7个。出土五铢钱、陶盆、陶壶、陶盘、陶灶、陶勺、铁刀等。西墙南室为火化人体处,炭灰里有骨头和丝织品残迹。

“五原秋草绿,胡马一河骄。”(《塞上曲》),秦汉时期,稒阳道是抗击匈奴唯一通道,稒阳县即为战略要地,是秦汉王朝必保之地。这里留存着边塞风光,也留存着金戈铁马的记忆,供后人怀旧。(张贵)(来源:包头晚报)

[责任编辑:张彬]